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新闻网

房县新闻网

房县“十字”榜样专题

方必春,房县门古寺镇项家河村党支部书记。25年来,方必春担当农村发展的“领头雁”和群众致富的“主心骨”,凭着能吃苦,勤创业的干劲,带领村民修公路、打水窖、建水渠、架电线、兴产业,把过去的贫穷落后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组组有产业,家家有项目,人人有事做”的幸福新村。市委书记张维国高度赞扬方必春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所作的突出贡献,发出“让十堰出现千百个方必春、千百个项家河”的强烈呼声。

战天斗地俭持“家”,“深山愚公”勇担当

2002年至2003年,项家河一带发生重大变革,项家河、大坪、大岩、磨石、大柳等5个自然村合并为如今的项家河村。方必春凭借过去出色的工作成绩和与村民深厚的感情,以85%的得票率当选为项家河村党支部书记。当天的村民大会上,方必春用质朴的语言对全体村民承诺:“我自己是穷怕了,无论如何也要带领大家富起来,当好这个家!”

但当时的项家河村积贫积弱,基层党组织涣散,合并后的村民人多心不齐,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村集体经济不仅是个“空壳壳”,还欠着39万元的外债,做好这个“当家人”谈何容易!

面对贫穷落后的现实和错综复杂的村情,方必春采取最 “笨”的办法——逐户走访,走访中他发现,由于过去一些村干部的不良作风,导致村民极为不满。对此,他义愤填膺地说:“只有软弱涣散的组织,没有消极落后的群众!”于是,他着手制定规章制度,严禁村干部吃拿卡要、拖延推诿、抹牌赌博,督促党员干部带头示范,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经过重手整治,村民们对村“两委”班子的评价大为改观,班子团结了,民心也顺了,就是天大的事办起来也不难。

2003年,为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山村面貌,方必春决定开建彭家湾至庙湾5.5公里的通组水泥路。他扑下身子带头示范,白天做义务工、当技术员,晚上在工地看管租赁的施工机械和材料,几乎每天24小时吃住在工地。8月的一个夜晚,狂风暴雨突然袭来。由于事先毫无准备,眼看成吨的水泥就要被雨水冲成“稀泥”,在工地值守的方必春和村民田庆国赶紧拆掉工棚的油布,覆盖住堆积在地上的水泥,并用身体压在上面,直到雨停。虽然被雨水淋得透心凉,但看到用于修路的水泥保住了,浑身湿透的两个大男人在大雨中双目对视,不禁哈哈大笑起来。

“当时一心想着要把路修起来,饿了随便扒拉两口冷饭,渴了就在沟里喝口凉水,大家都跟我一样,不知道什么叫苦、什么叫累。”方必春回忆起当年的场景感慨道。有这样一个“拼命三郎”似的“大家长”,全村党员干部和村民一呼百应,积极投身到公路建设中,原本包给工程队需要花费近40万元的路,只用了32万元就拿下了。

接下来的几年里,项家河村采取向上争取资金、组织村民筹劳的方式,以5.5公里通组公路为起点,坚持“产业发展到哪里,路就修到哪里”,不断延伸村组路网,村组公路里程达38.5公里,基本实现了“哪里有产业哪里就通路、哪里有住户哪里就通路”的目标。在此期间,先后筹资修建项家河村小学,解决学龄孩童上学难问题;修建拦河坝20多座、水渠5900米、水窖7处,解决村民生产生活用水难题;积极向国网房县供电公司争取,实现电力全覆盖;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修建2个集中安置点安置贫困户38户、分散安置14户……正是这种敢于战天斗地的“愚公精神”,项家河村由过去无学校、无电用、吃水靠肩挑、出行走泥路的落后村,变成基础设施完善的先进村,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

吃苦耐劳勤创业,“产业书记”发“羊财”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要让大家从根儿上脱贫,必须动脑筋用活土地、发展产业。”25年来,方必春苦干实干巧干,带着村民发展种植、养殖两大产业。然而谁能想到,过去这片土地还是人们口中的“穷山恶水”,直到本世纪初,全村15%的农民还靠救济过日子,等、靠、要的思想慢慢磨去了人们的意志。

进入21世纪,项家河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善,这让不甘贫穷的方必春看到了发展产业的希望。但村民由于长期生活在闭塞的环境中,对发展产业认识不够,不想折腾也不敢折腾,任方必春磨破嘴皮、反复动员,乡亲们都不为所动。

先行者是孤独的。2006年,方必春冒着可能血本无归的风险率先种了25亩烟叶,熬更守夜、苦心经营。 天道酬勤,顶着压力的方必春种植烟叶的第一年就获得成功。看着烤烟房里金灿灿的烟叶,不少村民动心了。第二年,有20多户村民跟着种,全村烟叶种植面积发展到300多亩。方必春因势利导,推行村干部包户责任制,倡导实施奖励措施,强化技术服务,此后几年村里烟叶种植面积逐年增加、效益不断提升,项家河一举成为房县烟叶种植大村。目前,全村有97户村民种植烟叶,总面积达2000多亩,超过全村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去年,该村烟叶亩均产值2500元,全村种烟收入近500万元。

随着越来越多的村民种植烟叶,项家河耕地稀少的问题逐步显现。如何利用本地资源发展产业,让更多村民富裕起来?方必春便带着几个 “胆大”的村民,搞起了种草养殖、规模养羊。一方面,他四处奔走“取经”,学习先进技术、引进优质种羊;另一方面,他不断了解市场状况,寻找合作客户。那段时间,他几乎忙得不着家,妻子李平抱怨说: “一天到晚,他不是在自家的羊圈里,就是在别人家的羊圈里。那段时间,他跟羊最亲。”

