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新闻网讯 通讯员 房宣 报道: 30年前,19岁的万晓凤成了房县青峰镇白马小学贫困深山里的一名乡村教师,一条马尾辫,一身无畏感。30年后,她仍如此,只是发已泛白,身已疲病。她说,30年,有愧,无悔。她说,30年,很苦,很值。30年,她就像一根救命稻草,点燃万名孩子的心灯,启智筑梦远航。30年,她以教为器,带领无数贫困子弟摆脱贫困,为人生幸福打基础。从青春年少到天命之年,万晓凤何以坚守?
燃灯,悄然成为脱贫引路人
上世纪90年代,地处神龙架余脉、秦巴山腹地的房县十分贫穷落后,是全国有名的深度贫困县。这里的教育不仅承担着教书育人的使命,更承载着无数人摆脱贫困、走出大山的希望。
1992年7月,从师范学校毕业的万晓凤却毅然回到了家乡——房县青峰镇白马小学,做一名小学教师。
有人问她,“别人读书是为了读出大山,你却读回了穷乡僻壤,为了啥”。万晓凤也在思考这一问题。回到白马小学的第一天,看到山里人的极端贫困,感受到山里清冷孤独和夜晚虫兽侵扰,她也曾动摇。
当阳光照进房间,门口一堆孩子们瞧见这位新来的老师,那一双双纯朴的眼睛里,尽是新奇、期盼,还有不安。万晓凤永远记得那个早上,那群衣衫破旧的孩子们,眼睛里的渴望之光。30年,这是她一直守望的光。她留了下来,无惧孤离,无畏艰辛。她要成为孩子们的光,照亮出山的路。
从白马小学到青峰中学,从军店中学回归县实验小学。30年寒来暑往,靠着一束光,万晓凤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难又出发;借着一束光,万晓凤把知识的火种埋进孩子们心里,为无数家庭点亮启智路希望路。
一年又一年,一起参加工作的同事,有的转行当了“官”,有的下海发了“财”,有的教书进了“城”,从“万姐姐”到“万妈妈”再到“万奶奶”, 万晓凤还是大山里的那个“万老师”。无数次有人问她:万老师,你会走吗?你会转行吗?万晓凤回答:我走了,孩子们怎么办?没有知识,他们一辈子都只能在山里受穷。世上有些事总要有人去做,为什么带他们走出贫穷的不能有我?面对困苦与奉献,当很多人追问“为什么是我”时,万晓凤却在叩问“为什么不能是我?”
一年又一年,从乡村到集镇再到县城,道路告别了泥泞,校舍告别了破旧、昏暗,孩子从少到多,又从多到少,领导换了一茬又一荐。30年,两代人,10000多名孩子,5000个贫困孩子已走出大山,实现自己的梦想。快到退休年纪的万晓凤,还是这山里的那个“万老师”。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从点亮一间教室,到点亮山里的一片天空。万晓凤悄然间成为扶贫扶智路上的引路人,奔跑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大道上。
2020年,房县脱贫摘帽。困扰50万房陵儿女几千年的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在无数脱贫攻坚战士中,万晓凤赫然在列。
忠诚,一生只为做个好老师
从教30年,万晓凤没有辜负教育,教育也没有辜负她。她从苦难中走来,更懂感恩惜福,她说,她的光荣事业和幸福生活是党给的,她要一生一世听党话、跟党走,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奋斗一辈子。
30年,万晓凤怀抱一颗感恩之心、一颗责任之心、一颗敬畏之心。30年,她每一节课都要出彩,每一天都在奋斗,奋斗在“绝不误人子弟”的奋斗中。
针对“遗忘规律”,她创造三维重现教学法,把重要的知识点在课与课、单元与单元、书与书之间重复且不单调的多次出现,使学生能学多少,就能记多少。针对“二次翻译”,她创造全英文教学法,给学生一个全英文的环境,形成英语思维。针对“学用脱节”,她创造自然教学法,设计和演练与学生文化相近、便于他们理解的教学活动;针对“热情下降”,她创造童话剧教学法,让孩子们遨游在童话故事中,提高英语学习积极性:她针对“枯燥乏味”,创造情景教学法,为学生模拟各种各样的生活场景,以生动活泼的方式操练新知。
还有,音乐律动教学法、联想教学法、语言经验教学法等。万晓凤在干中学、学中干,无数个熬更守夜,无数次加班加点,万晓凤在清苦的孤灯下,创造“英语教学八法”,让大山孩子没有输在英语起跑线上。
在苦难中走来,万晓凤更懂得关注弱小。在她心中,永远没有差等生和坏孩子。在实验小学,她发现小强上课精力不精中、老是“捣蛋”,没有批评和惩罚,而是上门家访,发现小强父母离异,孩子孤单缺少爱之后,采取“关爱+帮扶”的办法,一对一帮助小强走出了阴影,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少年。
