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新闻网

房县新闻网

房县,古文化的交汇地

房县新闻网讯 记者 余策星 报道:纵观十堰市的六县一市,唯有房县的大西关最长,长到断断续续有七里路之远,不相信,可以从房县现代画家张宗权的《房陵古城图》上可以看到,全长十米的画卷,其中西关的一条街就占去了整个图的三分之二。民国时期,大西关出了很多传奇人物。

据《房县志》记载:“房县,古称房陵,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有鄂西北之称,地域介于大巴山、神农架、太和山之间。从古就有蜀东孔道,楚北边疆、川陕锁钥,荆楚屏障的称号。”

清同治四年(1866年),湖北安襄郧荆备兵使者、仁和王文韶为县志写序:“郧郡,古麇,庸也……房县南通川陕,北抵郧汉,东连襄邓(河南邓县),西接金商(陕西白河县),纵横千里、山林四塞,其巩固有如房屋,因得县名。”

湖北郧阳府知府、前翰林院庶吉士、刑部云南司郞中、嘉定陈国南撰写的序文中指出:“自湖广分南北(湖广,古称楚地,楚分为二,湖北、湖南),而房止为鄂省一隅,界与巴蜀、秦陇毗连、万山磁厘、林深青密、幽内辽夏,蔓衍及千里……谓之巴山老林,荆襄流民匪徒,往往窜伏于此,为负隅之区。”

直到明朝,朱洪武八年(1374年)将房州降州为县,房县始称为房县。

到明洪武初年(1368年),知州吉岳创县志、县衙中为正厅、后为餐厅、左为幕厅、右为貯库、前为圣谕坊、再为前仪门,仪门之外额头上大书《古房县》。仪门后额上书“忠孝名邦”。南街为屏墙。

到了清咸丰十一年(1862年),知县吴瑛又重建县衙,仪门前书《房县》,仪门后设两墙,一墙书写《汉唐遗俗》,一墙书写《忠孝名邦》,又在县衙大厅上书:“蜀西孔道”、“楚北边隅”。

由于房县是:“山林四塞,万山磁厘,四山如围,其势如房。”是一处天然的囚禁之地,从尧的儿子丹朱开始,厥后秦、汉、唐,以罪废者皆徒于此。顾其地为周尹吉甫食采邑,又有汉黄文疆古迹,士人啧啧称其为“忠孝故里”。

康熙三十四年(1696年)知县沈用在作序中说:“自唐虞三代以迄国(明朝)三千余年……维房治僻在万山,舟车不通,商贾罕至。民力田自给,耕则得食,不耕不得食,一夫故不耕,一家有受饥者,独此地为甚。”

《荆楚要览》中:其西北界雍川(襄阳一乡镇故名)郧阳六县故归汉中郡管辖、古为梁、庸、商、麇诸国是秦楚之隅。

《房县志》(疆域)中记载:《周礼》大司空稽天下地土之国,知九州之地域,汉收秦国籍,知天下之要塞。唐元和三十道,宋元丰之九域……房域历代建置不同,明始属郧阳,国朝(明朝)固之。(到了明朝才确定房县)素称千里,万山四塞,历览不能穷其实,载籍莫能祥其形。

《沿革》中记载,房,古麇庸之地,其间为国(房子国],为郡{房陵郡)、为军(房陵军)、为州{房州)县(房县)不一。

房县,故梁州城,属麇庸地,《牧誓》:武王代纣,庸在焉。《括地志》房州、竹山县、古庸国。春秋为房渚,《左传》文公十一年,厥貉之会,麇子逃归。又楚子伐麇,成大心改麇师于防渚。《寰宇记》:房初改为防字,后汉改为房,以陵为名。战国时属秦,而楚亦兼得此地,秦并天下置汉中,秦始皇诛嫪毒,迁蜀四千余家于房陵。

如果从上古算起,房县文化底蕴可以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这个时期要从三皇五帝开始算起。

司马迁《五帝本记》中,黄帝、歂顼、帝喾、尧、舜。在房子国中记载,按原志谓汉中房陵,并无房子国之说……《路史》载,尧生子朱,讼慢游而朋淫,虞氏国之于房,《竹书记年》载:唐尧一百年,帝陟陶,帝子丹朱避舜于房为虞宾,《广舆记》载:丹朱封此,现在北有尧子垭,西南二郞岗有丹朱墓,并不是无根无据之传说。

