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新闻网讯 通讯员 裴中东 屈振坤 报道:慢性肾脏病(简称CKD)因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医疗花费和低知晓率的「三高一低」特征,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CKD通常起病隐匿,原因在于其病因复杂多样且缺乏特异性症状,早期容易被忽视。而且除肾脏病变外,CKD亦与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风湿免疫病等相伴相生。值得注意的是,CKD高危人群往往会因原发病不同而就诊于不同科室,从而使CKD早期防治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因此,建立CKD的防治体系,完善CKD多学科临床管理路径,提升各学科医师对CKD高危患者的共筛共管能力成为迫切的任务。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临床肾脏病专委会、慢性肾脏病多学科临床管理路径专家共识委员会依据国内外最新研究,结合临床经验,制定《慢性肾脏病多学科临床管理路径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旨在建立多学科CKD共筛共管模式,实现CKD患者早发现、早治疗,延缓肾衰竭进展,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和死亡风险,以达到改善CKD患者预后、降低CKD疾病负担的目标。

《共识》的发布,对肾内科及相关科室的临床实践具有重要价值。10月14日,房县人民医院第十期“人医大讲堂”如期举行,大讲堂特邀十堰市人民医院肾病内科学科带头人兼肾病内科二病区主任沈建明教授对《共识》进行了重点解读,医院全体医师参加了培训。
沈建明教授表示,希望通过《共识》的发布,提高多学科对CKD的认知,加强筛查,尽早治疗。重点梳理了《共识》中的三大关键要点,以供临床参考。要点一:要重视鉴别多科室的CKD高危人群;要点二:对CKD高危人群,应早筛早诊,做好多学科筛查和诊断;要点三:要规范用药,加强CKD的多学科临床管理。
CKD的临床管理需要多学科联动,及时对各科中的CKD高危人群早筛早诊,并针对CKD不同合并疾病尽早给予药物规范化治疗,以延缓患者心肾风险进展,改善预后。随着CKD多学科共识的发布,可以让更多患者能够从早期筛查、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多学科管理中获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