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新闻网

房县新闻网

燃盼头 找奔头 分甜头

——省市政协驻房县高桥村脱贫攻坚探索与实践房县政协办、文明办联合调研组

高桥村位于房县化龙堰镇,版图面积4平方公里,辖337户1571人,其中贫困户199户617人,2013年起纳入省市政协帮扶村。3年来,省市政协主席张昌尔、陈家义,县委书记蔡贤忠等领导多次现场办公,省市政协工作队在此安家落户,干群同心趟出一条抓“三头”奔小康的脱贫攻坚之路。

一、“三力”点灯,为群众燃盼头

进百家门、知百家情、问百家计、结百家亲。省市政协工作队在脱贫问诊中,找到了“穷根”,一些群众“破罐子破摔”缺斗志,一些群众“心强命不好”缺能力,一些群众“万事俱备”缺东风。如何让贫困群众摆正脱贫主人翁的位置,成为首要任务。

一是唱响追梦歌,让内生动力“立”起来。通过入户座谈、创业故事会、脱贫榜等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方式,把脱贫小康梦立起来,把“靠着勤劳奔向美好”的价值亮出来,引导群众心中有梦、奋力追梦、不断圆梦,营造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的脱贫攻坚大潮。以前,患有腿疾的黄继武,一心等着救济过日子,在工作队长李君柱再三鼓励下,承包20亩地种玉米,养殖黑猪15头,第二年就过上了脱贫有存款的好日子。

二是唱响好汉歌,让脱贫能力“强”起来。把贫困户分为就业型、创业型、帮带型,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办班学、院校训,能人帮、企业带的方式,确保户平1名“明白人”“当家人”。开展“爱心家长”活动,培植农场主、包工头、小老板等脱贫能手50名,与87个贫困户结对子,手把手传经,一带一帮带。引进苗木场,打造核桃种植“孵化园”,带动60人就业,群众边打工、边学艺,边就业、边创业。建筑商何立志主动与贫困户结对子,带动20多个贫困户就业,每户年增收2万元。

三是唱响补气歌,让帮扶撑力“硬”起来。整合“孵化园”克隆、保障兜底、创业培训、搬迁扶持等扶贫政策,简化成一看就懂、一说就会、一做就灵的“高桥11条”,用叫得响、立得住、好操作的土办法,给脱贫群众壮胆撑腰,把脱贫奔小康的激情、梦想和追求点燃激活。以前,尤自涛靠打工养活一家4口人,日子过得很紧巴,在“高桥11条”照耀下,返乡贷款买挖机、铲车,当包工头,2015年盖起了小洋楼,成为远近闻名的“暴发户”。

二、“三美”攻坚,为群众找奔头

“谱好领唱、独唱、合唱三部曲,当好主攻手、二传手、多面手,找路子、开方子、筹款子。”无论形势如何变化,省市政协咬定以精准扶贫统领山区发展的目标不放松,旗帜不倒、力度不减,扬“美”所长,借“美”发力,变美丽“姿本”为脱贫“资本”,变绿色红利为金色福利。

(一)实施创业工程,打响绿美攻坚战。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确保“当家林”富万代、“当家业”有钱用、“当家地”有饭吃、“当家人”顶梁柱。一是建“当家林”,确保户平10亩“摇钱树”。开展“绿满高桥”行动,开展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和村旁、路旁、宅旁、沟旁绿化,把应保的“保”起来,能绿的“绿”起来,封山育林3000亩,森林覆盖率突破90%。二是建“当家业”,确保人均1亩“果”。开展“产业富民”行动,引进龙头企业1个,成立核桃、山羊专业合作社各1个,培植核桃产业“孵化园”1个、山羊“公租房”9间,发展核桃产业2100亩、山羊300只。三是建“当家地”,确保户平1亩高产地。实施小流域治理,加大田、渠、堤、河、堰治理力度,建成高标准河堤1000米、引水渠10000米、高产田1272亩。

(二)实施安家工程,打响和美攻坚战。把农村当城市建,将贫困群众当市民育,用好家园安居,用好福利安生,用好环境安心。一是把家园建好,让群众安居。开展“十有”行动,坚持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建自来水厂1个、太阳能发电站1个、沼气106口,修水泥路10公里、桥2座,安装路灯57盏,升级电网、水网、通讯网,建成办公办事、幼儿园、卫生室、老年活动室、警务室、村邮站、电子商务点、便民超市多功能党员群众服务中心1个。开展“小康屋”行动,按照“白墙灰瓦压脊梁,红线列架古门窗,圈厕沼气藏屋后,路畅树绿满院香”的标准,改造仿唐民居316户,改造危房117户,易地搬迁13户57人。二是把福利分好,让群众安生。统筹老保、医保、低保、救济、救助、助学、扶智等保障政策,整合政策扶持、工作队帮扶、能人好心人支助等资金,构筑扶贫“兜底网”,推动低保扶贫30户63人、教育扶贫13户13人、医疗扶贫27户27人、五保5户5人,实现了应保尽保。三是把环境育好,让群众安心。开展“三清四净八无”清洁家园行动,组建卫生协会1支25人、专业环卫队1支4人,建立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的垃圾管护机制,用好环境养家、养身、养心。

