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新闻网

房县新闻网

新闻工作者的心声

编前:6日上午,房县庆祝第十六个记者节座谈会暨 “精准扶贫、我参与、我记录、我见证”誓师大会在县疾控中心举行,与会的各界新闻工作者代表任晓闻、余策星、洪运久、张启龙、柯勇等,结合各自工作经历,畅谈了对新闻工作的认识和体会,倾诉了在工作中遭遇的困难和苦楚。

值此记者节之际,房县新闻网对8名新闻工作者的发言进行了整理,今集中刊发出来,以餐读者!

一名老新闻工作者的希望

11月8日是记者节,记者节像护士节、教师节一样,是我国仅有的三个行业性节日之一。我以一个曾经的新闻工作者向同行们表示节日的祝贺。这个特殊的日子,我和你们一样的骄傲、一样自豪。

记者,背负着挖掘真相的使命,是观察者、记录者,也是参与者、改造者。近些年,全县的新闻媒体软硬件有了长足的发展、新闻工作者的文化水平、业务素质也有了全面提升。为县委重大决策与呼在服务全县经济发展,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上作出了不懈努力。我认为,房县的新闻队伍是一支政治纪律,讲政治规矩的,能打打仗的新闻队伍。

记者,战斗在新闻前沿的的战士。没有硝烟,却充满荆棘,危险。他们用敏锐的新闻洞察力,热忱的工作态度,将新闻以最快的速度,最新的视角,最全面的解读,最真实的一面呈现给广大民众。由于新闻工作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从事的是劳心劳神的工作。我作为一名老新闻工作者希望(呼吁)县领导对新闻从业人员在两个方面给予关注。一是在待遇上比如工资、补贴、编制和职称评聘上解除后顾之忧。二是在政治上多关注,从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中选拔年轻人培养,放在重要岗位上使用,使他们的青春之光,在更高法人平台上闪耀。(任晓闻)

57年笔耕不辍 只因热爱

本人余策星,现年66岁,我是一个“三无”产品,没有入过党、入过团、没有当过少先队员。但我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房县、宣传房县,如果从1969年我发表第一篇新闻开始计算,我已经从事新闻写作达57年了。全都是业余时间写的。我最出作品的是在《十堰日报》上,一年用了三个整版。

“著书原为稻梁谋”。2014年我写的房县黄酒被翻译成英文发行到全世界128个国家和地区,原想到县委宣传部门会给我些奖励,但从没有人提起过,就连一块奖状也没给,心里很凉,但我从没有因此懈怠。

“老牛自知昔阳晚,不须扬鞭自奋蹄”,今年我仍然发表了不少的文章。习近平总书记讲话说过“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优秀作品不拘一格,不行于一态,不足于一尊,既要有阳春白雪,也要有下里正人,即要顶天立地,也要铺天盖地,只要正能量。毛主席说“中国革命胜利有之大法宝,一是武装斗争,二是宣传发动,三是统一战线。

2015年,我针对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起访问和采写了房县籍的抗日战争中的女战士张一贞和身受五处枪伤的抗日英雄王守义,后来,这两篇文章被《十堰日报》《十堰晚报》刊登。今年5月6日《湖北日报》第九版、刊登了《房县古银杏雷击死亡四十年又复活》图文被登出来以后,全国内、国外有近三百家网站转载。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我今年虽然66岁了,但我热爱新闻写作工作的心不会变,我将永远走下去。

在写作中升华人生价值

今天,我以一个老通讯干事的身份,就如何写好文章、历练自己,结合自己多年来从事写作的经历,与大家交流几点体会:

一、写作没有老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与很多年轻朋友探讨写作这个话题时,一些朋友抱怨说,自己基础差、底子薄,希望有高人指点。我就对他们说,有师傅教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自己要有写作的兴趣,要有写好文章的“钻”劲。很多文章写得好的人,不一定有多高的学历,也不一定受过专业训练;反之,一些科班毕业的大学生甚至研究生,不一定写得出好文章。写好文章的前提是你愿不愿意写。

那么,写作的兴趣是从哪里来的呢?

