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新闻网讯 通讯员 余善从 报道:“我最喜欢吃芹菜肉丝!”5月6日,在房县大木厂镇大木小学的食堂里,孩子们一边品尝菜肴,一边分享各自的“吃后感”,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为让学生吃得健康、吃得好,该校积极推进“数字食堂”建设,搭建十堰市中小学“数字食堂”信息化监管平台,运用食材管理、财务管理、消费管理、“互联网+明厨亮灶”四大系统,从阳光采购、智能监管、明厨亮灶、定制菜单等方面入手,打造“智慧食堂”,全面提升校园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阳光采购:
构建透明化食材管理体系
早上8点,食堂后厨的智能电子秤屏幕蓝光闪烁,该校的验收小组正对当日配送的黄瓜、红薯、鸡腿等食材进行“数字体检”。
电子秤上安装的摄影头可以自动抓拍食材影像,重量、品类等数据实时上传至智慧平台,形成从订单到结算的全流程数据闭环。
该校副校长韩光照对记者说:“以前最担心食材短斤缺两,现在可通过手机随时查看电子秤记录的画面与数据,再也没有这方面的顾虑了。”
记者了解到,该校推行“四单合一”的采购监管机制,让传统食堂的食材验收难题迎刃而解。学校通过系统下单后,供应商的相关数据直接对接上电子秤,校方验收时只需扫码称重,由系统自动生成电子签收单,从而形成订单、配送单、收货单、结算单“四单合一”的数据闭环,且每个环节在平台上都有迹可循,一目了然。
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发现更多精细化的管理藏在细节中。库存超阈值亮黄灯、临期食材标蓝牌、过期风险闪红灯的“三色预警”机制,让食材损耗率下降35%;全省统一的营养膳食数据库为后厨精准配餐提供数据支撑,番茄炒蛋热量共计385卡、时令青菜热量共计120卡等数据实时显示在食堂窗口的双屏机上,为师生提供精准的膳食参考。
“智能系统还让‘按需采购、精准配餐’成为现实。”该校相关负责人介绍道,后厨备餐区会根据数据精准投放油盐,误差控制在2%以内。
该校三年级班主任王欢通过手机 APP实时查看学生就餐情况:“43名学生中,41人已刷脸取餐,2人未就餐。系统还会自动提醒我核实情况。”
通过数字化管理,该校校园餐饮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让每一份食材的流转都留下清晰的轨迹。
智慧监管:
打造可视化后厨操作平台
记者在采访时发现,该校食堂操作间、清洗区、储物间都安装有24小时运转的高清摄像头,学校通过“互联网+明厨亮灶”系统,在手机 APP里就能实时查看后厨动态。清洗、切配、烹饪等每一个环节都暴露在“阳光”下。此外,系统还能识别厨师是否佩戴帽子、口罩,监测食堂工作人员的体温,并对违规操作发出预警,真正实现“食材来源可溯、操作过程可视、安全风险可控”。
该校食堂管理员薛吉敏告诉记者:“从食材入库到餐具消毒,从晨检记录到陪餐登记,每一个流程都在平台上留下痕迹,形成‘源头可溯、过程可控、去向可追’的全程监管链条。”
为筑牢校园食品安全防线,该校建立阳光透明的监管机制。确立每周五为“食堂开放日”,邀请家长走进食堂,参与校园食品安全监管。家长可调取任意批次食材的检测报告,查看当天菜品的营养分析和留样记录。
同时,该校还推行“教师食堂值班制”,每天由两名教师参与验菜、留样等工作。四年级家长王建军感慨道:“以前我总担心孩子吃得不好,现在亲眼目睹食品制作加工流程,连蔬菜农残检测都是老师亲手做的,心里觉得特踏实。”
反馈机制:
营造个性化校园餐饮体验
“饭菜口味好不好,学生说了算;饭菜样式多不多,家长说了算。”该校食堂门口的意见信箱成为师生反馈问题的“窗口”。学生可通过写信的方式给菜品打分,提出口味调整建议,让食堂从“厨师主导”转向“学生需求导向”,推动菜单不断优化,让校园餐越来越对学生们的胃口。
此外,该校还推出“定制菜单”贴心服务。学校成立膳食委员会,每月征集家长意见,按照营养均衡原则适时调整食谱。
除了“定制菜单”,学校还推出“节气食谱”“餐后微劳动”等特色活动:春分吃春菜、冬至包饺子,让传统饮食文化融入校园生活;推行“光盘行动”,培养学生爱惜粮食的好习惯,使得粮食浪费率下降43%。
通过细节上的创新,该校让食堂不仅是就餐场所,更成为劳动教育、感恩教育的实践课堂。
“‘数字食堂’不是冰冷的数据和设备,而是守护孩子健康成长的‘智慧卫士’,是家校共育的‘云端纽带’。”该校校长李霞看着食堂里孩子们幸福的笑容说道,“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数字技术应用,让每一餐都有滋养孩子身心的‘幸福味’,让科技与教育碰撞出更多温暖且有力量的火花。”
学校推出系列创新举措,让孩子吃得更健康、吃得更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