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新闻网

房县新闻网

搬出“山窝窝”,走上致富路——湖北房县探索山区脱贫致富新路

 房县军店镇双柏扶贫搬迁安置小区一角

新华社武汉1月16日电  新华社记者梁相斌 熊金超 李伟:“昔日高山贫困户,有心搬家力不足,如今出山进集镇,摆脱贫困奔富路。”地处秦巴山片区的湖北省房县,近年来积极探索搬迁安置模式,为这一集老、少、边、穷、库于一体的贫困山区,闯出了一条“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脱贫致富新路。

 “挪穷窝”,深山居民集体乔迁

一栋栋两层“小洋楼”傍山而建,平坦的水泥路直通村户,整齐的路灯排列道路两旁,村卫生室、文化活动场所、村级办公场所等设施一应俱全……这是房县古桥沟村扶贫搬迁小区的新景象。

“我们搬到这儿生活环境好了,孩子上学近了。”在村民陈从全家中,众人围着暖炉,回忆起祖辈居住的旧址,陈从全一阵唏嘘:“以前住在大山沟里,不仅受穷,吃水、通讯也非常不便。”

陈从全说,搬到新居后,家中分了3亩田和菜地,还可以就近打工,以前家里虽有10亩田,但收入还不如现在高,“70多岁的父母搬来后都没有提过回老家,现在的地方好啊”。

古桥沟村党支部书记孟成华介绍说,近年来,村里的生态移民项目,有108户散居在深山老林里的村民迁到山下公路边,建成了如今移民新村。

房县县长蔡贤忠告诉记者,房县50776户、14.64万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有2.8万户、9.9万人居住在高寒山区、库区、地质灾害易发区、生态敏感区,且大多是单家独户居住,普遍存在出行难、吃水难、就医难、入学难、成家难、增收难。

近几年来,房县按“政府引导与群众意愿相同步、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相结合”原则,尊重群众意愿,实行差异化补助的办法,先后建设双柏、古桥沟、黑獐沟等集中安置小区27个,完成扶贫搬迁1288户6679人。

 “换穷业”,特色产业竞相崛起

“我种植花菇收入十几万元,除去贴息贷款和其他费用,还有几万元的净收入。”在房县土城镇龙坪村食用菌产业园里,30多岁的刘正亭给记者算了算收入账,“去年市场行情不太好,赚的不如往年多”。

 

 10多年前,刘正亭在外打工因伤致残,不仅打工无望,还因治伤欠下10多万元的债务。被确定为扶贫对象后,他贷款承包了村里的食用菌种植基地,使他很快还清了债务,实现了“创业致富梦”。

房县是全国食用菌产业化发展示范县,食用菌产业已成为当地脱贫致富主导产业之一。目前,全县食用菌产值近3亿元,带动4000多户贫困户致富。

房县精准扶贫作战指挥部办公室主任董诠闻说,房县在探索产业发展的实践中,依托资源优势,围绕市场需求,发展了食用菌、黄酒、茶叶、山羊、中药材等支柱产业,催生了扶贫开发的动力。

200多户从事黄酒生产,一年黄酒产业超5000万元,这是房县“黄酒村”土城村交出的脱贫致富“答卷”。

村党支部书记耿吉奎告诉记者,村里沿袭“家家户户酿黄酒”的传统,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黄酒产业,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通过发展产业,引导贫困群众在深沟高壑找“路子”,在漫山遍野寻“金子”。目前,全县已发展山羊100万只、核桃50万亩、中药材30万亩、食用菌2000万袋的特色产业。

房县扶贫办主任袁超说,全县从事特色产业生产的有2.5万户、7万人,带动4.9万农民增收,近万人脱贫。

“拔穷根”,精准扶贫整体推进

房县贫困人口达占乡村人口总量的36%,脱贫任务艰巨,是“难啃的硬骨头”。湖北省委副书记张昌尔将这里列为精准扶贫的个人联系点,多次深入乡村,给干部鼓劲加油,为村民出谋划策。

张昌尔要求县乡党政“一把手”挂帅,各部门联动协作,强化实绩考核,形成“人人谋脱贫、人人干脱贫”的“大合唱”。

目前,房县在搬迁扶贫的基础上,出台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规划》,谋划围绕精准扶贫布局产业和项目,推进整体扶贫攻坚。全县共策划6大类696个项目,总投资达300亿元。

未来3年,房县将通过搬迁工程,搬迁安置不适合生产居住的1.3万多户,危房改造2万多户,促进扶贫搬迁和移民的就近就业,确保“搬得出,稳得住”。

房县县委书记柯大成说,确保如期脱贫无疑是一道“军令状”。目前,房县已成立了县、乡、村、组精准扶贫指挥部,“全县一盘棋”整体推进扶贫,展开扶贫攻坚战。

回龙乡党委书记丁杰告诉记者,各乡镇签订精准扶贫“军令状”,明确扶贫目标任务,层层压实责任,挂图作战。

但对于脱贫致富,一些干部群众也有担忧。他们认为,扶贫不是一蹴而就,产业扶贫也会经历市场的风险,关键是如何带动扶贫产业有序参与市场竞争。

蔡贤忠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政府不能“缺位”,不仅要将贫困户“扶上马”,更要“送一程”。

(责任编辑:林敏)

  • 房县新闻网微信

  • 今日房县网微信

  • 云上房县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