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新闻网

房县新闻网

【党旗飘飘】罗明清 : 不当老板当牛倌 带领乡亲奔小康

房县新闻网讯 红塔镇兴胜村村民罗明清多年打拼在县城有自己的公司,每年收入不菲,在生意风生水起时,他却一头扎进深山养牛。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罗明清不当老板当“牛倌”的故事。

7月7日,记者来到了红塔镇兴胜村二组农梦养殖场,只见四周青山环绕绿树掩映,虽是盛夏时节,这里却显得异常清凉舒爽,罗明清正在将圈舍中的牛群赶往山坡。

今年47岁的罗明清说起自己的创业经历就打开了话匣子。小时候因家庭贫困,初中没念完就辍学在家务农,农村所有苦活、累活、脏活他都干过。十七岁就外出打拼,多年的奋斗在县城有了自己的园林绿化公司,能吃苦,善经营,会管理的罗明清把公司经营得红红火火,每年收入五六百万。

问及他为什么不在城里当老板而要到深山里做“牛倌”时,罗明清说自己是农村娃,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再加上兴胜村有着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丰富的山场资源,非常适合发展养殖业。罗明清的想法很快得到了红塔镇和兴胜村的大力支持,2020年他回村投资三百多万元建起了现代化的养牛场,开始了他的“牛倌”生涯。

与祖辈不同的是,他创建了从繁殖、防疫到出售“一条龙”的产业链,改变以前自然散养牛的状态。现代化的养殖圈舍里净水、饲料加工等设备一应俱全。每头牛都建有自己专属的健康手册,对应每头牛的耳朵上挂着的号牌,饲养员和技术员可以针对每头牛的情况进行精准的饲养。

罗明清说:“上饲料全部采用铲车,拌料用搅拌机,撒料用撒料车,供水用恒温自动供水,四个棚装了好几个音箱,都能看得见,都能听的见,只要音乐一响,牛都自然而然地齐刷刷地等着给他们投料。”

万事开头难,养牛对于罗明清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因不懂行情在外地买牛被骗十几万元,运输途中不懂方法导致几十头牛死去,没有养殖经验牛群大量生病,为了给牛打疫苗脚被牛多次踩伤,被牛踢得满是伤痕,为了照顾生病的牛没日没夜地守在牛棚……  说起养殖起步时的艰辛罗明清记忆犹新。

罗明清说:“不是养牛人,不知道其中的艰辛,很多时候放弃的心都有了,最后还是坚持下来了,坚持下来了,其实也有成就感。”

为了提高养殖技术,罗明清每天钻牛棚研究饲料配方、配种繁育、疾病防疫,现在每头牛的口味、习性及身体状况他都了如指掌。功夫不负有心人,2022年养殖场渐渐走上正规。仅上半年,就自繁自育了50多头小牛犊。看着这些健康活泼的小牛犊,罗明清眼里满是慈爱。

罗明清说:“把养牛当养娃子来看,只有倾注这样的感情,才能把牛养好。”

除了养牛场,罗明清还承包着200多亩的茶园和果园,养殖场每天产生的牛粪便在经过干湿分离后,用于茶园、果园的肥料。如今,养牛场、茶园、果园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小型生态产业链。

罗明清说:“茶园与牛场形成一个产业链,牛粪资源再利用,既生态又环保,不会造成污水的流失,也减少了购买肥料的成本,让茶产业做到绿色生态。”

如今罗明清的养牛场养殖的西门塔尔牛和本地黄牛达500多头。罗明清说村民只要愿意养牛,他可以提供牛崽、技术指导和销售渠道。村里的富余劳动力也可进入养牛场务工,并向他们传授养牛技术及管理经验,带领大家一起把养殖产业做大做强。

蔡信芳说:“我们就是这附近的农民,农闲了来这里打工帮忙,挣点钱补贴家用,农忙了就回去做自己的农活,我们这样的就有几十人在这里做工”

说起未来,罗明清有着清晰的规划。不仅要培育适应性、抗病性更强的本地肉牛品种以发展壮大养殖产业,更要在发展养殖业同时发展农家乐、乡村旅游、乡村民宿,带动乡亲们一起致富。

罗明清说: “以后这山上将规划建凉亭,游步道,把养牛场建成观光式的养牛场,把这个产业做成观光式的产业,不但把牛养好,后期还接受更多的人来看我养的牛,看养殖场的建设,观光山上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

这个初步成型的现代化养牛场,正载着罗明清的转型梦想一步步变成现实。罗明清说自己赶上了好时代,现在乡村振兴、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等政策和机遇为自己提供了更大的舞台,他希望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带领更多的乡亲们一起奔向美好的明天。

(责任编辑:王怡天)

  • 房县新闻网微信

  • 今日房县网微信

  • 云上房县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