2016年,方必春牵头成立房县春润山羊养殖合作社,按照 “养殖在户、服务在社、销售在社”的方式,为养殖户提供包技术、包种羊、包饲料、包销售的 “四包”服务,引导村民开展标准化养羊。合作社还建设优质人工草场2800亩,混播黑麦草、紫花苜蓿等草种。这种草养畜模式,既保护了生态,又能保证四季都有充足的草料,还提高了农户养羊效益。目前,项家河村以合作社为依托,发展养羊户104户,存栏山羊5800只,年产值达250万元。

“再贫困也有发展资源,只要找准路子、用好用活资源、劲用在点上,脱贫致富就不难。”方必春正是凭着这种吃苦耐劳、自强不息、自力更生的精神,以带富一方百姓为己任,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天道酬勤,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去年,项家河村种植、养殖产业大户达370余户,全村人均纯收入6700元,不少家庭人均纯收入超过万元。全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24户555人,已脱贫92户282人。除去无劳动能力、需兜底保障的低保户、五保户153人,该村仅120人尚未脱贫。按照目前的发展形势,到今年底该村将实现整村脱贫。

立下愚公移山志,定叫山村换新颜。方必春用半生心血带领父老乡亲举起了一面勤俭致富大旗,趟出了一条产业脱贫之路,谱写了一曲自强不息之歌。他如同蓄足能量的火山,正喷发出浓烈的光和热,照亮项家河人前进的道路;他用山一般厚重的脊梁,撑起全体项家河人更好更美的希望!

义举榜样人选:“活雷锋”杜兴国    

什么是侠义精神?古语云:“见义而勇发,不计祸与福。”房县回龙乡司法所副所长杜兴国,在他人落水时不顾严寒跳水相救,在为他人维权时不惧恐吓据理力争,在服务全局大义中不怕困难担当在前,2016年9月,杜兴国获评“荆楚楷模”。

见义勇为雷锋日里的活雷锋

2016年3月16日,房县文明办和今日房县报同时收到一封感谢信 ,信中,一位名叫张仕平的女子对回龙乡司法所副所长杜兴国表达了衷心的感谢。

尊敬的领导:

你们好!事情已过去近十天,一切恢复平静。当我安坐于家中,和家人享受着天伦之乐的时候,那惊心动魄的一幕仍历历在目,是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在冰冷的河水中将我救起。我无以为报,只好请我的亲友代写了这封感谢信,呈请各位领导和报社,对杜兴国同志见义勇为的事迹进行表扬宣传,感谢他的英雄模范行为。

3月5日晚,我和丈夫因家庭琐事吵架,气愤的我就想以结束自己的生命来报复他,我离家出走后就跳入了西河,冰冷的河水呛的我大脑一片空白,惊恐、绝望、后悔包围着我,我拼命挣扎,正朝死神靠近的时候,是杜兴国同志奋不顾身的跳入冰冷的河水,把我拉出水面,然后在几个好心人的帮助下将我救起。我康复后通过派出所的民警找到了救我的人,回龙乡司法所副所长杜兴国同志。

我感恩这个和谐友爱的社会,更感谢回龙乡党委、乡政府领导,培养了、造就了一个可敬的英模人物,美丽的词汇难以表达我的感激之情,我只希望通过这种见报的方式,让大家向英雄模范学习。在此,再一次对杜兴国同志表达我的感谢和感激!也希望广大市民能够继续发扬这种见义勇为的精神,为建设文明、和谐房县做出贡献。

此致

敬礼!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事情要从2016年3月5日晚上发生的一起见义勇为事件说起。

3月5日恰逢雷锋纪念日,傍晚时分,杜兴国沿着西河河提跑步,跑至半岛湾铁桥时,只听见一片惊呼“不好,有人跳河了,快救人!”

杜兴国朝河里一看,只见一个人在水面扑腾了两下后又沉了下去,溺水者似乎已失去挣扎的能力,生命危在旦夕,他来不及多想,也来不及脱掉衣服、鞋子,随手将手机交给河岸上的一个人,就纵身跳入冰泠的河水,奋力朝溺水者游去。抓住溺水者的衣服后,杜兴国将她托出水面,然后向岸边游去,堤岸离水面还有一人多高,杜兴国拚尽全力也无法将溺水者弄上岸,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杜兴国在刺骨的河水中已拚命奋战十来分钟。岸边围观群众被杜兴国的壮举感动,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有几个胆大的群众翻越护栏,脚踩护栏外缝隙,参与营救,杜兴国竭尽全力,将溺水者扛在肩上,举过头顶,岸上群众伸手拽住溺水者将她拉上了岸。这时派出所警车赶到,大家七手八脚将溺水女子抬上警车送往医院抢救。

杜兴国上岸后,在刺骨寒风中冻得直打哆嗦,他脱下湿透的衣服,拧干水时才发现,手臂不知何时划了一条血口子,伤口正冒着血,他随手擦了擦,穿上湿衣服,默默离开了现场。

事后落水女子的丈夫金龙通过民警才找到了杜兴国。3月16日,金龙抱着自己两岁的儿子,来到回龙乡政府,将一面“杜兴国同志见义勇为英雄”的锦旗送到杜兴国手中,感谢他奋不顾身救起自己的爱人,挽救了一个濒临破碎的家庭。直到这时,杜兴国舍己救人的英雄事迹才被大家知道。