更早时期,根据房县发掘羊鼻岭遗址的新石器时代的出土文物计算,其它出土的红陶小杯、扁花卷足陶鼎、晚期的陶系以泥质黑陶等,与后来在七里河遗址发掘时的器物相似,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

由此证明,羊鼻岭遗址上曾有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夏商周,房县是早期人类活动很频繁的地方。

神农文化也进一步证明了远古时期的氏族文化。战国时代《庄子》书,记载了神农,《盗跖》说:“神农治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吕氏春秋》《尊师》篇说:“神农师悉诸。”认为神农亲身从事农耕而教民耕种而得食。《爱养》篇称“神农教曰,士有当年不耕者,则天下受其饥,女有当年不织者,则天下或受其寒。” 

“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因尔引起神农尝百草而名留房县至今,神农有农耕始祖,中药始祖,陶罐始祖等称号,天文地理始祖称号等。

夏商周时,房县可以说人口繁茂,文化兴旺之地,仅西周以后,就出了以《诗经》作者尹吉甫为代表的文化人物。他比孔子还早三百年。

《诗经》作者尹吉甫是房县人,有人信,有人不信,被炒得沸沸扬扬,根据明朝第八代英宗皇帝朱祁会镇(1457年)坐位时编纂的《襄阳郡志》第三册《国朝》中记载:“尹吉甫,房县人,有文武才德,乡士相重,宣王中兴,尝作《崧高》、《韩奕》、《江汉》、《烝民》四诗。”天顺年是公元1460年,可见现代人如何也不能推翻557年前古人在志书上下的 定语吧?

据传说:“尹吉甫自小出生在马栏河旁边的一个小村子里,这里北依羊鼻岭,南傍马栏河,尹吉甫自小生得力大无穷,传说他北到太和山打虎,南去神农山降雕,东去海边捉蛟蛇,从小就有降龙伏虎的本领,更兼他好学上进,把捉来煮吃的龟鳖破甲之后书以文字,把自已家后园的竹子劈开作成竹简,装订成书。在房县一九五六年大搞深翻土地时,在中西关大渠道子(现在移动公司大门右厕)田地中挖出大批竹简和龟板,竹简出土不久即被风化,而大批的有字龟板被药铺收去作了“龟甲”当中药处理了。”

直到周历王姖胡逝世(公元前841年),周宣王姬静坐位(公元前827年),四方诸侯,莫不进表称赞,房县时为荆楚,房县地方诸侯派尹吉甫携带房县黄酒去朝贺周宣王。这时,,周宣王坐位,尹吉甫奉上房县黄酒,面对着周宣王唱起了赞歌:“天作高山,大王荒荒。彼作矣,文王康之。彼阴矣,岐有夷之行。小孙保之。”后来被收入《诗经》、《天作》之文。

尹吉甫贡有美酒,出口成章,被宣王看中,封为太师,后来北伐俨狁立下大功,作有《韩奕》、《六月》等诗句,后来都收在《诗经》之中。

到了周赧王姬延(公元前314年)公元前246年秦灭掉六国,从此周朝不再存在,秦始皇统一全国。公元前235年,秦始皇贬 黜赵国国王赵王迁,和他母亲的情人嫪毒一万四千多户到房陵,这对当时地广人稀的房陵县是一个很大的文化推动。到后来,秦始皇修长城,又再攫全国大肆抓人,特别以房陵为甚,以至于县志都留下了记载,《房县志》“杂记”中:“房山高险幽远,石洞如房,多毛人,长丈余,遍体生毛,时出吃人鸡犬,拒者必遭 搏,以枪炮击之,不能伤,惟见之,即以手合拍叫曰:〈筑长城,筑长城。〉则仓皇逃去。父老言:秦时筑长城,人避入山中,岁久不死,遂成此怪,见人必问,修城完否?”

