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新闻网

房县新闻网

全村被襄阳包围却隶属房县 揭开湖北最大飞地之谜

这个村里,四周都是房县尹吉甫镇居民,中间几户却是保康县寺坪镇居民

该村四组居民集中居住在这条小河边,四周则是保康县地爬

村里老人介绍,这里大部分媳妇都是襄阳嫁过来的

古老的四合院民宅居住了多少代人,但没人能说清“飞地”的由来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文/记者 李寅 图/记者 张启国

面积达15平方千米的村庄,四周被襄阳市保康县和谷城县包围,但却隶属房县尹吉甫镇管辖。

“我们是房县人,但除了到镇政府开会、领取政府补贴等外,购物、逛街基本都到保康县寺坪镇去。” 房县珠藏洞村的村民们均说不清他们住的房屋,是如何“飞”进襄阳境内的。

日前,记者前往珠藏洞村,走访了这块湖北省最大的“飞地”,试图揭开鲜为人知的“飞地”之谜。

全村被襄阳包围却隶属房县管辖

“这里就属于保康县境内了。”1月19日,记者随同房县尹吉甫镇宣传委员刘中华驱车前往珠藏洞村探访,从镇上出发四公里后,刘中华就指着路边的村庄向记者介绍,已经进入襄阳市保康县皮家坡村。

“这条河是马栏河,再往下流,经过珠藏洞村后,在保康县寺坪镇与南河汇流。”刘中华介绍,河边一群洗衣的妇女也都是皮家坡村人。当地村民说,马栏河的神奇之处就在于,从房县流出,途经保康县,再次流经房县,最后又流入保康县。

行驶约2公里后,车辆穿过一座桥。“这就进入珠藏洞村了。”刘中华说,到珠藏洞村,必须从保康县的地盘上“飞”过去。

“欢迎来珠藏洞村做客。”15分钟后,抵达珠藏洞村村支部,村支书刘兴宗热情地上前握着记者的手。“您的口音好像和刘中华的有区别。”记者发现,刘兴宗和刘中华的口音不同。“应该是的,我说的是保康话,刘中华是正宗的房县话。”刘兴宗笑着说,珠藏洞村全村都被襄阳包围,其中三面与保康县接壤,四组与谷城县交接。

记者在村支部办公室一份地图上看到,该村一组与四组相连,二组与三组连接,周边全部归属襄阳市。其中村部位于一组,马栏河和305省道均从该地通过。

村民赵勇的房屋下,竖着一个大牌坊,标志着保康县和房县的交界线,并在路边立有一个界牌。

珠藏洞溶洞地处两地交界处

记者了解到,素有房县“东大门”之称的尹吉甫镇位于房县县城以东36千米,下辖榔口、珠藏洞、双湾、榔峪河、齐心沟、玉堤店六个村,其中珠藏洞村有4个村民小组。

“因保康县建水电站,土地淹没了一部分,耕地面积由1808亩减少到1640亩。”刘兴宗介绍,目前全村有367户,1418人。

珠藏洞村生态宜人,风光旖旎,因珠藏洞而得名,地处马栏河与南河交汇口东岸山麓。据当地村民介绍,传古时洞内藏有珠宝,所有才有现在的名字。

据专家考证, 珠藏洞属石灰岩溶洞,海拔230米。洞口朝南,有东西两洞,相距20米。东洞口高6.5米,宽3米,呈矩形;西洞口高、宽均为2.5米,呈圆形。两洞相连,中间有水潭,洞内钟乳石千姿百态。当地有民谣称:“珠藏洞,两头空,一年四季不断风”。洞下河谷中有大量气泡上涌,水温34℃,属弱碱性重碳酸钙镁型水温泉。