第一,写作的兴趣来自于对工作的热爱。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不管干什么工作,只要你投入、用心,肯定能干好;写作也是这样,只要你肯钻、用劲,也一定能学会,一定能写好。

第二,写作的兴趣来自于勤奋练笔带来的信心。要从写“豆腐块”开始练起,先写消息,再写通讯,先短后长,先小后大,循序渐进,终成大作。其实,很多文种都是相通的,只要有文字功底,什么文章都不难写。

第三,写作的兴趣来自于领导的重视和鼓励。写材料的人经常跟领导一起交流,一起开会,一起考察,体现的是一种信任、一种关怀。今天记者节,县委柯书记亲自参加,就体现了对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视,对新闻工作者的关心。作为写材料的人,我们应该感到荣耀,应该把领导的期待转变成写作的动力。

二、写作没有捷径,勤奋+悟性+敏感是唯一捷径

高尔基所言:天才源于勤奋。写作没有多少技巧,就得靠勤奋。一是多读。读报刊、杂志、网络,掌握动向;读理论原著,领会精神;读文件讲话,贴近中心。从事新闻写作,要养成经常看新闻联播、党报党刊的习惯,比如最近大家就要多了解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思想、新理论、新要求,多关注房县精准扶贫的新举措、新亮点,这也是新闻工作政治性的一种体现。二是多记。脑袋里要装东西,口袋里也要装东西。下乡调研,要记;参加会议,要记;领导讲话,要记,记了还要消化、吸收,掌握核心和重点。三是多练。要自我加压,每一天,每一周,每一月,除了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外,自己给自己定目标,争取写点有名堂、有份量的东西,搞点专属于自己的作品。

有了素材,怎么提炼加工,变成有价值的作品呢?这就要靠悟性。什么是悟性?腾讯公司总裁马云说过:“当别人都说‘是’的时候,请思考三分钟再给出答案。”这里的“三分钟”,就是思考的过程、鉴别的过程,就是“悟”。写作中的悟性,有四个方面,可概括为“四理”。一是究其原理。要刨根问底,深入探究这些素材反映的本质是什么?联系当前形势作出准确判断。二是通其道理。要深入分析,这些素材说明了什么道理?提炼概括出它们的基本特点。三是悟其哲理。判断类似事情应该怎么办?思考出指导工作的对策和建议。四是推出公理。就是推导出一般性规律。经过这样一番思考,再用新闻的手法写出来的东西一定是有生命力的东西。

从事新闻写作,关键还得靠敏感。什么是敏感?就是善于在潜沉暗藏的事件过程中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搞新闻写作,要有灵敏的“嗅觉”,要善于从领导讲话中捕捉到有用信息,从各种资料中挖掘出闪光点,从基层实践中总结出新亮点,在日常生活、交际交流中发现新变化。

三、写作没有丰厚的物质回报,但能让你的人生出彩。

写文章很辛苦,经常熬更守夜,加班加点,而且还不一定有相应的物质回报。但是,通过写文章,能够让你的人生更有意义。

第一,写作让你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通过写作,让你养成了思考的习惯,对事物有自己的看法,对工作有自己的思路,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

第二,写作让你成为一个有水平的人。通过写作,逼迫自己学习相关政策理论,了解各地情况,参与基层实践,让你成为一个有学问、懂政策的人。

第三,写作让你成为一个有地位的人。通过写作,更多的人了解你,愿意结交你,领导重视你,在政治上关怀,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成为“无冕之王”。

最后,有三句话与大家共勉:

第一句话:套用清朝郑板桥的诗《竹石》,“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从事新闻写作,就是要有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要坚定执著,矢志追求,心无旁骛,全情投入。

第二句话:套用南宋诗人朱熹的《观书有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新闻点子从哪里来?新闻点子来源于领导的思路和关注点、来自于经济社会发展重点、来自于群众的呼声和民生焦点。

第三句话:套用明代诗人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新闻写作要树立精品意识,一则好的消息需要反复推敲、反复修改、反复打磨,万无一失才能出手。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只有亲身经历、亲自动笔,才知道写文章的酸甜苦辣,只有坚定信念、矢志追求,才能让你的绽放出绚烂的光彩!(房县县委办公室  洪运玖)

累并快乐着

转瞬间,成为一名记者已四年多了,一千六百多个日日夜夜,记者这份职业给我的感受是:累并快乐着。之所以说累,是因为很少有休息时间;之所以说快乐,是因为用我们手中的相机和笔,用鲜活的照片和生动的文字记录着房县发展中的每个精彩瞬间。