赵王迁本是秦始皇一个祖宗,秦始皇因恶赵王,恨而贬其到房陵幽禁,赵王迁来到房陵,住在石屋之中,闻有流水之音问:“哪里来的水流声?”随行来人说:“楚有四水,长江、汉水、沮水、漳水,此水名沮水,流出房陵后归于汉江。”

赵王迁听了,长叹一声说:“水乃无情之物,它还能流回长江,归于大海,我被囚禁此处,望故乡有千万里之遥,啥时能回去?”赵王迁作了一首《山水之讴》,以念乡情。

《山水之讴》全文如下:

“房山为宫兮,沮水为浆。

不闻调琴奏瑟兮,

唯闻流水之汤汤!

水之无情兮,

犹能于汉江,

嗟余万乘之主兮,

徒梦怀乎故乡。

夫谁使余及此兮,

乃谗言之孔张。

良世淹没兮,

社稷沦亡。

余不听聪兮,

敢怨秦王。”

赵王迁从此忧忧不乐,得病不起,拒绝饮食,后来饿死在石室之中。后人(唐代诗人胡曾)咏史曰:

“赵王一旦到房陵,

国破家亡百恨增,

魂断章台归不得,

夜来明月为谁生?”

赵王迁死后,就安葬在三道河的交汇处的羊鼻岭,此地取名赵王墓,《房县志》记载:“秦、赵王冢,城北九里,旧志秦伐赵,虏其王迁,徙房陵,卒葬此。”

由于王室家族迁徙房陵,带来了时兴一定的北方风俗习惯,《房县志》《防渚记闻》记载:“厥声近秦,厥声好楚,俗信巫魉,重神祀。”

根据《湖北购物志》《先民的遗迹》中所叙述,西周时卢(今襄樊)、彭(房县)庸等封国,该封为西周,即后来的秦国地盘,直到楚大兴灭麇国,而或楚强,典故:《朝秦暮楚》即指房陵地域变化尔。见《左传》文公十一年,厥貉之会,麇子逃归,又楚子伐麇,成大心败麇师于防渚。麇国(即房陵)之地又属于楚国。

公元前616年,楚穆王攻麇,败之于房渚,进之锡穴(郧阳),公元前611年(楚庄王三年)楚出兵伐庸,从此鄂西北麇国、庸国灭亡,疆土统归楚国。

公元前206年汉刘邦举义兵,夺了秦国天下,汉肃帝(公元前32年),房县出了一名大孝子黄香,黄香家住彭水河南二郎岗山下,黄香九岁丧母,随父度日,他虚心好学,他看到羊跪乳,鸦返哺,对父亲十分孝顺,“夏驱蚊,冬暖席”侍奉父亲,后被汉成帝举孝廉召进京城做官,给皇太子当老师,黄香官至太守,因黄香是房县人,死后葬于房县,根据《房县志》《侨寓》载:“黄香,字文疆,九岁丧母,事父至孝,父举孝廉,为郡王官,贫无奴仆,香躬执勤苦,尽心供养,冬无被褥而 亲极滋味,暑即扇床枕,寒即以身温席,历官居尚书令,寓于房卒,有墓在西关。”

《房县志》《古迹》载:“黄香墓,城西二里《一统志》以为在云梦,又以为在安陆,据《祠堂记》云:文强公客终于房。”则此为真墓矣。

尝考黄子官于江夏,子琼继之。其为房人无疑也。道光年间,房县知县马晋国下定语:“余不揣固陋,遂之为铭曰:公官江夏,公籍房州。”

在中西关有黄孝子祠墓,前有牌坊,后有大殿大殿背后,有一大墓碑,上书:“汉太守黄香之墓”殿门之侧,老百姓为黄香敬献的楹联上写:''作官爱民千秋颂。为子孝亲万世传。''墓中至今睡躺着千古孝子黄香的遗体。

黄香为官时,担任魏郡太守,由房陵供他衣食俸禄,黄香任满回到原籍,时房州遭受特大水灾,河湖暴溢,良田被淹毁,庄稼颗粒无收,灾民出逃无路,死者无数,黄香拿出自己的俸禄和积粮,接济灾民,黄香又和青壮一起抗洪防灾自救,赢得了全县人民的好感,黄香百年归山以后,房县人就把安葬在大西关最好的土地里,并修建“黄香祠”,表示永久的纪念,至今遗迹尚存。

