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新闻网讯 通讯员 肖建宏 朱玉琪 王磊 报道 今秋开学之际,房县城关镇第四初级中学以“认知筑基、实践赋能、家校协同”为核心,跳出“单向说教”的传统模式,将反诈教育融入日常、嵌入生活,用“组合拳”为学生筑牢青春反诈“防火墙”。
认知破冰:让反诈知识从“被动听”到“主动懂”
为打破学生对“诈骗”的遥远认知,让风险意识真正入脑入心。学校摒弃了“念文件、看视频”的单一形式,转而打造沉浸式认知课堂。
在初二年级的“反诈辩论赛”上,“个人信息保护主要靠自律还是他律”的辩题引发激烈讨论,学生们从“朋友圈定位是否泄露行踪”“快递单信息如何处理”等生活细节切入,在观点交锋中厘清信息保护的边界;初三年级则开展“反诈剧本杀”创作,学生以真实案例为蓝本,自编自导“冒充老师收资料费”“虚假中奖链接”等剧情,在角色扮演中体验诈骗分子的话术逻辑,掌握“核实身份、拒绝转账、及时报警”的应对流程。学校还邀请辖区民警担任“校外反诈辅导员”,每月开展“案例微讲堂”,民警结合辖区内发生的青少年被骗案例,用“数据+故事”的形式拆解诈骗套路,让学生直观感受“诈骗就在身边”,从“觉得与我无关”转变为“时刻保持警惕”。
实践赋能:让反诈技能从“纸上谈”到“手上练”
认知之外,更需要学生掌握可操作的防范技能,将知识转化为自我保护的“硬本领”。学校以“场景化实践”为抓手,让反诈教育从课堂延伸到生活场景。在“校园反诈实验室”里,学生们化身“反诈小侦探”,通过模拟操作学习实用技能:用手机设置“陌生来电拦截”功能,识别“95”开头的虚假客服号码;登录国家反诈中心APP,查询可疑账号的举报记录;在“虚假链接识别”实操中,学会通过“域名是否正规”“是否要求输入银行卡密码”等细节辨别陷阱。学校还联合银行开展“金融安全进校园”活动,银行工作人员现场演示“ATM机转账时的风险提示”“手机银行转账的延时设置”,并让学生亲手操作“模拟转账撤销”流程,理解“转账前多核实、转账后留凭证”的重要性。此外,学校还组建了“学生反诈宣讲团”,成员们将学到的技能改编成朗朗上口的“反诈口诀”,在课间操、班会课上分享,既巩固了自身认知,又带动了身边同学,形成“人人学反诈、人人讲反诈”的氛围。
家校协同:让反诈防线从“校园内”到“家庭外”
青少年反诈,离不开家庭的紧密配合。学校定期举办“家校反诈共育会”,向家长解读最新的诈骗趋势,指导家长如何与孩子建立“信息互通”机制——比如约定“大额支出必电话核实”“陌生链接共分析”的家庭规则;开发“家校反诈打卡活动”,家长与孩子共同完成“家庭信息保护自查表”,排查“路由器密码是否简单”“家庭成员是否使用相同密码”等安全隐患,并上传打卡记录,学校定期评选“反诈示范家庭”,激发家庭参与热情。学校还建立了“反诈信息共享群”,班主任实时推送官方反诈预警,家长也主动分享遇到的可疑情况,如“收到冒充学校的缴费短信”“孩子同学家长遭遇的诈骗案例”,形成“学校预警、家长警惕、学生警觉”的联动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