30年,从嘘寒问暖到心理辅导,从单个教学到上门家访,从帮钱帮物到洗衣做饭,她不厌其烦,一次次对话,一个个帮助,让300多名“问题生”走出困境、走向美好。在县实验小学,她曾经一个人扛起五个班二百名学生的教学任务,创造不落一人、人人进步的奇迹。如今,昔日“问题生”小强已考上名牌大学,他在给万老师的生日贺卡中写道:“你像妈妈一样的关爱,让我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希望。”
舍一生青春岁月,换一群绚烂少年。万晓凤常说自己无所成就,若有,便是孩子们的成就与明天。她撰写的《学困生的转化,灿烂了我的课堂》《求真、求新、求精—谈多媒体在小学英语中的运用》《心中有光,一路向暖》等多篇作品荣获国家、省、市大奖,多次获评市县级优秀教师、 学科骨干教师和“四有”好老师。
因为太忙,万晓凤一次次缺席了女儿的成长,特别是叛逆期、高考季,这是她心中的痛。她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别家孩子,自家孩子却荒废了。乡村从教时,丈夫也在边远乡镇工作,女儿从小到大寄养为生,很小就会求人“你把我带到医院吧,我妈回来给你钱的”,一次次电话 “高烧打头孢过敏休克,差点见不着你了!” “我觉得我不是你的孩子,那些山里娃娃才是你的孩子!”常常让她泪目。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孩子高考英语60多分,更让她心痛不已、内疚不止。
万晓凤的父亲是一名乡村教师,一辈子当民办教师,直至临近退休才转正,姊妹7人靠着他微薄的工资,在苦难中读书成长。父爱如山,再困难都不放弃供她读书,一次次陪她渡过难关,一次次帮她振作起来。遗憾的是,父亲病重时,恰逢期末季,父亲弥留之际,一直呼唤着她的名字,等她赶到时,父亲已经永远的走了。子欲孝而亲不在,这是她无法挽回的痛,一辈子的亏欠与愧疚。
霞光满天、桃李芬芳。万晓凤的同事都很敬佩她,把乐观、忠厚、善良、执着、精细、负责等最好的字眼都给了她,或许是一种抚慰。如今,弟子上万,数千人上大学,或领导、或专家、或老板,不少人踏上她之路,无论身在何处,当听到“万老师”这声温暖的呼唤,又让她潸然泪下,顿感释然。
坚守,安分守己当好教书匠
曾经有人问万晓凤的学生:对山里孩子来说,老师意味着什么?学生回答:就像抓到一根救命稻草一样。师者,何止传道、授业、解惑?更是他们人生路上重要的引路人。
30年从教,万晓凤越教越觉得使命光荣、重担在肩。她说,“做新时代教书匠,要守护教育净土,一定要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只有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才能敬畏党、敬畏人民、敬畏法纪”。
面对诱惑,万晓凤说“不能因为蝇头小利误人子弟,毁人前程,玷污教育”。30年,她毫无保留的传授知识,课堂外从未有偿补过一堂课,从未违规办过一个班,从未挣过一分黑心钱,从未干过一件昧良心的事。相反,从教30年,面对苦难的孩子,她帮垫学费、爱心认领、义务补课等等,倒贴的钱物,连自己也算不清。
30年无怨无悔、默默坚守, 30年一心一意、精益求精,30年风霜雨雪、苦辣酸甜,30年耐得寂寞、抗得诱惑,30年从未动摇对教育事业的追求,30年从没减少对学生的炽爱,30年从没削弱对知识的渴求。30年,以校为家,在教言教,做瓦做砖,党有召唤,立即行动,就算拼到无能为力,就算人已老、身已病,也还要不负教育,不负党和广大师生的殷切期待。
因为喜欢,所以热爱,因为热爱,所以坚持。1996年大学毕业,2000年工作调动,2010年再次调整,都是教师转岗转行的高峰期,无数老师在这个时间“逃离”了教育,万晓凤毅然守住了初心。30年,或老师不够,一人身兼“数职”没法离开;亦或“我走了,孩子们怎么办?”,又留了下来。现在,乡村缺好老师,又萌发了进山支教念想。有人说“年已老又伤病,别人都往山下走,你却往深山里去,不要命了?”她说“每一个孩子都有梦想,每一个孩子都是家庭的希望,只要能为孩子趟一条靠知识出山的路,值!”谈到未来,她说“只要孩子们有需要,我会一直坚守下去”。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一如万晓凤,一生只为一事的真实写照。她和无数用心、用情的老师们一道,不因有希望才选择坚守,而因坚守才有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