老记者们敬业奉献的精神,对工作高度负责的态度,一直激励和带领着我向前走。还记得,记者部主任吴宏强曾描述着,房县8·14洪灾时,他深夜接到采访任务,什么都没带,拿起相机包就赶往灾害发生地。采访期间的吃穿住问题都顾不得多想,为的就是把抗灾救灾新闻第一时间发出来;老编辑赵爱平的办公桌上有3沓老报纸,这是他最心爱的东西,因为这上面都是他从参加新闻宣传工作以来,在《人民日报》《中国农业报》《湖北日报》等媒体上发表的作品。每一篇文字、每一张照片背后,都印着他们的艰辛、他们的汗水。

作为房县新闻中心的记者,要学的东西有很多,除了采写新闻稿,还要负责《今日房县》报的编辑排版、政府网站新闻编辑更新,以及微信、微博的编辑发布。经常是白天在外面采访,晚上赶着写稿子,再发网上(因为有规定:当天新闻要在网上当天发布出来);要是遇到每星期出报纸的那3天,顾不得吃饭就要赶着写稿子,因为单位同事、印刷厂那边都还等着,忙完下班都已经十点多了,凌晨2点多回家也是常有的事。

经常要下乡采访,全县20个乡镇每年都要跑上几趟,有时一去就是好几天。因为工作,平时对家人的照顾是少了许多。记得有一次下乡采访,家里60多岁的老父亲不慎被车撞了,当时我手机没信号,等收到消息赶回去时,老人的手术已经做完了。看到重症监护室里的父亲,我心里满是愧疚。在妻子怀孕期间,能陪她的时间很少,经常是加班回家时她已经睡了,一下乡几天都不着面儿。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也是我前行的动力源泉。

干这行肯定累,不累干不了。前辈们说的这句话很朴实、很贴切。虽说累,但在这个岗位上,也能收获更多的快乐。因为采访,接触到的人和事很多,有看到谷竹、十房高速路汇通东西南北的雄壮景象;也有走近老支书方必春、张启龙,带领着村民在偏僻、贫瘠土地上干出了一番事业的新景象;还有门古的吴安强夫妻俩,十二年来一直在福利院默默奉献的感人事迹。他们敢想敢干、执着拼搏的那种劲头一直感染着我。正是大家在各自岗位上的辛勤付出,才会汇聚了房县发展的正能量。

在记者节这一个特殊的日子,我和我的同行们有一个心愿,那就是:不辜负这个美好时代,记录好这个美好时代。(刘臣)

一位土记者的新闻宣传感言

我叫张启龙,来自于湖北房县水务局。在县委宣传部的正确领导下,本人勤奋学习,努力钻研,新闻宣传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近3年来,本人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水利报、湖北日报、十堰日报等中央、省、市报刊媒体发表稿件646篇,水利新闻宣传在全国水利系统位次前移,“湖北房县:灌渠畔丰收忙”一稿喜获全国水利新闻二等奖,荣获省水利厅、《十堰日报》社、县委宣传部授予的新闻宣传先进个人、优秀特约记者称号。下面,就新闻宣传工作谈一点个人的体会。

要想多上稿,必须冲破“三个抱怨”的牢笼

目前,影响新闻宣传工作有三个“怪圈”。一是“抱怨”给报社、编辑不熟,缺乏“人脉”资源,上稿难;二是“抱怨”相机不够高档,拍摄不出养眼图片,上稿难;三是“抱怨”工作忙,抽不开时间采访写稿,上稿难。

要想多上稿,必须冲破“三个抱怨”的牢笼。我从事业余新闻宣传工作多年,说实话,自己与中国水利报、人民长江报、湖北日报、十堰日报等中央、省市媒体编辑、记者都不相识,更谈不上建立什么私交。但是,我拍摄关于水利方面的大量图片,先后被上述媒体采用。由于拍摄的图片画面与众不同,新闻信息含量大,具有一定的视觉冲击力,每每被编辑选用并主动与我约稿。编辑选稿用稿,不是认“小恩小惠”的关系,而是将新闻稿件的质量放在第一位。我们可以想想,当你漫步在一望无际的草原,如果发现一株硕大鲜艳的一丛玫瑰花,你会立马将视线转移到玫瑰花身上,编辑选用稿件也是如此。

