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新闻网讯 通讯员 郑家旺 王董灵曦 报道:房县长峪河河流全长21.9公里,自窑淮镇淮水村黄金寺垭子蜿蜒而下,沿途山高沟深、峡谷悠长,一路流经窑淮镇淮水村、陈家铺村、长峪河村和门古寺镇石垭子村,最终汇入堵河一级支流霍河。
“长河穿峪过,沃土育民丰。”作为窑淮镇的母亲河,长峪河亘古不变地滋润着这片富饶的土地。一河两岸,青山绿水间,村庄星罗密布,茶园漫山遍野,构成了一幅幅人与自然相得益彰的美丽画卷。
近年来,窑淮镇深入践行“两山”发展理念,以“文明河流”建设为重要抓手,大力推进茶旅融合发展,有效促进了村庄面貌、乡风文明的全面提升,走出了一条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路子。
全民护水,营造舒适宜居生活环境
7月28日清晨,薄雾在村庄里缓缓流动,淮水村保洁员杨文林和老伴一大早就把河面上漂浮的枯枝落叶打捞得干干净净。“河水干净多了!”看着眼前缓缓流淌的净水,王道义自豪地说,“这条河里的水流向北方,北京的人民还喝着我们长峪河的水呢,我们辛苦一点很值得!”
清澈河水离不开精心呵护。淮水村位于窑淮镇集镇中心,沿河居住着3500多名群众。以前,受传统习惯影响和地域环境限制,村民下河洗衣服、乱丢垃圾等现象较为普遍,一度成为人居环境整治的“老大难”问题。如何护好一河好水?淮水村“两委”下足决心,要让山更绿、水更清,组织党员干部、群众代表一起商议河道管理办法,出台了《淮水村护河公约》。公约明确了党员干部分段分片包联责任、村民庭院居住环境评比机制、移风易俗积分兑换等系列守水护水硬办法。村组干部还通过村民大会、户院会、入户走访等形式,广泛宣传保护河流的重要性,让守水护水意识深入人心。在村民们共同努力下,淮水村1000余米河道得到全面清理,先后清理淤泥、垃圾200余方。
河水清了,村民笑了。“没想到以前脏兮兮的小河沟,竟然成了大家休闲的好去处。”回忆起当年村内河道状况,带孙子玩耍的屈远华大姐感叹着河流保护带来的巨大变化,现在河水清澈,绿树成荫,茶余饭后,街坊邻居都沿河遛弯、避暑纳凉,既锻炼了身体,又愉悦了心情,可幸福了!
志愿引领,激发共建共享内生动力
“前几天刚下了一场暴雨,河道里冲下来了不少白色垃圾,天一晴,大家都自发到河里把垃圾捡拾干净,你看现在河里干干净净的!”7月25日,长峪河村党支部书记王道兵介绍,通过发动党员干部、公益性岗位、“巾帼红”志愿者、热心群众,全村“守水护水”志愿服务队成员已达到50余人。
湖北交投鄂西北运营公司窑淮管理所作为属地企业,也积极组建“山水窑淮”志愿服务队,定期清理河沟岸边、收费站周边和国道沿线的垃圾,共同守护着窑淮镇的一草一木。
河流文明,离不开人的文明。志愿服务在窑淮镇“文明河流”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各村党员干部踊跃带头,组建了18支志愿服务团队。每到周五,志愿者们都积极参加“清洁家园”活动,为村庄建设、河流保护贡献一份力量。“争当环保卫士,参与守水护水”已经成为全镇党员群众的行动自觉。
文明培育,塑造向上向善文明乡风
大力培育文明村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处处焕发着乡村文明新气象,为“文明河流”建设提供了力量源泉。
窑淮镇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党员群众综合活动室,通过常态化开展广场舞大赛、节日晚会等群众性娱乐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定期举办道德讲堂活动,弘扬文明新风,摒弃陈规陋俗,持续巩固人情新风成果。同时,积极组织开展十星级文明农户推选、清洁家庭卫生评比、“最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表彰活动,在全镇形成人人学模范、个个争先进的良好风尚。
“现在,大家伙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全村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陈家铺村党支部委员向艳感慨道,“全村通过开展文明实践活动,群众都自觉遵守村规民约,积极参与生态保护和村庄建设,互帮互助的氛围更加浓厚。”
绿色发展,产业反哺实现安居乐业
好山好水出好茶,窑淮镇在绿水青山间做活了“绿富美”文章。先后建成生态茶园3.5万亩,形成“户均6亩茶、人均2亩园”的产业发展格局。2024年窑淮镇茶产业链产值达2.56亿元,带动6000余名村民人均增收5000元。
家有梧桐树,自有凤凰来。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吸引了一批批绘画、书法、雕塑、手工等方面的艺术家在窑淮建立创作基地,“归心书院”“云来简舍”相继落户,不断为乡村发展带来活力。“村子漂亮了、乡贤回归了、经济发展了……”陈家铺村党支部书记林云东细数着“艺术家驻村”带来的变化。
每一处风景都让人流连忘返。窑淮镇依托茶旅产业,还先后发展起了特色茶吧、民宿等休闲服务产业,建成3A级窑淮窑旅游景区、8公里茶叶景观带和10多个网红打卡点,实现了茶山变景区、茶园变花园、茶厂变课堂华丽转身。茶旅小镇窑淮,已成为周边县市师生研学、游客赏景、艺术家创作的绝佳目的地,美丽乡村的道路越走越宽。
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窑淮镇党委主要负责人表示,将统筹好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以“群众参与”为根本,持续加强‘文明河流’建设”,从培育文明乡风、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入手,奋力打造“环境变美、产业富美、生活甜美”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一审:黎娟
二审:程艳
三审:龚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