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新闻网

房县新闻网

闲谈房陵文化

作者/张立林 

房县,位于大巴山东段余脉,东临荆襄,西通川陕,南倚神农架,北连车城十堰和道教圣地武当山。境内幅员辽阔,群山环绕,固若高陵,有如房室,古称“房陵”。 千里房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物产丰富,民风纯朴,民俗浓厚,颇具特色。房陵乃是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的交汇地,最早文化溯源可追溯至四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其后秦楚文化汇集,宫廷文化交融,诗经文化渲染渗透等,衍生出灿烂辉煌独具地域特色的房陵文化。 

房陵文化溯源

人类的活化石远古石器文化。房县历史文化悠久,最早可追溯至四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在房县城北莲花池胡家沟一条南北走向的南坡发现不少动物肢骨化石残片,石化程度较深,经专家鉴定四五十万年前房县已有原始人在此活动。中坝乡龙潭樟脑洞洞穴遗址中发掘的化石、石制品为研究长江流域的旧石器文化、鄂西北和三峡地区地壳抬升提供了可靠依据;七里河遗址发掘出来的大量陶器、石器和骨器等遗物有力的佐证了房县古老的石家河文化。

地域凸显的秦楚文化。房县地处旅游胜地武当山和神龙架之间,古称“房陵”。自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处于秦、巴、楚三国交汇之地,独特的地理区位,多元文化的融会形成了底蕴深厚流传影响至今的房陵文化一部分。秦楚文化与土著文化的汇集交融颠覆了原有房陵文化,为古房陵注入鲜活动力,对社会文化生活和经济生产产生影响深远,推动着古房陵社会进步与变迁。

独具特色的宫廷民间文化。古房陵,以“纵横千里、山林四塞、其固高陵、如有房屋”得名。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成为历代王侯将相的左迁地,王侯将相的左迁,使得宫廷文化和房县土著文化不断交融并广泛传播,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宫廷民间文化。据《秦始皇本纪》载,公元前238年,嫪毐作乱被诛杀,其门客流放至房陵,成为最早的房县左迁外来人。之后吕不韦朋党万余家、赵王迁、刘邦女婿张敖、后梁惠王朱友能、北周恭帝柴宗训、秦王赵延美等流放于房陵。其最负盛名者为庐陵王李显,为古代唯一一个到房县过流亡生活的皇帝。

 神秘莫测的“野人”传说。房县南靠神龙架,山势巍峨陡峻,高山占44.4%,自古野人传说未断。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对野人有具体描述。《尔雅》中把野人定位“狒狒”,其后《山海经•海内南经》、《房县志》、《郧阳府志》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对房县野人有所记载。之后民间野人传说不乏耸人听闻、波澜不惊、感人至深……其传说故事让房县名扬四海。

 流传千古的“忠孝”文化。自古“忠孝”两难全,可在房县确千古流传歌颂着、演绎着“忠孝”文化,素有“忠孝名邦”称谓。“忠”乃辅助宣、幽、平三代帝王成就帝业的尹吉甫,被历朝历代推为“忠”之典范;“孝”乃汉朝孝子黄香,9岁夏扇枕,东温席,从不间断,孝名远扬,举国称誉,堪称中华“孝”之楷模。尹吉甫,黄香死后都葬于房县,百姓以他们为楷模,修有“黄孝子祠”,房州东门城墙携有“忠孝名邦”。

辉煌灿烂的《诗经》文化。《诗经》主要编撰者尹吉甫生于房陵,食邑于房陵,葬于房陵,房陵是他的主要采风地,至今能保存有关尹吉甫的大量石碑石刻及坟庙等。房陵被写进《诗经》,《诗经》能反应房陵,由此《诗经》在房陵产生深远影响,代代相传,历经千年而不衰。至今《诗经》是房县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不管是劳作时唱的民间小调还是丧葬时唱的《丧鼓歌》等等都少不了《诗经》的气息。

