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新闻网

房县新闻网

从放牛娃到“养牛大王”

●通讯员余策星 罗红琴

房县大木厂镇东河村村民张安民,早年外出打工挣钱,富裕后不忘家乡贫困乡亲。他携资千万元回家办起了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乡邻致富,2014年被大木厂镇授予 “企业之星”荣誉称号。今年5月1日,房县县委、县政府又授予张安民“返乡创业,致富乡邻”先进个人称号。

张安民出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上小学时,他的母亲因病去世,张安民在父亲和奶奶的抚养下成长。小学毕业后,懂事的张安民为了减轻父亲的负担,便开始给村上一家养牛户放牛,放了一年牛,又回到当时的生产队做了一年农活。

这时候,张安民看到大木厂镇上一批批外出打工的人都挣了大钱回来,张安民也决定出去闯闯,这一年他才十五岁。

张安民南下广东,在东莞找工作时,他住过桥洞、睡过马路,渴了喝自来水,饿了就以最便宜的馒头充饥,他走遍了东莞几十个镇,最后在一家台湾商人开设的线带厂打工。聪明好学,能吃苦的张安民很快赢得了台湾老板的信任。张安民从学徒工干到机修工,一步步升到了小组长、科长、车间主任、主管生产的副老总。通过在实践中摸爬滚打●,张安民成长为线带厂中全面的技术人才。在这工作期间,他认识了现在的妻子陈静。

经过十年商海中的打拼,张安民看准了市场,决定自己开办工厂。他和妻子陈静商量,脱离厂家,自己创业。于是,张安民辞去了年薪十几万元的副总经理的职位,和妻子拿出几十万元的积蓄重新开办了一家线带公司,在家乡招工60多人。因为这个行业产品销路好、成本低、市场需求大,经过3年多的苦心经营,他们就赚回了两千万。

有了本金,张安民把眼光瞄准了国外市场。2011年,张安民在越南胡志明市又开办了一家线带工厂。

2012年2月5日,张安明回家过年的时候,大木厂镇干部登门做工作,请张安明回乡投资创业,带动家乡父老乡亲共同富裕。

张安民是大木厂镇人,从小在大木厂镇长大,对大木厂镇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他通过全面考察和市场调研,决心回乡创业,用实际行动为家乡和父老乡亲们办实事。

张安民知道,线带厂是不适合在山区里开办的。他通过市场考察,决定利用家乡丰富的物资和优惠政策,开办一个肉牛养殖厂。

2014年2月,张安民带着两千多万元资金,在全县首届回归创业大会上与家乡大木厂镇政府签订了 “牵亿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投资协议,当年从山东、河南一次性购回“西门塔尔”和“利木赞”母牛75头,并购回相应的技术、饲料加工机械。第二年,肉牛数量增加了一倍,张安民又从四川南充聘请了大学生陈余,担任他的饲养技术人员和兽医,并任命陈余为“牵亿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里的场长,处理工厂的一切事务。

陈余果然不负重望,他在养牛车间安装监控、音响,为牛放音乐,在养殖技术上实行饮料统一、防疫统一和管理统一的“三统一”养殖模式,并辐射到全大木厂镇的各个村。对于庄稼的秸秆、青草、饲料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管理办法,解决特困人员就业20多名,分别从事收购饲料、加工饲料、粪肥处理、肉牛接生、人工授精等喂养等工作。

东河村的马明成今年43岁,他和村民刘运喜在这里打工,每月工资3500元,比他们出门打工挣的还多。

肉牛养殖的饲料需求量大,公司与周边的土城镇、化龙堰镇、红塔镇,以及郧阳区的一些乡镇签订秸秆回收合同,有效解决了农村中“庄稼收上岸,秸秆一大片”的现状。到了庄稼收割季节,张安民派出车直接到农民地头收购秸秆和干草,增加了农民收入。

实行了秸秆回收后,农民高兴地总结出来一段顺囗溜说:“庄稼收上岸,秆草一起骟(割),捆起过秤称,又卖一道钱。”

张安民还带领周边村民一起养牛。东河村贫困户刘吉军和刘继坤也养起了肉牛,张安民以优惠的价格提供牛崽、提供技术服务、饲料来源,并且和养牛户签订回收合同。现在东河村的两家养牛户已经尝到了甜头,每家牛的数量每年都是成倍增长,越来越多的村民想参与进来养牛。

现在,张安民自家的工厂中有486头大大小小的肉牛,需要大量的牧草,他又与周边乡镇签订了流转土地种植牧草的合同,成了名副其实的养牛大王。

在谈到将来发展时,张安民说:“等肉牛年出栏达到一定数量时,计划再开办一个屠宰加工厂。”

张安民,一个从深山中走出来的放牛娃,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经历,为山区的精准扶贫工作闯出了一条新路子。

(责任编辑:黄俊)

  • 房县新闻网微信

  • 今日房县网微信

  • 云上房县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