杜兴国见义勇为的事迹被县内外媒体报道后,他仍然一如既往照常上班,就像什么也没有发生一样。但了解杜兴国的人都知道,这样的善行义举发生在他身上并不意外。

主持正义  弘扬法治的好律师

早在2003年,尹吉甫镇的张国培在河北遵化马栏峪铁矿遇难,张国培的妻子李某索赔无果。李某找到杜兴国,请他帮助维权,杜兴国听李某讲了事情的经过,深表同情,当即决定到河北走一趟。通过与矿主接触才发现,矿主张三是地方一霸,认为死一个矿工,根本无所畏,态度满横、气焰嚣张。通过谈判,矿主最多只赔两万,受害方不同意,双方达不成协议。矿主见受害方有一个懂法律的人出面,觉得事情不太好办,决定先将杜兴国拿下,就悄悄找到杜兴国,决定私下给杜兴国拿2万元好处费,让杜兴国将李某带走了事,杜兴国严词拒绝:“这是当事人用命换来的赔偿金,我怎能接受贿赂,昧着良心办事!”矿主见软的不行就来硬的,带了几个打手,强行将杜兴国拖上车,带出十几公里外,对其拳打脚踢,并扬言再不走就要了他的命,杜兴国没有被淫威吓倒,再次向他讲清利害因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明之以法,矿主见自己遇上了对手,也自知理亏于己不利,最终按当时当地的惯例赔偿了受害人6.5万元。

2005年,尹吉甫镇玉堤村的李胜洲在广东省裕安货运有限公司当货车司机,在运货途中,遭遇大雨,李胜洲为了保护车上的货物免遭损失,与工友一起上车盖油布,不慎从10多米高的货车顶掉下,造成左髋骨骨颈骨折,手术后第3天,业主张华安就把李胜洲转入一家私家医院,不交医疗费,也不给生活费,不管不问。李胜洲在万般无奈情况下,向杜兴国求助,杜兴国接受后,三次下广东,收集证据,向当地劳动部门申请工伤,进入司法程序,历经3个多月的劳累、奔波,最终为李胜洲主持了正义,法院调解支付李胜洲6万元损失费,但杜兴国却没有收取分文费用。

在杜兴国的老家和工作地,大家都知道他是个有情有义的好律师,所以前些年,像这样为群众乡邻无偿提供法律援助的事,杜兴国每年都要接两三例,即使奔波劳苦他也在所不惜。这两年随着国家法制建设的不断推进,这样的事例少了些,但在平时的工作中杜兴国也同样义字当头,敢于担当尽责,为了他人和全局的利益,宁愿自己吃亏。

担当尽责 服务大义的急先锋

2010年,上龛乡范家垭水库电站项目开工,93户村民需要迁移。村民担心搬迁后利益得不到保障,抵触情绪很大,一个多月过去没有一户行动。时间紧,任务重,当时杜兴国在上龛乡司法所工作,他承包的迁移户许某在群众中有一定的影响力,杜兴国多次上门做工作,积极帮助许某协调搬迁建房选址等事项,来来回回他自己就花费了4000多元。金诚所至,金石为开,许某夫妇终于同意迁移,其他群众也消除了顾虑,纷纷签了协议,搬迁难题迎刃而解。虽然杜兴国个人吃了亏,但群众利益得到照顾,大局工程建设得以顺利推进。

2011年6月14日,上龛乡二荒村发生大型泥石流并形成堰塞湖。险情发生后,杜兴国立即随其他同事在第一时间赶往现场参与抢险。途中,大雨不断,几处道路被水冲毁,随处都有山石滑落,车子刚走出3公里就无法前行,他们只好步行上路。考虑到救援队伍需要喝水吃饭,杜兴国又扛上70斤矿泉水和方便面,硬是步行9个多小时,到深夜12点赶到了救援地。

一到现场他们顾不上休息,立即投入救援。当时,堰塞湖已经完全淹没了道路,积水面积已很大,湖水浑浊,深不见底。救援队伍要过河,若沿山路走上游,最少需要6小时,渡船到达只需15分钟,但调度船只也要7个小时。经过一番考虑,杜兴国建议就地取材,自制竹筏,这一建议迅速被指挥部采纳。早上七点竹筏扎好,这时杜兴国又自告奋勇主动请缨划船过河,由于湖水深浅未知,雨还在不停地下,水还在不停地积,山体滑坡随时还有再发生的危险,但杜兴国无所畏惧。看着晃晃悠悠的竹筏,岸上的人都为他捏一把汗,杜兴国小心翼翼把竹筏划到了对岸,随后又将绳子系到粗壮的树干上,为抢险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后续参加抢险的队伍陆续渡河,为抢险赢得了时间。在后续的整个抢险期间,杜兴国一直坚守岗位,凡事都扑在前面,直到险情消除救援结束。

2016年9月26日,湖北日报发布的荆楚楷模榜上,省楹联学会为杜兴国撰写了这样一幅楹联,上联:乐意助人,舍己救人,实践中华美德,下联:深明大义,主持正义,弘扬法治精神,横批:当代雷锋。这正是对杜兴国不计个人得失,敢正义、讲道义、重情义的精神品质做的最好注释。

平淡榜样人选:“三平”税官叶倡见  

“我生本无乡,心平是归处。”这是房县国税局党建办副主任叶倡见最为喜爱的一句诗。如今,已经年过半百的他始终秉持“平心做人,平静做事,平淡克己”的“三平”理念,为人敢直言、处事甘奉献、生活勤节俭,过的洒脱,活的快乐。

