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新闻网讯 通讯员 刘林 报道:近年来,房县坚持把链式思维融入农业发展全过程,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以工厂化理念发展产业,扎实推进烟、畜、菌、茶、药、酒、菜七大农业产业链建设,全县3万余户农民实现链上增收。
全域“建链”,推动产业特色化。房县作为典型的山区县,地貌为“八山一水一分田”,结合地形地貌特点,做足做好“土特产”文章,聚焦不同区域特色,全域谋划推进菌、畜、药、烟、茶、菜和黄酒“七大产业链”建设。一是规划一张图。高标准编制《房县“十四五”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分片区、分乡镇明确产业发展重点,大力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促进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二是政策一本清。坚持“一链一策”,分类修订完善“菌七条、黄酒六条、药七条、烟七条、茶七条、菜七条和畜七条”政策,形成七大产业链49条政策汇编,重点在产业基地建设、市场主体培育、厂房设备配套提升、品牌培育、专业村镇打造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三是落实一张网。对七大产业链实行“一链一长、一链一专班”,每个产业链“一名县领导挂帅、一个工作专班负责、一个县直单位牵头、一个专家团队指导、一套保障措施跟进”,推进产业链建设落实落地。
系统“延链”,推动产业集聚化。坚持系统思维,着力打通上下游、畅通关键点,全力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抓实供应链。一是培优经营主体。持续落实扶持政策,优化营商环境,不断加强企业招引,增强服务,促进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全县累计培育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0家,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5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878家、家庭农场956家。例如土城镇土城村成立黄酒专业合作社,对黄酒酿造户实行统一原料采购、统一生产工艺、统一产品包装、统一品牌销售、统一质量监管、统一产品定价,全村已发展黄酒作坊50余家,带动300多户群众增收。二是打造优势片区。全县特色产业基地面积超过60万亩,初步形成4.5万亩高山烟叶片区,6600万袋二高山食用菌片区,12万亩丘陵茶叶片区,36万亩林下中药材片区,10万吨黄酒产区。羊肚菌和袋料黑木耳种植规模全省第一。三是打响知名品牌。“房县黑木耳”“房县香菇”入选中欧地理标志首批保护名录,品牌价值分别达到11.89亿元、37.07亿元。房县黄精和虎杖分别入选湖北省“十大楚药”和“五大特色药材”。房县食用菌被纳入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名录,房县黑木耳入选联合国粮农组织推介的优质地理标志产品,房县小花菇等品牌价值持续提升。
精准“补链”,推动产业融合化。坚持一产“接二连三”,实现农业与工业、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一是突出农工融合强加工。加快建设县级农产品加工园区,着力谋划推进乡镇“五新五园”小微产业园,重点建设食用菌、中药材、茶叶等农产品加工园区。2024年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175亿元,其中规上企业实现产值30亿元。二是突出农旅融合拓功能。因地制宜建成三海黄酒小镇、土城康养小镇、窑淮茶叶小镇、上龛药养小镇、沙河香菇小镇、野人谷农旅融合小镇等12个特色产业小镇,全县休闲农业点数达到437个,西关印象被命名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三是突出产销对接促销售。积极建设县级电商产业园,培育发展电子商务销售企业,打通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建设镇村级电商服务站点,有效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建有县级电商产业园1个,发展电子商务销售企业95家,农产品销售网店4000多个,镇村两级电商服务站点195个,农产品网上年交易额突破2.1亿元。
创新“强链”,推动产业规模化。坚持以创新赋能,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创新科技强农机制。深入推进产学研融合,建立6个特色产业研究院、8个院士工作站、12个研究中心,开展农业技术攻关,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先后举办4届“院士领衔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房县行”活动,累计21名院士和200多名专家来房支援产业建设。全县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67%,房县被列为全省首批10个农业科技现代化创建先行县之一。二是创新产业协作机制。探索建立“政府+市场主体+银行+农户+保险”五方协作机制,集聚产业发展合力,开发特色农产品保险险种8个。三是创新联农带农机制。探索推广“薪金+股金+租金”、“电商+产业+双创”等模式,将农户特别是脱贫群众紧紧吸附在产业链上,提高持续增收能力。全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有劳动能力脱贫户(监测户)实现全覆盖。
一审:黎娟
二审:程艳
三审:龚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