 源远流长的酒文化。房县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各种文化融合,加之帝王将相流放带来宫廷酒文化和都市文化与房陵文化相互渗透,使得房县酒文化源远流长,至今经久不衰。从民间酿造工艺、饮酒习俗等都有那个时代的文化烙印。现在房县的黄酒闻名遐迩,成为餐桌中一道必备的饮食,其酒文化更是众人皆知。

古老的神农农耕、医药文化。神农氏炎帝从黄河流域到汉江流域的第三次迁徙地就是古称房陵的现在房县,因房陵地理环境独特受到炎帝青睐,在这块土地上神农氏炎帝“尝采百草”、“教民稼穑”开创了五千年的文明,流传至今人民依然沿袭着古老的农耕习俗,采用着古老的草药文化。

房陵文化现状

 地域文化特色浓厚。房县特殊的地理位置环境造就了多元化的文化,流传千古的各类文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房县儿女,由最早远古时代文化以及神龙为代表的农耕、中草药文化到秦楚文化的交融再到帝王将相流放带来宫廷文化汇集,加之《诗经》文化源流出于房县,各种文化互相渗透衍生,使得种种地域文化浓彩厚重,至今绵绵不息。

文化品牌创建成效显著。房县的多元文化,在不断的弘扬和传承中衍生出异彩纷呈的民间文化,但在房县人民生活中永远离不开《诗经》文化,不难看出《诗经》文化不仅仅只是适应人民生活,更是人类生存难能可贵的财富。多年来在县委政府主导下,邀请专家座谈论证,最终确定了将我县“尹吉甫诗经源流”作为“一县一品”文化品牌进行创建。至今创建成果显著,先后在2010年和2012年成功举办两届中国诗经学会房县研讨会暨中国(房县)诗经文化节,撰写了大量有价值有深度的学术报告和论文;房县委政府出台了《房县民间艺人资格评审暂行办法》和《关于在全县开展创建民间尹吉甫•诗经文化保护示范村的意见》,设立了“尹吉甫文艺奖”,房县文联主办的“湖北优秀文艺期刊”《神泉》常年开设了“诗经溯源”专栏,在村级创办民歌堂、民间文化保护示范村36个,扶持建设尹吉甫诗经文化保护示范村90个,门古寺、九道、野人谷3个乡镇和53个村被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市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命名为诗经民歌之乡和民歌示范村;常年坚持开展一系列以诗经文化品牌创建为主题的活动,举办各类诗经吟唱大赛、擂台赛、诗经进校园、进机关、进社区、进军营等数以百计的诗经文化演出、展演、比赛、研讨、讲座;同时房县诗经文化受到广泛关注,为此中央电视台、湖北卫视等录制的房陵诗经文化系列专题节目连续在央视《探索•发现》栏目播出,房县原生态诗经民歌音乐组合节目亮相2012年中国农民春节联欢晚会,房县诗经民歌《山风》登陆央视三套《我要上春晚》栏目和央视《直通春晚》栏目,并获《直通春晚》栏目小组第三名;2011年“尹吉甫诗经源流”被评为十堰市十大城市名片之一,2013年“尹吉甫诗经源流”被湖北省评为第二届“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奖。

文化创建持续推进。在房县委政府引领下房县文化影响日益剧增,同时县委政府不断完善加大对房县文化品牌创建力度,先后将尹吉甫诗经文化品牌创建列入议事议程,现已建立了“诗经文化广场”和“诗经文化大道”并逐步完善文化配套,初审通过尹吉甫家庙——宝堂寺保护性修复规划设计,根据规划设计正逐步将以房县城为主体向中华诗经城推进等,这些持续推进 “尹吉甫诗经源流”文化品牌创建的措施营造了浓厚的诗经文化氛围。

民间文化精彩纷呈。多元文化融合造就民间文化异彩纷呈,成为地方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在房县民间乐舞不难看出房县一些民俗风情,其最为鲜明的民舞特征为娱神舞和后来的“端公舞”, 端公舞保留有娱神舞的痕迹和屈原《九歌》中的《国殇》极为相似。既然有民间乐舞自然离不开鼓乐,房县花鼓就是一道民间文化亮点。房县花鼓的形成有民间音乐演衍、外地戏曲流入交融、吸纳、凝聚等几个阶段,现在民间红白喜事依旧习惯邀请“坐台戏”和“地故事”用民歌给予演奏。民间除了民间乐舞、房县花鼓外还有房县皮影戏、房县龙灯、房县号子、房县杨歌、房县剪纸、房县饮食、房县酒文化等等凸显地域特色,使得民间文化异彩纷呈。