平心做人敢直言

上世纪六十年代,叶倡见生于化龙镇渭沟村一个干部家庭,当时的“半边户”是缺粮差钱的代名词,母亲多病,姊妹三个,作为长子的他从小就尝尽了农村的清苦。插秧、种地、砍柴、喂猪,他从小就分担家庭的重担,也许是从小的磨砺雕就了他的外形,他瘦弱的骨子里总是散发着平直率真的性格,敢于仗义直言鸣不平。

1995年叶倡见因为勤学习、爱钻研、懂技术,被调到国税局机关搞宣传工作,成了一名通讯员。一次,他随县局扶贫工作队到乡镇调研,听村干部说有很多农户“抗税”不交。他问了一些情况后觉得事情和农民反映的情况有出入。经过调查,原来,部分乡镇为了完成上级任务,违背政策按人头平摊农业特产税。了解实情后,叶倡见向村委会反映实情,村干部却两手一摊表示无能为力。叶倡见回去后立即把实情写了下来。一周后,一篇《特产税能否按人头收?》的群众来信在《湖北日报》刊发。此文迅速引起上级高度重视,30余人的省联合调查组到房县实地调研。第二年,全县纠正并退还了乱收的税款。他在文章后署笔名“见倡、正明”,意思是“叶倡见证明。”这是对敢于公正直言的性格做的最准确的注解。

1999年3月,叶倡见随局领导扶贫驻村,傍晚时分,突然有人发现后山失火,几名驻村干部当即分头行动,一面向有关单位报告情况,一面组织并参与扑救,经过干部和村民一个多小时的扑救,山火被扑灭,过火面积仅有一亩。当大家疲惫不堪往回赶时,却传来联络扑救的同志扫兴地汇报:在与当地林业站联系后,联络人员又急速驾车赶往县城,向林业局防火指挥部报告火情,却遇到正在打牌的值班人员,他们说已经接到电话,扭头又四平八稳地继续打牌。两个小时后,山火完全扑灭,防火指挥部直到最后也没采取任何措施。面对防火部门的不作为,叶倡见当即又把一篇反应实情的文章上了报,很快这几名不作为的工作人员受了处分。

像这样的事例在叶倡见的“记者”生涯中还有很多,身边朋友担心他得罪人,但他仍然坚持做人凭良心,路见不平敢直言的作风。大部分时间他把自己的笔名写作“叶剑”,勉励自己要敢于“亮剑”。

平静做事甘奉献

在叶倡见的工作生涯中,他并没有担当多大的职务,也没有掌握多大的权力,但他却始终以平静、平和的心态,坚持把小事做小、小事做实、点滴积累,积土成山。

叶倡见在国税局文化室留影

2000年,叶倡见由办公室调入党办从事文明创建工作。从那时起,国税局的文明创建正式开始由市级向省级迈进。他把文明创建“虚”功实做,当成一种事业,当成为民惠民工程,做成了品牌。他建立了“县局图片库”,以摄影爱好积累了成千上万张图片资料;建立健全了创建管理和奖惩考核体系;提炼总结了“1+1>2、100-1=0,团队齐创建、一个都不少”等一大批颇具专业特色的创建文化理念;提出“项目式管理、表单式推进”创建活动管理新思路。文明创建工作始终保持在全县乃至全市先进行列,为打造文明创建“升级版”,最终摘取“全国文明单位”桂冠打下了坚实基础。16年,他以热情、执着和坚守,参与并记录着房县国税局改革、发展和奋进的脚步。

叶倡见与他的收藏品

2010年县国税局筹建文化室,为了再现房县国税发展历程,他积极走访,苦口婆心地做工作让大家捐出自己的收藏。盛夏的国税局库房闷热潮湿,尘土飞扬,发霉的味道令人窒息,但为了找资料,他一待就是一下午。他常常为拯救这些破烂费尽心机。文革时期的老税票、老印章,旧文件、老制服、摇把电话机.....这些被废弃、遗忘的老破烂,在他的艰辛搜集、整理、修补下,再现了房县国税人艰苦创业,奋力发展的历史进程。是他,怀着一份对房县国税的深情之爱,为国税人找回了历史记忆,难忘岁月。同时也教育和影响了年青一代国税人忆苦思甜,珍惜当下,砥砺前行。

2013年,国税局“蓝萤之光”学雷锋志愿服务队成立,作为服务队办公室主任的他,接过了旗帜。在他的倡导下,国税局设立了基金管理会,筹集专项基金14700元。先后将中坝乡中心小学、章湾小学和土城镇龙坪小学列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志愿服务活动基地。他动员全局干部捐赠棉衣棉被以及学习用品等各类物资,想方设法为学校、学生解决困难。在国税局内网上,在QQ群朋友圈里,时常都会看到他动员爱心的号召。三年来,这三所学校先后有36名留守孩子和志愿者结对,找到了爱心妈妈、爱心叔叔。国税志愿服务队每年开展志愿活动十几次,他们的身影也频频闪现在需要志愿服务的各个角落,“蓝萤之光”成为“全国文明单位”引领志愿服务的一面鲜艳旗帜。

办公室的同事说:“对工作他是真正的热爱,是发自内心的执着。”他常年患有老胃病等多种疾病,不能过度劳累,每次到几十公里外的偏远结对村搞文明共建,都是一路颠簸,疲惫不堪,但每次活动从策划组织直到活动结束,他都全程负责,细致入微,有时活动结束他还要汇总资料、写稿件搞宣传,付出的艰辛是别人无法理解的,但他仍然乐此不疲。