“这么冷的天,有这么多人在这里洗衣服,是因为这里的水不冷。”刘中华介绍。

“珠藏洞溶洞地处尹吉甫和保康交界处,两地都争着要这块‘宝地’。”刘中华说,当年国土资源部门鉴定该溶洞为“房县珠藏洞村溶洞”,但保康县认为溶洞应该属于寺坪镇辖区内。长期以来这个稀罕的溶洞一直保持着原始模样。

全村八成以上娶的都是襄阳媳妇

“我们这里到保康县寺坪镇集镇不到6公里,到尹吉甫镇集镇则超过了9公里。”刘兴宗告诉记者,全村人平日除了开会、领取政府补贴到房县,购物等其他事情基本都是到保康县办,办红白喜事也基本都是和保康人打交道。

“刚刚你走的公路是305省道,中间一段属于保康县境内,但路面一直都是房县政府部门维护。”刘兴宗说,正是这条路,才使这个“孤岛”村庄连接到一起。

在刘兴宗的带领下,记者从珠藏洞村一组出发,往四组的石灰沟村进行探访,沿途山陡路险,在经过一个狭窄的山口后,瞬间变得宽敞,山水优美,仿佛进入世外桃源。

“再往里面走三十多公里就是谷城县了。”刘兴宗说,这条沟里住了32户人家、共125人。

“你的车牌号怎么是鄂F开头的?”记者发现一名中年男子骑着摩托车从路边经过,不解地问。

“我们这里和襄阳很近,所以就办襄阳的牌照。”47岁的张德运说,他的妻子也是襄阳人。

“我是谷城县紫金镇人,嫁到这里有24年了,已经习惯这里的生活了。”46岁的女子阮绪秀是石灰沟村夏龙生的妻子,娘家就是一山之隔的谷城县,距现在居住地30多里。

“我61岁的妻子是保康县寺坪镇人,儿媳妇也是保康县人,我姐姐也嫁在保康。”刘兴宗说,在他的心中,和保康人更亲密。

刘兴宗介绍,全村刘姓和张姓占到40%以上,在与珠藏东村接壤的保康县几个村里,这两个姓也比较多。“有些亲兄弟仅隔一两里路,但户籍分别属于房县和保康县。”

飞地中又“飞出”保康居民

“你看,对面山坡上的住户是保康县寺坪镇皮家坡村居民,公路边沿途住户则多半是房县尹吉甫镇珠藏洞村1组居民。”刘兴宗站在村部旁,指着仅与马栏河一河之隔的村庄说。

更为奇怪的是,在珠藏洞村1组居民中,还居住着几户皮家坡村居民。这是真的吗?记者怀着好奇之心,走访了这块“飞地中的飞地”。

“我们这周围都是珠藏洞村人,就我们2大户共6小户人家属于皮家坡村人。”42岁的龚永兵见刘兴宗带人前往,连忙热情招待。

“这房前屋后都是我家的,也就属于皮家坡村管辖,半山腰的山林则属于珠藏洞村居民的,再往上至山顶又属于皮家坡村居民的。” 龚永兵告诉记者,自己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为何会形成如此奇特的情形,他也无法讲清。

在龚永兵房屋前的公路下,就是珠藏洞村小学。“这所学校目前有将近20名学生,其中有7名学生是皮家坡村的。”刘兴宗说,由于两地特殊的地理情况,学校也不分那么清,他的孙子目前在寺坪镇读幼儿园。

两地和睦相处,共建平安村庄

“其实,我们村很多习俗更接近保康县。”刘兴宗说,房县县城周边的居民有红白喜事,一般都是亲戚朋友参加,而在珠藏洞村,有大小事情,多半是邻居前往。

而在婚礼上,房县县城有抬轿子的习俗,但珠藏洞村喜欢打彩旗。“这一点和寺坪镇一样。”刘兴宗说,除了户籍和政策外,珠藏洞村居民完全适应保康人的生活习俗。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我们用的电都是从保康来的,后来通过农网改造,才和房县并网。”刘兴宗介绍,目前珠藏洞村人的电话基本都是保康的号码,部分村民有两个号码,分别是保康和房县。