为了多发稿、多上稿,我坚持利用双休节假日,深入基层采访、拍摄新闻图片。我认为平时工作忙,但节假日可为我所用,我拍摄的图片大多是通过双休日来完成的。同时,充分利用手中现有的摄影器材,拍摄养眼的图片。不要攀比相机的档次,我现在使用的数码相机在全县范围而言,属中档偏下的相机。但我没有“抱怨”,而是尽力将相机的技术指标发挥到极致,拍出让编辑最喜欢的新闻图片。

要想多上稿,必须给“最强大脑”添加营养

学习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特别是从事新闻宣传工作,一定要不断的更新知识,给“最强大脑”添加营养素。

一是学习法律政策。新闻宣传必须紧跟国家形势,写出、拍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最强音的文稿和图片。我坚持中央,县委、政府重要领导讲话和会议精神必学,中央、省、市、县新闻联播必看,各级党报必读。久而久之,自己拍摄的图片越来越突出反映时代的印痕,“马后炮”的图片消声匿迹。

二是学习专业知识。为了学好新闻摄影,我自费订阅了中国摄影报、人民摄影报、新闻摄影等报刊杂志。通过学习,摄影技术进步很快,拍摄的图片由原来的画面不活、主题不突出、缺乏视觉张力,转变到构图新颖、用光讲究、瞬间抓拍到位上来。如:房县“鸟巢”、湖北房县改造升级老旧灌区增粮又增收、湖北房县清泉活力流入万家、鄂西北有家植物“动物园”等图片,先后被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旅游报、中国水利报等媒体选用。

三是学会收集素材。我长期在水务部门工作,宣传全县水利建设和改革发展的经验成果,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拍摄的图片受到业务报刊、湖北日报、十堰日报编辑的青睐,予以充分的肯定。为了拓宽宣传视野,近年来,我从水利宣传中跳出来,对其他行业也展开宣传攻势。因此,扩大视野范围,收集宣传素材非常重要。我经常收集房县工作通讯、今日房县报、今日房县网、房县新闻刊登的重要新闻,无论是时下能用或不能用的素材都收集起来,建立一个素材资料库,一旦用上,信手拈来。如:人民日报海外版一版刊登的鄂西北有家植物“动物园”图片,就是我从房县新闻网中收集素材中发现的一条重要新闻线索;还有房县“鸟巢”,优质耳菇助农增收的图片新闻素材也来自于房县工作通讯和房县新闻网。

要想多上稿,必须锤炼拍摄养眼图片的技法

一是要掌握摄影构图技巧。摄影构图的原则,画面主题要鲜明,形象主题要突出,画面造型要简洁,画面结构要均衡,多用S形、对角线、交叉线、斜线式、十字形、三角形等构图。摄影构图采用减法,不要将影响突出主体的可有可无的被摄体,拍进画面,这样会喧宾夺主,杂乱无章,严重影响上稿。

二是选取最佳拍摄角度。新闻拍摄角度分平角、仰角、俯角。每种拍摄角度各有各的不同,反映出来的主题思想也不一样。通常情况下,我们摄影爱好者喜欢用平视的角度拍摄图片,使用这种角度拍摄,画面易平淡,编辑不爱看。如果稍微变换一下视角,图片的效果就大大出彩。

三是锻炼瞬间抓拍能力。新闻摄影不同于照相馆里的人像摄影,“以静对静”,“一切听从指挥”,而是“以动对动”,顺其自然,把握瞬间是照片成败的关键。要想获得一幅好的新闻照片,就必须特别注意抓人物的动作、抓神态、抓细节、抓特写、抓矛盾。总之,将被摄体拍“活”,杜绝摆拍。

拿起手中的笔、相机,宣传推介房县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塑造房县崭新的形象,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宣传的着眼点在于在媒体上多上稿、上好稿,让全省乃至全国更多的了解房县、关心支持房县、发展房县,才是达到目的之所在。(张启龙)

新闻工作者永远在路上

很荣幸在第十六个记者节,这个我们自己的日子里,能代表我的同事在这里发言,倍感荣幸。

首先请允许我在这里向所有新闻工作者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因为今天是我们自己的节日。向所有参加会议的领导表示最真挚的谢意,因为你们的鼓励鞭策是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