16年来,他用手中的笔、肩上的相机,记录国税,宣传国税,留下了数以百计的珍贵图文资料。由他拍摄整理和编印的图片档案达30余册;创建、党建类精装档案彩页汇报和宣传专栏100余套。多项图文作品被中央、省、市级媒体采用,在各级摄影征文类比赛中获奖三十余次。他是创建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房县国税局连续创建8届省级最佳文明单位,并最终问鼎全国文明单位,在他的笔端和镜头里推进出过一个又一个先进人物,总结过一个又一个先进典型,但照片中从来没有见过他的“留影”,成绩中从没有他对自己的褒奖,他总是把精彩留给别人,把平凡留给自己,甘当无名的幕后奉献者。

平淡克己勤节俭

生活中的叶倡见没有不良嗜好,他不抽烟、不打牌,甚至还约束兄弟姊妹都不打牌。别人闲暇之余或游山玩水,牌局饭局,他的闲暇时间只有四件事:陪伴家人、看书、摄影、整理修补老物件。平淡而节俭是他的生活常态。

叶倡见武当山采风

叶倡见一家三口都在单位上班,家庭收入在房县应该算得上中产,但他家里的电器总是修了又修,上世纪末买的旧家具依然还在用。一台取暖器用了十几年,妻子早就想换个电暖桌,好不容易下定决心,买来后他直接送去给了母亲。他穿的也很平常,所有的衣服都在平价超市购买。不穿的旧衣物总是收拾干净整理后捐给志愿服务站。他在家里的阳台上搞了个小工作间,专门用来修理家里的物品,变废为宝。

叶倡见在家节俭,在单位也是如此。

2013年,单位改造文化长廊和宣传栏。设计单位的两套方案价格都在13000元左右。叶倡见经过仔细比较测算,发现网上价格更实惠,经过和领导据理力争,最终项目只用了一小半的钱就做了下来,而且效果超出预期。还有一次单位院内安装公益广告灯,施工单位设计的是每个单元装一只电源,而他通过实际测算,三个单元共用一只电源更稳定、更节省,一次性又能节约近千元,每年电费及维护成本还能更省。

在同事们眼中叶倡见就是这样一个“抠门儿”的人,但是每次志愿服务活动,他都慷慨解囊,带头捐款捐物。单位建文化室、省局建税收文化馆征集“老物件”,他个人一次就捐了23件藏品,数量全市第一,受到省局表扬。

正因为生活中平淡克己,所以才能不被物欲所缚,怡然自得;正因为工作中心态平和,所以才能不计个人得失,甘于奉献;正因为为人上平心正派,所以才能心底无私,敢于直言。叶倡见用平凡的言行、平凡的生活、平凡的工作,还原了生活的本来面貌——“平淡平凡才是真。” (作者系县文明办干部)

顺行榜样人选:“顺子哥”刘世明

作者·李娟

刘世明,房县餐饮业领头羊誉满城美食广场的当家人,他谦和、质朴,儒雅中透着商人的精明,带着能轻松应对一切的自信和从容,让人一眼就明白了在餐饮业不景气的今天,誉满城却做得风生水起的原因。问起酒店如何做到餐饮业龙头老大的,刘世明说:“我的秘诀是事事从“顺”,顺势而为。”

顺应时代需求,把烧烤摊做成大酒店

1998年7月的一天,武汉江边夜市上,28岁的刘世明刚刚从一个传销窝点脱身出来,潦倒落魄徘徊在江边。

前不久刘世明所在的劳务公司改制,他下岗了,同时妻子也失去了工作,孩子只有3岁,一家人的生活顿时成了问题,赚钱心切的刘世明到武汉谋生不慎陷入传销,通过家人努力才解脱出来。

前路如何走,这是摆在刘世明面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江边夜风习习,吹得他头脑渐渐清醒。目前,国有企业都面临改制,裁人减员是时代潮流,托关系找门路以求再次上岗是逆流而行,基本行不通。怎么办呢?他忧愁地望着江边津津有味吃着烧烤的人们,还有脸上洋溢着热情满足笑容的烧烤摊老板,他灵光一闪,“何不回房县摆个烧烤摊?老家吃烧烤的风气刚刚兴起,一定会像武汉这样火起来。”古人云:“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他全面细致的分析了当前房县的餐饮市场,坚定了回老家摆烧烤摊的决心。

说干就干。一番紧张的准备之后,烧烤摊正式开业。生意一开始就很火爆,常常到深夜还有很多顾客,一个月后算账,净赚1000多元,生活没问题还有结余。刘世明很高兴,常常庆幸自己是顺应了天时地利,才有了这个好生计。

2005年,全国掀起了城市创建热潮,政府开始大力整治环境卫生,禁止经营露天流动烧烤摊点。刘世明很着急,烧烤摊一直经营很好,收入可观,不干了很可惜,而且还得另谋出路。怎样才能既顺应城市创建这个时代潮流,又能继续做烧烤生意呢?他想到了租用固定的门面来做,于是就在商贸城里开起了大排挡,除了做烧烤,还做其他小吃。这样生意做大了,收入更多了。以至于他常常感叹:“顺势而为真没错!”

2008年,小小的排挡每年的净收入达到了3万元,但是问题也来了,就是排档就餐只能在室外,不能吸引更高层次的顾客。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餐饮卫生和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酒店消费已慢慢成为时代潮流。此时刘世明经过10年的苦心经营,已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具备了开酒店的实力。为了进一步做大事业,他再一次顺应时代潮流,在县城中心地带租了三层楼,装修了十几个包厢,另外聘请了厨师和服务员,开起了酒店,这就是现在的誉满城美食广场。

朋友称赞刘世明,硬是把小小的烧烤摊做成了拥有一定实力的大酒店,他却说:“我这人没什么本事,只是凡事量力而行,顺时而动,生意才做得顺风顺水!”