在房县古老的历史长河中,中国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与房县有关,房县这个万山 磁厘 四山如围的,荒 蛮之地,竟与当时朝廷交往密切,自秦始皇以后,从汉高祖到西汉王室,先后向房县流放、贬迁帝、王、将、相、宫主、后妃达二十多起,也给古老的房县,带来了各种时期不同地,最先进的文化,风俗习惯和农耕技术,纺织,制造技术。

隋唐时期,隋太子杨勇,储位被夺,死后追封为房州刺史。中宗李显,当上皇帝未及两月,因说话不捡点,被亲生母后武则天为庐陵王,流放房陵十四年。

公元684年二月,唐高宗李治驾崩,李治死前遗嘱立李显为太子,李治治丧期间,李显在灵前即位,坐朝时狂言:“汝与天下于韦玄贞,”得罪了当朝宰相,密告武则天,武则天认为,李显用权,给自己的老丈人韦玄贞封官加爵,将来一定不能成大气候,于是下旨贬李显到房州为庐陵王,以示磨练他。

唐中宗李显贬为庐陵王来到房州时,他带了当时家中最先进的生产劳动、文化、饮食等工匠八百多人,到了房州,筑城造屋,修建庙宇,引水造田,载桑养蚕,纺纱织布,男耕女织。

特别是李显带来了宫廷制酒秘方,配合地方酿酒技术,造成了房州第一、天下无二的黄酒,每年冬腊月间,源源不断地贡进京城。

李显也由最初贬到房州时的“恐欲自杀”害怕喜怒无常的母后派人来刺杀他,后来由于自己勤政爱民,李显初到房州时,房州地方官曾经“傲慢无礼”,对李显甚不恭敬,到后来“供给颇丰”。足见李显在房州时的人情世故历练,直到圣历元年(公元698年),武则天派徐彦伯到房州,接回了下放在房州十四年的庐陵王还朝,重新当上了皇帝,恢复了大唐旗号,定年号为神农元年,并且免除房州三年赋税,把房州七十岁以上老人接到皇宫赐宴,每人发放绢帛三匹。

总之,李显到房州,对房州的文化发展,直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首先是建了有史以来的第一座城廓,虽然属于干打垒形式,限于当时的人力物力条件,建造城廓和修造梳妆台,还是有相当的文化底蕴的。传说中的三海、白土、军店、化龙、茅坪的河堰,均是当年李显在此倡导修建,灌溉良田,增加农业生产,饮食业发展,黄酒酿造的改革,均是在这一段时期内形成。

宋朝以后,边沿偏僻的房州一度成为争战之地,仅有的文化、风俗、习惯遭到破坏,特别是元朝和明朝,当时的乱兵把县志的修订本都烧毁了。

《房县志》附 言中记载:“……房志肇于明嘉靖时荧光粉簿严,后因兵燹版毁。

”国朝(清)康熙五年(1667年),邑候雷撮抄府志以应上索。《原志序》中……夫 自兵燹以来,文献无证,故老凋谢,欲存千百于十一,戛戛乎,难为之,然房虽弹丸,亦我国家封建之幅员也。

乾隆五十九年,崇庆举人知房县事敏斋,仇必达撰。可自清朝以后,房县读书风气日盛,因读书而外出作官者层出不穷,房县在外省外县,作州作县官员比比皆是.....。

到了民国时期,仅房县赴日留学生就多达十人,其中余德元(大木人)与黄兴,金华祝公费留学,1911年参加武昌起义,被孙中山授予“嘉禾勋章”。

房县西关人戢翼在日本留学期间,参加孙中山的“兴中会”,与革命党人宋教仁一起活动,后被袁世凯以“交通革命党、危害朝廷”罪,将其逮捕,押解回籍。 

戢翼翘(1885一1976)房县人,大西关人氏,在曰本加入同盟会。后与张学良结为好友,1931年任国

李明萱,房县窑淮东沟村人。黄埔五期毕业,从士官到将军,抗日战争时期他参加过宜昌,长沙保卫战,在杜聿铭的新五军中。被提拔为伞兵三团长,1949年跟随蒋介石到台湾后任马祖岛防刀卫司令,这是蒋介石在1963年视查时合影。

(责任编辑:王林妍)

  • 房县新闻网微信

  • 今日房县网微信

  • 云上房县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