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新闻网讯 通讯员 钞雪梅 李双 报道:如何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在低年级学生心中生根发芽?金秋十月,房县实验小学的“互听互评”活动提供了一份精彩范本。教师们摒弃简单灌输,围绕二年级“除法”的核心基石——“平均分”,设计了一系列实践性教学活动,引导孩子们在动手操作中自主构建数学概念,实现从“操作见真知”到“活动建概念”的思维飞跃。
对初识“除法”的孩子而言,“平均分”是理解这一抽象运算的关键。该校教学团队精准定位,以“分物”为情境,搭建起概念生长的阶梯。
在对比辨析中,初识“公平”内核
活动从“分6颗糖果”开始。“秋游有6颗糖,分给3位同学,怎么分?”学生用圆片代表糖果,探索出“1、2、3”或“2、2、2”等多种分法。随后,教师的关键提问“哪种最合理?为什么?”引发深度辨析。在“公平”与“不公平”的鲜明对比中,孩子们自己提炼出“每份同样多”的核心特征。教师顺势揭示“平均分”概念,学生用规范语言完成表述:“把6颗糖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颗。”概念的引入浑然天成。
在开放探索中,构建数学模型
教学层次逐步深化。在“分8袋饼干”活动中,学生通过“圈一圈”理解每份数与份数的关系,思维从“逐一分配”迈向“整体分配”。至“分12袋饼干”环节,挑战再次升级:“12袋饼干,每3袋一份,可分几份?”这一开放性问题打破了学生“平均分即平均分成几份”的单一认知。在独立圈画、展示表述中,他们不仅巩固了“每份同样多”的本质,更初步构建起“12里面有4个3”的除法模型,为感知乘除逆运算关系埋下伏笔。
该校教学实践生动表明,充分的动手操作与语言表达是低年级概念教学的生命线。当抽象的数学化为指尖可感的探索,孩子们便在“知行合一”中,为未来的数学学习奠定了坚实的思维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