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新闻网讯 记者 张阳 报道:在房县万峪河乡,有一个美丽的村落中院村。走进该村,蜿蜒的黑化马路被葱郁绿植环绕,错落有致的民房嵌入两旁山体,绿意盎然的山峰重峦叠嶂。时间十二年前,一个怀揣着满腔热忱与沉甸甸的使命的青年开始回村任职,为这个村落注入了全新的希望与蓬勃的活力。近年来,这位90后村党支部书记,始终将党建作为引领发展的核心引擎,时刻将群众冷暖放在心头,带领村“两委”一班人强产业、引项目、惠民生,在筑牢支部堡垒、服务村民群众、推动产业振兴的道路上,留下了一串串坚实的足迹。
房县万峪河乡党支部书记 司小龙说道:我是2014年到村上去任职,当时是党建信息员,2018就把村书记这个重担交到我身上来了,当时想的就是把老百姓的扶贫安置房、产业园建好,别的都没想那么多,随着跟乡亲们接触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发现我们老百姓的确是不容易,因为我是我们中院(村)的人,我喜欢我的家乡,我想把它变得越来越好。
党员先锋作表率,红色力量显担当。司小龙深知,要带领村子发展,必须建强党支部这个战斗堡垒。他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制度。积极推动党支部标准化建设,让党员们有更“家”的感觉,升级改造党员活动室、会议室、农家书屋,让党员们“坐得下、待得住”。在司小龙的带动下,党员们纷纷成为村里的“顶梁柱”,党员尹长军,带头种植了30亩烟叶,成为产业发展的“排头兵”,退休老干部肖帮立、陈波、司大兴持续发挥余热,凭借经验和威望,成功化解多起邻里纠纷,更令人感动的是,他们还默默肩负起周边困难群体的“监护人”职责,嘘寒问暖,排忧解难。
枝叶关情解民忧,办好实事聚民心。司小龙把密切联系群众作为工作的生命线。对本村80岁以上的老人重点关注,情况“了然于胸”,诉求“记在心头”;对脱贫户、监测户、低保户、残疾人等群体更是三天两头走访慰问,脚沾泥土,心贴群众,党与群众血肉联系在一次次走访中愈发紧密。对于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司小龙带领村两委千方百计想办法,新安装了30盏路灯,维修了24盏,新建了1座公厕,疏浚硬化了1.5公里公路边沟;安装了600米公路护栏,村民们被司小龙和村两委的实干精神所感染,自发管饭、出工、出材料,公厕仅投入6.8万元,却干出了十几万元的效果,成为干群合力共建美好家园的生动写照。
“123”布局绘蓝图,产业振兴富农家。司小龙带领村两委干部“爬山越岭”,深入田间地头,摸清资源禀赋,立足村情实际,逐渐形成了黄精、天麻、烟叶、食用菌这四个方面的主导产业,促进村民增收致富。近年来,中院村种植烟叶380亩,发展黄精1000亩,种植天麻60亩,种植茶叶300亩,发展袋料食用菌14万袋。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直接带动了200户农户参与产业发展,户均增收1500元。昔日的荒山野坡,如今变成了村民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年轻一点的都出去打工去了,老年人劳动能力有限,所以说我要在哪找更多的产业就业机会,我们去年加今年给来百姓带来、创造的就业岗位,算算差不多每年能够给老百姓发二三十万的工资。提了一个1234的产业发展意见,一就是一年以内,短平快的项目就是种烟,通过这11户种烟,可以带动40户老百姓,比如说栽烟苗、打烟叶、扯草、烟炕好了可以分级,这样间接可以带动40、50户,一年之内就是种烟。一年半就是种食用菌,食用菌我们这有六户,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再带动三四十户百姓干活,食用菌装袋、捡香菇、分级、烘烤,这都需要人,这是二。三是种黄精,三年见收,如果可以挖的话,三年见收也可以,我们这提倡的是三年到四年。到目前为止,全县我们这种黄精面积比较大,所以说我们中院村今后在1234产业模式上,我们把黄精争取做到亩产5000斤。 ”房县万峪河乡党支部书记司小龙介绍到
司小龙说以后要继续扎根地头,扎根在老百姓的身边,争取把集体产业做大做强,带领党员群众代表、带领乡亲们,蹚出一条路真正能勤劳致富的好门路、好出路,在推动产业兴旺的道路上阔步前行,奋力谱写中院村乡村振兴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