珠藏洞村处于如此特殊的地理位置,遇上交通、案件等问题该怎样处理?“在珠藏洞村沿途的305国道,如果遇到交通事故,房县和保康的交警都会来一同处理。”刘中华说,常年来,珠藏洞村和保康县寺坪镇的皮家坡村、简家坪村、大畈村等都签订有边界联防协议。

根据协议,如果相邻村庄出现民事调解、治安防范、森林防火、交通安全等问题,都由两地村委会、镇综治办、派出所、交警队等部门一同协调处理。

“祖祖辈辈生活了几百年,珠藏洞村居民和保康邻村相处和睦,从没因为边界问题引起纠纷。”刘兴宗说。

“飞地”由何而来,无人能说清

“我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谁也说不清为啥会处在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石灰沟80岁的老人夏国云说,从记事起,他所在村庄就属于房县管,但衣食住行都是与保康人打交道。

夏国云介绍,解放前,石灰沟村大半条沟都被一个李姓土匪占领。“这个姓李的就是保康人,当时他纠集了几十人占据山头。”夏国云介绍,解放珠藏洞村时,李姓土匪还杀了十几个解放军,后来被解放军赶到的大部队击毙。

“我们村的人生活习俗、说话口音都和保康人相似,但不知道为何划在房县管辖。”夏国云说。

石灰沟村张德运家的房屋全部由古砖砌成,看上去至少有上百年了。“这个四合院至少是五辈以上的祖先留下来的。” 张德运说。

记者在院内看到 ,一块长两米多、宽一米有余的匾牌挂在墙壁,上面印有“保康县政府赠送”等字样。“听我爷爷说,这应该是当时赠送给他爷爷的,当时我的这个祖辈是个进士,在房县境内还是很有名气的。” 张德运说,对“飞地”由来他从未听前辈说起。

记者查阅资料得知,保康始建于1498年,迄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宋开宝元年(公元968年)废县入房陵。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鉴于房县辖境辽阔,将房县东境宜阳、修文划入保康县,而对珠藏洞村并无介绍。

据当地少数村民传闻称,很早以前,珠藏洞村为荒山野地,少人问津,因行政边界线模糊,慢慢地房县人来这里开荒种地,后随着人口增加,开荒面积向界外延伸。加之双方政府默许了“谁耕作管理,地便归谁”。久而久之,这些跨界开荒地成为房县“飞地”。

刘中华介绍,当地还有一种传说是,附近前往开荒的村民发现此地曾埋有土匪宝藏后,花钱将这块地买下。不过,也有人认为,古时大户人家大多拥有山场或耕地,若逢女儿出嫁,往往送上部分山、地作为陪嫁,导致陪嫁地便成了“飞地”。

上世纪50年代土改时,土地、山林划归农户,且允许农户带地自愿择社(农业生产合作社)而入,带此地入彼社的现象自是难免了。这也许是“飞地”形成的另一个原因。

房县境内还“飞”进了一块保康土地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除了珠藏洞村飞进保康县外,房县境内也有一块保康县的“飞地”。地处尹吉甫镇境内保康县的“飞地”叫药峪沟,四周被房县群山圈起的长沟,宛如一个“大葫芦”,隶属于保康县寺坪镇台口村,这条沟里住了近百人,由于兴建保康寺坪水库,药峪沟已成为一座“孤岛”,坐船才能到达。

沟里人也开玩笑说:“我们这儿是山里的孤沟。四周环山不说,出沟所见,皆非故乡山水故乡人。”

当地有村民介绍,1957年,房县政府进行勘界时发现药峪沟是一块“插花地”,想把药峪沟划入房县境内。不料在征询当地村民意见时,当时村民们坚决不同意,因此药峪沟作为保康县的一块“飞地”保留下来。更奇特的是,保康县马桥镇黄家厂村有一户人家房屋建在房县境内,厕所却在本村。