顺应消费需求,把大酒店做成大集团

“了解顾客的共性需求,个性需求,超越顾客需求,提供个性感动式服务。”这是开业之初就挂在誉满城大厅的经营理念。

“这些年刘总一直要求我们这样做。”经理肖发明说,“我们顺应顾客的口味和服务需求,吸引了很多顾客。”

在誉满城,每天中午和晚上,用餐接近尾声的时候,肖发明总会拿着纸笔每个包厢转转,详细询问菜品的色、香、味如何,顾客有什么建议,他都会详细记录下来汇报给刘总,这是刘总特别关注的工作。

每天晚上,刘世明会坐在灯下,认真翻阅肖华明的记录,然后顺着顾客共性口味写下调整建议:“1号菜按原有配制有点偏腥,姜应加量,2号菜不应放糖,3号菜……”。第二天再交代厨师进行调整。

誉满城每个员工都有一个手册,里面详细罗列了顾客需要的服务细节,员工在上岗之前必须熟记于心。如:服务要面带微笑;不要弄错包厢;注意杯碗碟是否干净、上的菜是否是客人所点;客人就餐时服务员不能离开包厢;等等。这些提醒几乎考虑到顾客的所有需要。

在誉满城大厅的墙上,有一个表扬工作栏,上面密密的贴满了顾客对员工的表扬信。这些表扬是对誉满城顺应顾客需求的宝贵回馈,也为它赢得了良好口碑。

2013年,八项规定以后,公务接待骤减,高端消费缩水。为顺应消费需求,刘世明把菜品改为大众类型,走平民消费之路。这样,在其他酒店经营维艰,纷纷关闭的情况下,誉满城却吸引了大批百姓消费群体,天天包厢爆满,顾客络绎不绝,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又开辟了7个豆捞包厢,1个时尚小厅和1个多功能宴会厅,一跃成为行业第一。刘世明也被推选为房县旅游业餐饮协会会长。

从去年开始,随着誉满城消费群体的扩大,企业又拓展了四季香大灶台、三千里两家连锁酒店。今年,在政府的引导下,原霖泓餐饮部也正被誉满城改造成宴会中心,届时它将成为房县最大的政务接待中心。随着几家连锁酒店的开业,誉满城的员工将达到200多个,盈利达到2000多万,税收也将成倍增长,它产生的社会效益和作用将越来越大。

业内人士说,8年时间,誉满城从一个中等酒店,发展到拥有几家连锁店的企业集团,就是因为刘世明顺应了顾客需求,他的成功得益于一个“顺”字。

顺应社会需求,把美食城打造成爱心社

2015年8月的一天,房县一中的彭校长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说想资助两名高中应届毕业生,要求是家庭贫困,学习成绩好,请彭校长帮忙提供。问起姓名,对方一直不肯透露,现在哪里还有做好事不留名的?彭校长就没在意。过了几天,电话又打来了,并且说只要找到合适的学生,就把钱打过来,彭校长才相信这是真的,赶紧提供了两名贫困学生,确认了真假后,对方很快就把10000元钱打过来,一下子解决了学生的学费。两名学生千恩万谢却找不到恩人,最后在银行的配合下才找到资助者,原来是誉满城的老板刘世明。

有人说刘世明傻,刘世明却说:“现在社会上还有许多贫困学生需要帮助,我们企业做大了,不要忘了回馈社会,我们要多做公益,这是一个企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从2012年至2016年,刘世明代表企业资助贫困学生累计达30000元;2015年3月14日,和东方舜泰青年志愿团在郧阳一中举办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大型公益活动捐资10000元,和东方舜泰青年志愿团在河北唐山举办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大型公益活动捐资21800元;2015年11月参加东方舜泰青年志愿团,看望、慰问孤寡老人2000元;2016年8月,支援受灾地区5000元。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誉满城。房县旅游业餐饮协会共有50多家企业,有些企业规模小、经营不善,面临困难,需要帮助时,作为会长单位的誉满城总是责无旁贷,缺资金给资金,缺人给人,缺技术提供技术,不忘带领协会的50多家会员单位共同前进,不遗余力推进房县餐饮业的发展。

作为会长单位,誉满城多次代表协会参加国家级烹饪比赛,在2016年全国满汉全席烹饪大赛上,誉满城推出的菜品荣获“最佳味道奖”,在中国烹饪协会2016年春季“中国名菜”认定会上,誉满城选送的“酱椒房县娃娃鱼(养殖)拌面”“红烧娃娃鱼(养殖)”两道菜,被认定为“中国名菜”。誉满城多次以协会名义,组织会员单位外出学习、交流,参加各类技术培训;积极挖掘推广地方传统菜式。

成人达己,这是刘世明一贯坚持的营商理念,对同行,对社会,他顺应需求,无偿帮助,这种理念也更提高了誉满城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促成了他事业的蒸蒸日上。

明者因时而变,智者随世而制,刘世明就是这样一个明智之人,他顺时量地,顺天应人,顺势而为,完成了从烧烤摊主到餐饮业大哥大,再到社会贤达的华丽转身,不愧是人人称道的“顺子哥”!(作者系县文明办干部)

