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生们在“大山之子”美术馆参观学习
房县新闻网讯 6月17日清晨,金色朝阳洒向房县一中图书馆大楼,“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九个大字熠熠生辉。一楼的“大山之子”美术馆里,数名学生围着不锈钢雕塑作品《窗》低声探讨“由懵至明,开启心灵”的深意。这座藏身于秦巴山区的校园美术馆,正以无声的力量,将美的种子播撒在学生心间。
从构想到落成,开辟艺术教育新空间
在“大山之子”美术馆,由该校美术组老师策划的美术展正热烈展出。房县本土摄影家张华田的《房县风光》系列作品如诗如画;以二十四节气、京剧脸谱等为主题的剪纸作品惟妙惟肖;花鸟虫鱼等主题的国画作品,风格清新典雅;反映农耕文化的装饰画,乡土气息浓厚……丰富多样的展品,吸引众多师生驻足参观。
“‘大山之子’的命名,既是对大山学子的深情凝望,更是美育薪火代代相传的见证。”该校校长卢清泉感慨道。2022年,他在整理校友名录时,发现众多校友艺术造诣深厚,遂萌生建立美术馆的想法,希望用校友的艺术成就激励学弟学妹。
这一构想迅速落地。著名雕塑家、校友穆历冰听闻母校计划,亲自为美术馆题名;湖北文理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丁长河将宣纸油画代表作《竞狮》送来展出。短短数月,美术馆布置完成。
开馆首展便成为文化盛事,师生借此欣赏诸多名品佳作:穆历冰的雕塑作品及其学生作品,以抽象极简手法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丁长河的《竞狮》将山水画与油画技法创新结合,让民俗舞狮栩栩如生……由校长卢清泉精选的本校青年教师书法作品悬挂在美术馆外走廊,形成“移动书法展览馆”,成为学校以美育人、教师素养提升与文化传承多维治校理念的生动注脚。
如今,“大山之子”美术馆不仅是艺术展览空间,更像一条纽带,连接着心系家乡的校友与母校,成为房县一中推进“五育并举”战略的重要阵地。
课程+社团,构建美育教学体系
“我们将课程与社团活动深度融合,让美育自然融入校园生活。”该校党委副书记陈广权介绍,学校构建音乐、美术两大系列艺术课程体系,以模块化教学推进美育工作。以美术课程为例,学校将其细分为剪纸、国画、农民画三个模块,由专业教师进行针对性教学。
在青年美术教师刘胡怡阳的装饰画课堂上,学生们围绕超现实主义画作《记忆的永恒》展开艺术鉴赏。刘胡怡阳采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式,从美术理论、名画鉴赏到中外美术史、构图调色等角度,全方位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目前,学生已完成数十幅装饰画课堂创作。”刘胡怡阳说,为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学校每年都会举办美术作品展。
该校的音乐教学同样亮点纷呈。学校依据教师特长与现有设备,开设流行乐器、民乐、钢琴、舞蹈等六个“模块+社团”课程,并将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非洲鼓社团里,邓月老师以《西游记》主题曲为蓝本,融合异域与传统文化元素创编节奏,广受学生欢迎;钢琴社团中,郝辛格老师从基础教起,如今大部分社员已能双手合奏《送别》。“我们希望学生毕业时能掌握3至5个小曲目。”郝辛格说。
此外,学校舞蹈社以拍摄《一荤一素》美育微视频的形式致敬母亲节,艺术教师创编《小雅・鹿鸣》爱眼护眼操,将诗经文化融入其中,让学生们在律动中感受生活之美与传统之韵,让美育真正“活”起来。
开展丰富活动,师生共享美育盛宴
依托完善的美育课程体系,该校美育活动亮点纷呈。每年一届的经典诵读节成为校园文化盛事,学生们通过演、唱、诵等多元形式,将典籍中的民族精神内化为青春力量。
“学校每年都会举办各类主题的艺术节。”据该校教务主任许士超介绍,今年在以“筑梦新时代,艺起向未来”为主题的艺术节中,学生们将“三爱”教育融入艺术表演,大力弘扬爱生命、爱家乡、爱祖国的主旋律,让师生在享受艺术之美的同时接受精神滋养。
近年来,该校学生书法作品两次在湖北省黄鹤美育节获奖,数十件作品在县级艺术节评选中获得荣誉;在十堰市第四届中小学“健康大课间操”比赛中荣获市级一等奖;学生演唱的《黄河大合唱》在十堰市艺体现场会大放异彩。
“我们还将开展戏曲文化进校园活动,邀请本土诗经民乐歌手走进校园,让师生在诵唱中领略家乡之美。”该校音乐教研组长陈仕兵老师说。
“美育不是培养千篇一律的画家,而是要让每个孩子都能通过艺术找到自我表达的通道。”该校校长卢清泉表示,这些作品正是大山少年观察世界、抒发想象的生动写照。(十堰日报记者 吕超 通讯员 郭仁玺 杨莉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