房县新闻网讯 “回来是对的。通过创业,我点燃的不只是一家民宿的灯火,更是一份关于故乡未来的希望。”7月5日,记者在房县西关印象一家名为“浔古·印象茶宴”的特色民宿见到郑旭时,他正带领员工复盘前一天的工作。
大学毕业后,郑旭敏锐捕捉到文旅融合的机遇,毅然回到家乡房县创办特色餐饮民宿。短短一年多时间,他的事业不断拓展,还带动20余人就业,为家乡文旅产业发展注入了鲜活的青春力量。
不走寻常路,决意回乡创业
“优质服务是民宿行业稳健发展的基石,任何一个细节都不能马虎。”郑旭对员工叮嘱道。他的“浔古·印象茶宴”紧邻雷天明纪念馆,集餐饮、民宿、台球于一体,是西关印象景区内颇具人气的打卡地。
郑旭的创业路,始于一次“逆向选择”。2018年,他考入武汉市的一所大学,毕业后在当地找到一份稳定工作。大学同学大多留在大城市打拼,但他心里始终牵挂着家乡:“每次放假回家,都能看到新变化,家乡美了,游客多了,西关印象成了网红地。”加上家乡推出的税收优惠、创业补贴等政策,让他动了回家创业的念头。
“年轻人该为家乡做点事。”2023年,他辞去武汉的工作,收起行囊回到了房县。
创办民宿,构建诗意栖居
西关印象的前身是房县西关街,这条老街肇始于唐宋、兴盛于明清。房县作为《诗经》文化发源地,西关街里的子衿路、蒹葭巷等街巷名皆源自《诗经》。如今,这里已是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青砖黛瓦间,游客踏青石板、品黄酒香,沉浸在千年风雅之中。
郑旭看中的,正是这份“传统与当下的交融”。“游客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更想深度体验当地生活。”他在武汉工作时,就有朋友托他代购房县黄酒、香菇,这让他坚信:文旅融合是大势所趋。
他将民宿命名为“浔古·印象茶宴”。“浔”取探寻之意,呼应老街历史;“古”寓意回归传统宁静;“茶宴”则融合千年礼俗与现代餐饮。民宿装修以中式院落为核心,通过古树、青砖、茶席等元素的搭配,营造出“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格调。为将餐饮做出特色,他多次外出取经,学习传统美食制作技艺,并结合现代口味加以创新。2024年6月,“浔古·印象茶宴”在西关印象正式亮相。
灯火向新,点燃故乡未来
为在民宿市场站稳脚跟,郑旭下了不少功夫:推出会员制和优惠活动,通过社交平台加大推广力度;淡季以“平价套餐”积累人气;与旅行社合作,将民宿作为文旅线路的一个节点;客人到店时,他总会主动了解其需求,从房间安排到讲述老街故事,处处体现真诚。
这份用心换来了回报。民宿开业仅4个月,营业额就突破50万元。2024年底,他增设台球业务,满足年轻客群需求。如今,4000余平方米的场地里,20余名员工多为本地返乡青年。“大家一起为家乡打拼,心里踏实。”郑旭说。
2025年,郑旭结婚生子,小家安在了房县。“在武汉工作时,总觉得自己是外乡人。现在在家乡创业,有家人陪伴,才真正尝到踏实的滋味。”他笑着说,创办民宿的意义不只是做生意挣钱,后厨阿姨的孩子能在县城上学、前台姑娘靠工资买了电动车,这些都是他“回来的价值”。
“高考结束了,我们已备好暑期套餐。”郑旭介绍,2025年应届高考生到房县旅游,凭准考证可在“浔古·印象茶宴”享受住宿打折优惠。同时,民宿推出“亲子诗经研学课”项目,旨在让更多人知道,房县不只有黄酒和香菇,还有老街的烟火与年轻人的闯劲。
夕阳下,西关印象的灯笼次第亮起,“浔古·印象茶宴”门头的幌子随风轻摇。郑旭站在门口,望着往来游客,眼里映着灯火,心中满是憧憬:“希望越来越多年轻人像我一样回到房县,带着创意与热情,让这片土地的烟火气在新时代愈发炽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