文化引领城市发展。在五千平方公里的房县土地上不管是农业、工业还是第三产业随处可见房陵文化渗透其中,引领其发展。在农业上有古老的神龙农耕文化、医药文化的延续,农民劳作时口中传唱有薅草锣鼓歌;工业上以浓厚的房陵文化吸引外商进行招商引资,以地方文化引领企业对外宣传,如神农氏贡茶、神农本草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庐陵王黄酒有限公司等等企业均立足于地区特色文化进行装饰企业;第三产业中,深挖掘房陵文化,以特色的房陵文化开发、带动当地特色旅游,尤其以《诗经》文化、野人文化、酒文化、民间特色文化等最为突出。

 文化产业发展匮乏。房县虽地处鄂西北大山区,但文化源远

流长,可纵观如今房陵文化在继承和发扬上总体趋于下坡趋势,民间文化遗失严重,人民价值观趋向偏移,传统文化适应性单一等等多种因素导致房县文化产业步履维艰。

文化继承不足。房县作为山区,近几年经济增长迅速,外出

流动人口迅速,有些村落出现老年化和空心化,传统文化出现系列瓶颈,其中较为明显的要数继承上,老一代文化能人年事已高,后续青年以经济为导向,愿意学习继承的少之又少,传承上出现断层,给民间文化造成不小损失。

房陵文化思考

突出文化品牌创建,引领社会发展。房县文化深厚,发挥地域特色文化引领作用不容忽视,以地域特色文化推进地域文化弘扬和发展,使文化品牌效应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加速房县社会各项事业提速增效。按照顶层设计原则,深化房县特色文化品牌——“尹吉甫诗经源流”创建工作推进,始终以诗经文化特色为核心,采取“点、线、面”相结合方式,广深度融入、渗透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力求彰显诗经文化主题,使整个县城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华诗经城。

 推陈出新,适应新时代。房县文化多元化,弘扬和继承古老的房陵文化义不容辞,但同时做好推陈出新,让文化更好的服务、引领社会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优秀灿烂古文化在弘扬方面落后于古时代值得我们思考,科学合理创新,保留原有优良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古为今用也是对文化传承和弘扬的完美阐释。

注重挖掘民间文化,搞好扶持。注重挖掘保护好房县民间文化,对重点非遗文化搞好扶持,协助向省、市、县申请非遗及保护,积极向上级文化单位争取扶持,协助民间文化推广。

政府主导,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结合精准扶贫文化大院建设,文明单位、文明乡村创建,送文化下乡,文化进机关、学校、社区,文艺演出等文化活动广泛宣传房县文化;对外通过网络、广播电视等新型媒体扩大宣传力度,弘扬房县悠久文化,使之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

 合理挖掘、开发、利用文化资源。一是加大对房县民间文化的挖掘,鼓励民间成立文艺协会或者民间文艺组织,举办接地气的各类民俗文艺活动,同时鼓励、引导民间传统文化同现代人民生活之间搞好衔接。二是积极培育文化市场及主体,对外招商文化企业,并对房县文化有开发、利用的文化企业给予政策优惠和支持。三是加大同周边省、县及全国文化产业交流合作,以文化开发利用带动经济发展。比如举办奇石、书画、摄影、民歌、民俗等文化活动提升、展示房县,带动房县旅游业、服务业等发展。

 建立、完善文化机制。完善、健全相关文化方面机制,确保文化创新发展有鲜活的生命力,文化传承和弘扬有积极主动力,让文化成为引领人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必要先决条件,为房陵文化继承和弘扬提供保障。

(责任编辑:林敏)

  • 房县新闻网微信

  • 今日房县网微信

  • 云上房县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