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房县大河流域水清岸绿景美。(资料图片)
房县新闻网讯 10月30日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房县城关镇晓阳路新铺的柏油路面上,泛起乌亮的光泽。道路两旁,新植的香樟树随风轻摇,清新绿意沁人心脾。抬头望去,曾经“蛛网密布”的天空已然清朗;俯身倾听,污水正沿着地下新建的“高速通道”顺畅流过。几位晨练的老人悠闲漫步,感慨道:“这条路以前下雨就得‘看海’,现在真是大变样了!”
这场深刻的城市蝶变,始于2021年冬日。一场关乎城市血脉、民生福祉的水环境综合治理战役,在房陵大地全面打响。
擘画水城融合新画卷
水是一座城市的血脉,以水润城,城水才能共生。面对县城水环境的历史欠账和发展需求,房县县委、县政府以战略眼光高起点规划、系统性布局、科学统筹推进,将水环境综合治理作为推动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品质的核心抓手。
项目伊始,便锚定“雨污分流、管线入地、片区治理、城市更新”十六字建设方针,明确根治水患、分离雨污、优化空间、提升品质的综合目标。房县三峡水环境综合治理有限责任公司作为项目牵头单位,协同众多参建方统筹资源、精准发力。工程不仅聚焦地下管网重构这根“硬骨头”,更与道路升级、管线规整、片区改造等工程深度融合,全力实现从“里子”到“面子”的全面提升。
“这不仅是一项市政工程,更是房县城市发展理念的一次深刻革新。”项目负责人介绍。这套系统性顶层设计,为后续攻坚克难、树立治理典范奠定了坚实基础。
畅通城市“地下血脉”
水环境治理项目体量庞大、涉及面广,推进过程充满挑战与考验。
面对参建单位众多、社区及群众诉求多元复杂的情况,项目团队充分发挥“中枢”协调作用。综合协调组的办公室里,灯火常常彻夜通明,工作人员昼夜统筹资源、化解矛盾、疏通堵点,确保项目在高效协同的轨道上推进。
项目建设过程中,累计拆除房屋5栋、面积约1300平方米,拆除临时构筑物2500平方米。数字背后,是大量细致入微的群众工作。工作组坚持“依法依规、保障权益”原则,累计兑付拆占补偿资金1075万余元,以真诚与公正赢得群众理解和支持。
县城地下,水、电、气、通信等管线交织成“迷宫”,加之复杂的地质条件、较高的地下水位,以及无法完全探明的历史遗留管线,每一次开挖都如同在城市肌体上进行“微创手术”。工程最深开挖处达6米以上,基坑支护深度达12米。施工人员如“绣花”般精细作业,在保障进度的同时,全力确保周边建筑和设施安全,累计兑付管线迁转修复费用350余万元。
施工期间的交通不便、噪音扬尘等问题,直接影响百姓生活。项目推进中,团队共收到群众各类反映近500条。他们始终秉持不回避、不推诿的态度,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及时妥善处置矛盾纠纷,力求将施工对市民生活的影响降至最低。
“绣”出城市品质新容颜
历经数百个日夜奋战,房县水环境治理项目交出沉甸甸的成绩单,成效融入城市肌理每一个细节。
“雨污分流”构建城市“新血脉”。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直面雨污混流“顽疾”,新建雨水主管网11.85公里,统筹改造利用混流涵约25公里;新建污水管网94.01公里,含深入千家万户的接户管41.88公里。如今,覆盖项目区域的“六横六纵”雨污管网体系全面建成,雨水、污水“各行其道”,从源头上消除了溢流污染,马栏河、盘峪河等水域水质得到根本性改善。
“管线入地”擦亮城市“天际线”。曾经盘踞在晓阳路、房陵大道等路段上空的“蜘蛛网”,已成历史记忆。项目同步推进管线入地,新建通信线缆排管45.33公里、综合管廊1.22公里,迁转供水管网约1.4公里、燃气管网约1公里。多条主干道率先实现电力、通信管线集约化敷设与统一管理,既消除了安全隐患、美化了城市空间,更为未来智慧城市建设预留了宝贵的地下空间。
“根治内涝”解除市民“心头患”。针对北街、西水路等路段内涝点,通过增设雨水收集口与排河口、优化排水路径等措施,进行彻底改造。西河桥、北门河桥等处新增的雨水排河口,让周边群众彻底告别“雨季看海”窘境。同时,对晓阳路大渠、学府路大渠等总长约3公里渠系进行截流治理,有效解决山水入网引发的反水和排涝难题。如今,西河以东区域基本实现“大雨无积水,暴雨雨停即消”的治理目标。
片区更新提升城市品质。按照“建一片、成一片、美一片”的要求,在县城东部片区等薄弱地带发力。学府路、晓阳路通过“以渠代路”的措施实施拓宽改造,总长约2.5公里;杨泗庙微循环路等相继打通,城市“毛细血管”更加畅通。结合管网建设,对房陵大道东段、建设路等主干道及背街小巷实施沥青黑化改造,总长约12公里,道路通行能力与舒适度大幅提升。在晓阳路、学府路等路段新施划人行道,沿线绿化带层次分明,生态停车场方便实用,一个“路平、灯明、水畅、景美”的宜居县城展现在市民面前。
一审:林敏
二审:程艳
三审:龚成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