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新闻网讯 通讯员 罗兴超 报道:“哇,快看这个,我知道是兮甲盘……”7月9日下午,在房县博物馆西周青铜器“兮甲盘”仿制品展区前,一群来自房县第二届青少年科技教育夏令营的营员们发出阵阵惊叹,这些近日与人工智能、无人机、3D打印为伴的科技少年,此刻正被家乡的历史文物深深吸引,在文化殿堂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在“房陵珍萃”展厅,营员们驻足于新石器时代的石斧陶罐、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前仔细观看,展厅陈列着从樟脑洞旧石器遗址、七里河新石器遗址和桃园两汉墓等考古发掘的珍贵文物,让营员们看到房县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对比着刚刚在夏令营学到的3D打印技术,惊叹于人类制造工具的演变。在“尹吉甫·诗经与房陵”展区,科技少年齐诵“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讲解员说:“《诗经》就是西周的‘大数据采集’,尹吉甫通过民间采风完成文化汇编,和你们编程收集数据异曲同工。”
在“千里房县红旗飘”展区,则记载了贺龙率领红三军建立根据地的烽火岁月,展示了贺龙率红三军在房县留下的珍贵革命文物,包括各种旗帜、武器、货币等实物以及重要革命人物、革命旧址照片,一件件革命文物、一幅幅历史照片、一段段文字展现了房县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连山坡战斗》的声光场景再现,展厅里顿时响起此起彼伏的惊呼声。“这是革命先烈用过的电台,我们研发的物联网传感器,正是在这些‘科技基石’上诞生的。”在听完带队老师对文物的介绍后,营员们陷入了深思。
“今年的夏令营特别增设博物馆课程,就是要打破‘科技与人文割裂’的思维定式。博物馆是培养乡土情怀的起点,组织营员们参观博物馆,一方面是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举措,让红色基因融入学生们的血脉;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感受到,从远古石器到现代3D打印,从烽火传信到物联网技术,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歇。只有全方位地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创造未来,当科技教育遇上历史传承,我们正在书写房县教育最美的篇章。”房县第二届科技教育夏令营承办校校长张瑛波由衷地感慨道。
此次博物馆之旅是房县科技教育夏令营的创新之举,将现代科技教育与传统历史文化有机融合,营员们不仅学习图形化编程、无人机控制、人工智能应用等前沿科技知识,更通过博物馆研学活动汲取历史智慧,厚植营员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一审 王一天
二审 程艳
三审 龚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