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日报记者 李平
车轮驶过十竹路,清冽湿润的气息扑面而来。目光所及,堵河静卧于群山的臂弯之中,宛如一条澄澈的碧玉带——曾密布的网箱已了无痕迹。岸边公告栏上的数字无声诉说着这场蜕变:898个网箱清除,273艘渔船离水,300余名渔民告别“水上漂”。
“网箱拆净啦,渔船都上了岸,如今咱可是正儿八经的‘守井人’了!”在黄坪村,记者遇到了刘兴林。他放下手中的活儿,笑容明朗阔达地走来,摊开一双骨节粗大却灵巧的手,掌纹深处依稀可见昔日拉网的印记。他在一处河湾指着水中清晰可辨的游鱼:“水清到这份上,它们就是最灵验的‘水质检测员’了。”
这份守护,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在黄坪村河边,村支书刘朝军正带领乡亲们清理岸坡落叶与水面漂浮物。岸边,一群“小河长”模样的孩子也学着大人,小手费力地捡拾杂物,神情专注。此情此景,映照出一种精神的接续——从五十年前为建黄龙滩水库含泪离乡的“开荒人”,到今天自觉巡河护绿的“守井人”,那份为大局甘于奉献的赤诚,在青山绿水间愈发鲜亮。
半晌,记者随乡级河长沿堵河巡行。阳光倾泻水面,揉碎成万点金斑。河长俯身取水,测水仪屏幕闪烁。乡党委书记杨鹏指向远方层峦叠嶂,语气凝重:“77.4%的森林覆盖率,是老天爷赐下的天然屏障。守好这52.5公里的清流,责任重过千钧。”
守护绿水青山,换来了金山银山。 深入平沟村,视野豁然开朗:层层生态茶园依山铺展,绿浪翻滚至山脊。茶树在骄阳下泛着油亮的光泽。昔日的荒坡秃岭,如今被连绵的万亩生态茶园深情覆盖。这“绿叶子”每年为乡里带来超千万元收益,“房州凤眉”、“堵河春”的清香早已飘出深山。茶园深处,农妇指尖翻飞,嫩绿的茶芽簌簌落入竹篓。“从前靠水吃饭,心总是悬着。如今守着这茶山,可是子孙后代的稳当饭碗!”茶场老板陈友生擦去汗珠,笑容里沉淀着安稳。
陪同记者采访的杨鹏引记者看向茶山背后更高的坡地。银杏树苗正舒展稚嫩的枝叶,连片延伸。“瞧见没?那是咱全乡新铺开的‘万亩银杏’画卷,将来也是‘金叶子’!”他眼中闪烁憧憬,“还有‘万亩黄姜’,深加工的路子也探明了。茶叶、银杏、黄姜,三根‘绿柱子’撑起一条链,咱姚坪才算真正扎进了绿色生态的赛道里!”
辞别之际,杨鹏立于高处,手指绵延的茶山、初显的银杏林、蓬勃的黄姜地,以及蜿蜒如碧玉的堵河,话语铿锵:“守井护水是命脉根基,绿色发展是康庄大道!”
夕阳熔金,为茶山、银杏坡、黄姜地镀上温暖光辉。茶垄间人影流动。更远处,堵河的波光粼粼,倒映着天光云影,也倒映着岸边村民弯腰护水的剪影——这流淌的碧水,早已超越了地理意义上的“井”。它滋养着每一片奋力生长的绿叶和深埋地下的根茎;它更如一条由希望铺就的绿色通途,沿着茶叶的清芬、银杏的金黄、黄姜的辛香所编织的链条,无声而坚定地,向着富饶与可持续的远方,奔涌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