襄阳市相关部门负责人曾表示,“飞地”就是由于多种历史原因跨越了一方行政区划,但管理使用权仍归其所有的土地。“飞地”至今犹存,应是多年来的历史遗留问题。

“类似的‘飞地’,在我们镇上还有好几处。”刘兴宗说,长期以来人们已经熟悉周边环境,也就觉得无所谓了。

“飞地”形成的原因,当地民间存在各类传说,但至今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飞地”中的村民早已习惯了当地的村规民约、人情往来、生活生产。躲在这个“世外桃源”,穷是穷点,但“根”却是无法割舍的。

链接>>>

何为“飞地”

飞地,百度百科解释为:是一种特殊的人文地理现象,指隶属于某一行政区管辖但不与本区毗连的土地。如果某一行政主体拥有一块“飞地”,那么它无法取道自己的行政区域到达该地,只能“飞”过其他行政主体的属地,才能到达自己的行政领地,称之为“飞地”。

官方资料显示:“飞地”这一术语的首次应用,是出现在1526年签定的《马德里条约》中。它把本国境内包含的外国领土称为内飞地(enclave),或在外国境内的本国领土,将其称之为国家“飞地”。

“飞地”又分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飞地”,而区县级以下的“飞地”,原则上只能称之为“插花地”。原因是区县级“飞地”,归属同一区县的行政管辖。

据公开资料显示,在我国34个省、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中,有16个省、市、自治区拥有“飞地”。“飞地”总面积达2141.785平方公里。

我市还有多处“飞地”

相关专家分析认为,“飞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中国历史悠久,历代行政边界划分原则或依据山川形态实现自然地理单元的统一,或采用人为打破自然地理单元,从而相互牵制。伴随着王朝更替,两种划分原则交互使用,大量“飞地”便由此而生;二是解放后计划经济时代,我国进行工业化和“三线”建设过程产生了大量“飞地”,这类飞地主要是农林牧工矿“飞地”。

据统计,目前我市省级“飞地”有两处。陕西平利县一块“飞地”在竹溪鄂坪乡。处陕鄂两省交界湖北一侧竹溪县境内1.5公里处闹阳坪一组,属陕西平利县广佛镇闹阳坪村。闹阳坪村一组坐落在竹溪县朱家湾,南靠镇坪县洪石乡的尹家山,其他三面被竹溪县鄂坪乡的土地和山林包围,朱家湾完全与闹阳坪村的其他村组隔离。全组总面积2400多亩,村民种植玉米和水稻以及烤烟和中药材。有意思的是该“飞地”中还有一块竹溪“飞地”。这是一处位于鄂坪乡梓桐桠村的水田,距朱家湾1公里左右,面积有10来亩。

另一处为,河南淅川县荆紫关镇有一块“飞地”在郧阳区白浪镇,为河南省唯一的省级“飞地”。位于河南淅川县荆紫关镇石槽沟村,离荆紫关镇八九公里。因为山上有石槽,村内又有一条沟,故名石槽沟村。该村面积仅1平方公里,东西南三面被山环绕,西与郧阳区白浪镇的寺沟村,南与大芋沟村相邻,东南则与东沟村相邻,以山脊上自然形成的小路为界。因为当地村民认为自己祖辈是河南人,无论是从风俗习惯还是心理上,对河南更有认同感。虽然长期处在湖北村庄的包围之中,而且村里80%以上的媳妇都是湖北人,但他们的生活习惯还是跟湖北人不一样,喜欢吃面条,听豫剧,依旧保留着河南的风土人情。

此外,竹溪县有两块”飞地“分别在竹山县的擂鼓镇和宝丰镇;竹山县有1块“飞地”在房县姚坪乡境内。

(责任编辑:林敏)

  • 房县新闻网微信

  • 今日房县网微信

  • 云上房县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