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新闻网

房县新闻网

改革开放四十年 歌山唱水颂房县

房县新闻网讯 通讯员  余策星 报道:四十年前的一九七八年正月初四,我挑着一床被子,装着二十多本笔记本,离 开了我当知识青年十六年的山窝子村,房县土城区堤坪公社堤坪大队一小队。 我被招工在门古寺区门古镇信用社当一名信用会计。

刚招工,一家伙从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变成了打算盘、点票子、记账的会计, 一切都从头学起。首先要学的是储蓄存款的职能作用,没有存款就没有贷款, 我凭着一种爱学习的热情,学习《政治经济学》、《银行会计学》。

当时,县支行在抓储藏存款宣传,我把在农村中听说来的一个民间故事“勤俭 ”分家写了出来,一家伙上了省分行的《储蓄与生活》。

其中内容是,一家兄弟二人分家,把家中的一块匾《勤俭》二字也分了,老大 分了一个“勤”字,老二分了一个“俭”字。老大按着“勤”字去做,只勤不 俭,没富起来。老二按照一个“俭”字去做,只俭不勤,也没富起来。后来两 兄弟二人又合了家,把《勤俭》二字一匾又合了起来,兄弟二人又勤又俭,发 了家的故事。

这一篇文章,省分行奖了一个皮夹子和一张奖状。这事引起了县支行的重视, 一纸调令把我从一个信用社会计拎到县人民银行办公室来,从此要我专职搞宣 传工作。进了银行,根据当时改革创新的新形势,我写出了《金钱买不动方向 盘》、《二百钱断案》等文章先后刊登在《郧阳报》上,县里的广播站,也隔 三差五的播送我们银行的业务稿件。

由于我下放在农村整整十六年,对农村工作很熟悉。在县委、政府安排银行领 导下乡驻队任务时,都是指派我去下乡驻队。于是,我成了县支行专门驻队人 员。最开始是从榔口乡的珠藏洞村,到榔口撤小乡并大乡,驻宝石村、驻青峰 镇红庙村、白马村,后来一直驻到白窝乡头道沟村。我在十堰市成立以后的市 工商银行纪委书记、行长来房县军店镇郭家庄驻村时,也指名要我当工作队员 。

通过驻队,结合我在山乡中十几年的劳动经验,我通过调查,每年都要给县委 、县政府递交几份调查报告和驻村工作总结。

七十年代,我写的《显圣殿》被湖北省《旅游鉴赏辞典》选用,其中《郧阳篇 》中选用的《观音洞游记》和《显圣殿》都是我的文章,更加引起我写好房县 山水的爱好。以至于后来发表的《羊子山的故事》、《九口山的传说》、《望 佛山游记》、《唐代壁画》等等。

在下乡驻村期间,我针对农村扶贫的对策向县委、县政府建议:“房县要得富 ,发展林特牧;开发矿产资源,利用山水发电;物资扶贫一时富,科技扶贫一 世富”。很快得到老县委书记的赞赏,并安排在当年《情况简报》第一期并加 了编者按,发至区级。这是1986年1月的事。

在“南水北调”期间,我又围绕水上做文章,在九道梁的源头水大深山里,我 发现了一个老人植树造林五百亩,保护源头水的事迹。写出文章后很快被《中 国绿色时报》刊用。

针对房县经济不发达,笔者写出《房县黄酒》一文,第一次刊登在《郧阳报》 的1986年3月1日。后来又结合学习《诗经》写出《尹吉甫与房县黄酒》、《十 堰日报》用整版刊登。《李显与黄酒》、《十堰晚报》全文刊登。《黄酒与野 人》、《条子肉》被省政协杂志《世纪行》刊用。还有房县的风味小吃《绿豆 皮》被《湖北日报》刊用。

反映房县特产的黑木耳、香菇、天麻、党参、黄连的诸多文章,各自见报于省 、地、县报刊、杂志。

房县是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一处历史缩影的地方,从远古的“女娲补天”、“神 农尝草”、“丹朱避舜”、“吉甫采诗”到“赵王流放”、“李显受贬”,一 直到近代的辛亥革命的元老戢翼翬、戢翼翘、丁人杰、余德元、高振霄……土 地革命时期的李明铨、柳直荀、叶八奶奶等等,都是名扬房县的革命志士,笔 者都以他们进行过人物采访和撰写。并且《苏区造币银元》、《柳直荀房县首 任县委书记》发表在《十堰日报》和《中国苏区》报上,一定程度地宣传了十 堰市和房县的发展。

在2018年10月17日房县召开的“诗经·黄酒文化节” 中,笔者无形中看到了 房县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成果。全县有黄酒、黑木耳、香菇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地 标产品。房县的《诗经》文化研究也纳入了国家认定。

房县正像一件玉璞,养在深山人未识,剖出方为世上珍。

房县这四十年,在历届县委、政府和全县五十万人的努力下,正在迈开大步走 向全中国,走进全世界。房县全县脱贫工程也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收尾工程。

(撰稿人:余策星  县工商银行退休干部)

(责任编辑:孙波)

  • 房县新闻网微信

  • 今日房县网微信

  • 云上房县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