清简榜样人选:“马大哈”猪倌何苹

●赵 礼 江

很少有人把一个清秀雅致、满面笑容的美女,同又脏又臭的猪倌结合起来;也很少有人把一个素心无欲、大大咧咧的“马大哈”,同投资千万的猪场老板结合起来。“真人版”就在身边,她就是房县军店官桥养猪合作社法人代表何苹,一名拥有种猪200头,年出栏3500头、营业额1000多万元的生态养殖场掌门人。

打工妹之简:人生不过一碗饭,不攀比,不懈怠

1972年何苹在中坝乡一个小山村出生,7岁时,父亲因灾去世,养育姊妹9个的重担一下子压在瘦弱的母亲身上。最苦难的时候,穷到靠喝盐水度日,一碗盐水加两三片红薯,就是美食了。衣服更是大的穿了小的穿,缝缝补补接着穿,一穿就是十几年。直到继父上门后,一家人才有了碗饭吃,但日子过得依然很紧巴。

1990年,何苹为减轻家庭负担,放弃深造机会,回家务农。母亲含泪说“这么小,不读书,咋过?”懂事的何苹乐呵呵地说,“条条大路通北京,您生我养我,给我一双勤劳的手,不信没碗饭吃!”

看着积劳成疾的双亲,何苹决定从最熟悉、最简单的养猪开始,立志养个大肥猪,给他们补补身子。从此,种地、养猪、做饭便成了何苹的快乐三部曲。小姐妹心痛地问她,“这么苦这么累,你咋还活得那么开心呢?”何苹说“我有饭吃、有事做,还养了个大肥猪,咋就不开心呢?”

1991年,当地麦浪小学招聘民办教师,何苹功底深、表现好,脱颖而出。当老师后,简单的何苹只有一个追求,一心想当个好老师。不懂就问,有空就学,何苹只用了两个月时间,就吃透了小学全部课程,只用了一个学期时间,就掌握了教学规律。当年期末考试,她带出了两个优秀班级。

那些年,打工潮兴起,很多同行都嫌工资低、环境差,竞相出去挣大钱去了,只有“胸无大志”的何苹留了下来。期间,她收获了爱情,和雷老师结为连理。一个姐妹说,在家干一年比不上打工一个月,何苹说“有衣穿,有饭吃,一家人在一起,比啥都强!”

四年后,国家清理民办教师,何苹挥挥手,踏上了漫漫创业路。17年间,从县内到县外,从开店到打工,小吃店、服装店、百货店,保险、纺纱、会计、经理……,因为头脑简单、欲望简单、要求简单,何苹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跌倒了爬起来,失败了重头来,尝尽人间冷暖、感悟世间百态,始终一路风雨一路歌,始终笑容满面,也正是如此,她收获了人生第一桶金,10万元的创业基金。

女猪倌之简:靠真本事吃饭,不折腾,不投机

2007年,上有老、下有小的何苹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创造自己的事业,让家人一生一世都有一碗饭吃。

一个偶然的机会,身在广州打工的何苹得知房县县委、县政府正在大力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这让她喜出望外。可是问题来了,自己只有初中文化,创业基金也只有10多万元,干什么好呢?那天晚上,何苹做了一个梦,梦见儿时养猪的情景。何苹当即决定返乡办养猪场,这个她最熟悉、最有感情。

说了办、定了干,何苹随即利用节假日,赶往湖南怀化,学习考察生态养殖场。回厂后,边务工边自学养殖技术。

2008年春,何苹将县城外15公里的军店官桥养殖基地租赁下来,当年3月15日,一个生猪60头、鸡3000只的养殖场开业。

为控制成本,何苹只请了两个助手,自己既是指挥员,又是技术员、养殖员。当年5月,由于工人粗心大意,致使1500多只鸡煤气中毒死亡,损失近4万元。擦干眼泪的何苹认识到,干事创业仅靠热情不行,必须讲科学。在专家的指导下,她提出“养猪靠技术、创业要吃苦、做人讲良心,一步一升级,生态养殖场”的场规场训。

没想到这一简简单单的发展理念,在最艰难的时候,照亮了养殖场的前程。让她咬紧牙,无数次跌倒,无数次爬起来继续前行。

改造前,场里的仓库要上13级台阶,每次饲料拉来后,何苹总是扛起120斤的袋子,一口气爬上去卸货,然后再扛一袋,再爬上13级台阶……,直到把两吨多的货卸完。因体力不支,她无数次跌倒,无数次摔得鼻青脸肿,无数次爬起来继续卸货。两年间,这个女汉子硬生生地将千吨重担,一次次扛到千阶之上。

2009年一个天寒地冻的深夜,何苹独自一人在猪栏里接产,生了十几个猪崽后的母猪突发狂躁,担心猪崽受伤,何苹前去阻拦,疯狂的母猪朝她腰部狠狠咬了一口,由于穿得厚,所幸没有大碍,但还是吓得她大病一场。

因为简单所以执着。2009年下半年,因市场低迷,企业亏损严重,急需50万元的周转金,否则就会倒闭。一段时间,何苹几乎不睡觉,晚上回场打理,白天出去借钱,借遍亲朋好友,还是不够。看着用血汗换来的成果即将夭折,想着自己多年的打拼即将一无所有,何苹急哭了。她与丈夫商量,以房产抵押贷款。丈夫说,“养猪风险大,当心我们将一无所有,还欠一大堆账!”何苹凝重地说,“这次你一定要帮我,如果我倒下了,我们就离婚,你是教师,你的工资养得活家人,我不连累你。”丈夫含泪点点头。