(三)实施双富工程,打响富美攻坚战。扶贫既借助物质、利益、效益的力量,又重视精神、文化、道德的力量;脱贫既看“仓廪实衣食足”,又看群众是否受到美的教育,得到美的享受,养成美的德行,过上美的生活。一是用十星创建,引领双富小康。将物质富有、精神富足的双富小康目标融入十星党组织、十星文明村、十星党员、十星文明户创评活动中,引导56户贫困户在追星、创星、守星中摆脱贫困,过上双富同步的小康生活。二是用人情新风,引领勤俭创业。立“人情新风”破“人情歪风”,运用立村规民约、设人情风黑红榜、曝光台等“123456”办法,引导群众婚事新办、丧事俭办、喜事简办,把大操大办、请客送礼的精力和资金用到创业致富上。三是用文化大院,引领文化小康。发动群众共同守护心灵家园、文化乐园,兴建由文体广场、文化专栏、道德讲堂、农家书屋、山墙文化、好人榜、家风榜、六大协会、文化农家组成的农家文化大院,引导群众住在大院,建绿美大院,学在大院,建文明大院,乐在大院,建欢乐大院,富在大院,建幸福大院。

三、“三变”有质,为群众分甜头

农民腰包“鼓”起来,村容村貌“靓”起来,群众生活“炫”起来,省市政协的驻村帮扶工作为山区农村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3年间,高桥减贫87户113人,集体经济由“零”突破为10万元,经济总收入由1700万元增至2700万元,人均纯收入由4300元增至7200元。富了口袋、富脑袋,富了当代、富万代,扶贫“雪球”越滚越大,脱贫“蛋糕”越切越多。在全省第三方评估中,深受专家好评。

一是生态变好,富得有“颜质”。白墙黛瓦的民居、绿树成荫的堤岸、古色古香的祠堂、清幽雅致的乡间、舒心悦目的村容、桃花源般的农家……精准扶贫带来长远发展的硬实力、软实力、美誉度、竞争力,带来班子的公信力、执行力、向心力、凝聚力和党心民心一条心。3年来,干群同心捧回了市县红旗村、文明村等10多项至高无上的荣誉,2015年挤身国家首批旅游扶贫示范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扶贫示范村,年底有望脱贫摘帽。

二是村庄变美,富得有“品质”。脱贫攻坚让群众一步过上了快乐、幸福、尊严、体面的城里人生活。嬗变后的高桥,呈现出村庄秀美、山水壮美、人文醇美、生活和美、村容洁美、经济富美的美丽景向,条条道路、道道水管、张张网络、座座桥梁,打通了群众的幸福通道。“从前,吃水靠肩挑,水浑不方便,天旱就缺水;现在,家家自来水,水干净、人放心”。“从前,村里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房屋破又旧、谁都不愿来;现在,走路不湿鞋、农民住洋楼,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从前,垃圾遍地堆、蚊蝇满天飞;现在,卫生好得很、住得象公园。”群众笑意映衬在脸上,眼神流露出幸福。

三是群众变富,富得有“气质”。“三富”小康,“富”出了一个有筋骨、有文化、有温度、有品位的文明小康村。流淌在文化大院里的孝亲之德、敬业之火、互助之美、诚信之光、正义之辉,催生了桂安丽等50多名和睦好夫妻、互敬好婆媳、孝顺好儿女、教子好父母、友善好邻居、脱贫好榜样。何氏宗祠把根留住,让家乡更具人文乡愁。现在的群众,帮集体出主意、想办法、分忧愁的多了,找荐儿、挑刺儿、等靠要的少了;学文化、用科技、简办事的多了,信迷信、耍蛮干、好攀比的少了;守望互助、诚信正派的多了,见利忘义、坑蒙拐骗的少了;唱歌跳舞、健身休闲的多了,摸牌赌博、惹事生非的少了;讲和睦、守孝道的多了,闹矛盾、不孝敬的少了;讲规矩、守秩序的多了,任性者、脏乱差的少了。

(责任编辑:杨正强)

  • 房县新闻网微信

  • 今日房县网微信

  • 云上房县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