就这样,何苹用常人难以想象的心力、体力、毅力,度过了最为艰难的起步阶段,迎来了2010年的旺季,当年即实现营业额200多万元、净收入100余万元。

人生不过一碗饭,何苹生活极其简单,她把挣来的每一分钱,都用在猪场的升级发展上。

2009年,何苹取消养鸡项目,聘请养猪专家,走专业化养猪道路。2010年,买断猪场经营权,拿下25亩的养殖场。2011年,大规模改扩建,猪栏增至8栋……。8年间,猪场由投资10万元、猪栏2座、存栏60头、种猪8头、营业额几十万元、获利几万元,达到今天的投资1000多万元、猪栏8座、存栏3500头、种猪200头、营业额1000多万元、获利300多万元的规模,实现了由自繁自养自销,向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生猪养殖合作社的转型跨越。

为一门心思创业,何苹干脆把家也搬到了养殖场。与猪为伴后,何苹发现即使打扫得再干净,清理得再及时,也难免臭味扰民。不能自己发财,让别人受罪,何苹立即着手生态治理。在畜牧局、能源办的帮助下,2012年新建150立方米沼气1套,2013年再建90立方米沼气1套,2014年上马污水处理厂,2015年建成1400立方米黑膜沼气1套,2016年筹建沼气发电厂。通过努力,排泄物实现了自动分流,粪便发酵转化为有机肥,废水、尿液用于沼气发电……,废弃物“榨干用尽”工程,改善了周边环境,减少了猪病发生率。如今,走近猪场,再也没有了刺鼻的腥臭味,一座现代化的养殖场,在青山绿水的映衬下,生机盎然。

一个成功的养殖企业,其经营模式一定是简单的;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其生活方式一定是简单的。简单纯朴的人方能修得盖世神功,养殖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何苹说,企业发展至今,她感恩于政府的项目支持,感恩于银行的信任,感恩于最困难时亲朋好友的不离不弃。她又说,成功的企业一定要靠真本事吃饭,可以亲近政府,但要远离政治。

当家人之简:粗茶淡饭才是真,不计较,不忘本

才嫁到雷家时,何苹的日子并不好过,婆家有意无意找茬儿。丈夫过意不去,劝何苹别计较,何苹乐呵呵、大大咧地说,“都是刀子嘴、豆腐心,你我都不在家,多亏他们照料孩子,我欠人家的!”。

回乡开猪场后,何苹决心好好补偿老人和孩子。天不亮,就爬起来做好饭菜,打理好家务,然后赶到猪场,晚上赶回家,给老人烧洗脚水,陪老人聊天,为孩子辅导功课,夜深了,她还在洗衣服。老人生疮害病,何苹更是嘘寒问暖、端茶倒水、忙前忙后。婆婆患偏瘫后,她就托人到处找药方,日夜上网寻良药。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她悉心照料下,婆婆的病神奇般好转。

有一天,何苹照例给婆婆一口一口地喂饭,婆婆深情地拉着何苹的手,“姑娘,我都是要入土的人了,莫把功夫用在我身上,看你苦、看你累,我心里难过!”何苹轻轻拭去老人的眼泪,告诉她,“熬过去就是福,父母在、家就在。孝您养您,是儿女的福气!”

老人终将一个个离去,得抓紧行孝,婆婆的话提醒了何苹。从此,每逢婆家、娘家老人过生日,她都组织“十跪父母恩”活动,一大家人轮流给老人拜寿,警示大家不留遗憾抓紧尽孝,教育子女怀孝道知感恩。在一次寿宴上,公公婆婆宣布,从今以后,儿媳何苹就是雷家的“当家人”。回首出嫁到雷家的好日子,看看深爱自己的好丈夫,想想报国参军的好儿子,何苹流下了幸福的泪。

何苹说,“在家再委屈,不能负娘亲,在外再难过,不能亏朋友。”地位变了,环境变了,何苹的善良心一直未变。8年间,养殖场与周围群众处得十分融洽,从未发生矛盾冲突。

场里的沼气免费输给乡邻做饭,猪粪免费送给群众肥地,场里自来水免费送到各家各户。不忍心贫困户陈志潢一家受穷,她就扶持陈志潢养猪60头、养鸡1000只,通过技术全包、代购代销,成功获利4万多元,一举脱贫。象陈志潢这样,何苹用“爱的方舟”支持4户贫困户住上小康屋,带动40多乡邻奔小康。

朋友办农场,她主动传经送宝,筹资出力。乡邻受灾受难,捐钱捐物她一次都不少。关爱空巢老人、关爱留守儿童、关爱病残弱孕,大爱义工她最活跃。因贫血,她托请丈夫帮忙献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何苹自学自编乡土教材,现身传播中国梦,加紧构筑花园式、观光型、“互联网+”的养猪梦,决心用勤劳的双手,为更多的人带来好生活。

何苹说,不忘本、常感恩、少计较,不愁事业做不起来,不愁家庭不幸福,别人都说我是“马大哈”,有些事我不糊涂。因为简单,何苹乐呵呵地面对苦难,乐呵呵地不忘初心,乐呵呵地走向成功,乐呵呵地收获了受用终身的亲情友情爱情及幸福的家。

从简办事,简化关系,简单生活。何苹,一个拥有清简智慧,善于化繁为简的“马大哈”,用最简单的经营理念,创造了不简单的生态养殖场,用最简单的欢乐门槛,书写了快乐打工妹、快乐女猪倌、快乐当家人的传奇,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越简单越快乐的真谛,你真的不简单!(作者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

(责任编辑:孙国)

  • 房县新闻网微信

  • 今日房县网微信

  • 云上房县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