新闻工作是一项神圣而光荣的事业,是值得我们执着一生而追求的事业,是让我永葆青春活力的事业。

回过头,亲历了房县的城乡变化日新月异,居民生活安康幸福。笔下续写的典型让我感动,让观众也感动。道德模范向茜茜、十大新闻人物郭玉琴、创业典型刘士明等等。

我们肩负着历史的使命,承载着时代的重托。我们是房县人民的喉舌,记录着全县人民的辉煌历程。所以,我们不光是一名新闻工作者,更是观察者、记录者和守望者。

我们是新闻工作者。我们笔尖流淌出的一段段感人的故事,我们镜头下记录的一段段喜悦视频。无不证明我们的荣光和责任。

25年的记者工作,仍工作在一线, 多少个风餐露宿、终日奔波,加班加点、通宵达旦是我们经常性工作。忍受眼花腿痛的艰难,竭力践行一个记者的义务和担当。当霓虹闪烁的时候,我们在灯光下记录和续写房县发展的步伐。当合家团圆的时候,我们伴着孤独走向新闻发生的地方;但无论怎样艰难,不管如何危险,只要有新闻的地方,我们就以往向前。

我们骄傲,因为我们是记者。我们感动,因为我们是记者。我们辛苦,因为我们是记者。我们快乐,因为我们还是记者。

我们为希望而奔波,为正义而主张,为秩序而思考,为爱而歌颂。(柯贤政)

 我的新闻梦想

我叫柯勇、1995年入伍,复员后被安置在姚坪乡农业站工作。由姚坪乡条件差,分配人员不愿去。于是从99年冬借用到政府工作至今。从事新闻写作这十几年来,我认为,做一名基层新闻工作者,要有忠于事业、乐于奉献、不怕吃苦的精神,要守得住岗位,耐得住寂寞。

首先心中要有群众,脚踏实地“沾土气”。新闻无处不在,关键在于用心体会。2013年9月,我乡开展了“百日进百家解百难”活动。在采访中我发现,干部“喝农家水、住农家屋、谋农家事”百姓很欢迎,常听他们说,干群见面多了,有事办事,无事拉家常,我们百姓心里很暖和;从群众与干部打招呼中真切体会到干群关系的变化:第一次去,群众说“你们可来了,稀客啊”,再去时群众说“你们又来了,快进屋喝杯茶”,第三次去时就变成了“你们再来了,一定到我家里吃顿饭哟”。听到这些话后,我发现了“新闻眼”,回去连夜赶写了《姚坪乡机关干部沉下身心接地气》的新闻,很快登在市报、县报重要版面的头条上,通过这件事,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好新闻是要用心挖掘、用心体会才能写出来的。

从事乡镇通讯写作以来,我真正体会到只有脚沾满了土气,深入干群,带耳朵去听,才能更准确地表达基层的心声和意愿,才能做到“肚里有货”,写出百姓喜闻乐见的好新闻。2014年,我采写了《一线听民声 基层解难题》、《两条腿走路多门道致富》、《姚坪乡“四诊一线”工作法架起干群“连心桥”》等稿件,受到了各级领导和群众的一致好评;2014年11月19日,我采写的《姚坪乡推行“三官”巡村机制》信息,得到省市县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做了的重要批示,省市县领导纷纷深入我乡实地调硏。与此同时,各大媒体、报纸也纷纷转载、刊登了这篇文章,在社会上引起重大反响,随后全县推广了我乡“三官”巡村经验,并成立了“县官、法官、乡官、警官、村官”五官巡村新机制,看到自己采写的新闻稿件引如此起反响,看到我乡的好经验好做法得到省市县领导的好评,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

其次心中要有组织,愿做群众“传话筒”。这几十年,我自觉接受组织安排,甘做“组织的一块砖”,那里需要哪里搬。我除了是乡通讯干事,还是乡扶贫干事、乡武装部副部长、驻一个村等工作,每天时间安排的满满的,“两眼一睁,忙到大半夜”,我记不清多少次饿着肚子深入一线采访了,我也记不清多少个日日夜夜熬夜赶稿了,我更记不清进村入户穿坏多少双鞋子……曾经有一位朋友半开玩笑问我,你写这么多年的新闻还没写够,每年鞋子都穿破5-6双,还是“编外”的通讯干事,图个什么?就不嫌累吗?我很干脆地回答:“采访跑路,回来动脑写稿,怎么不累?但我高兴,我喜欢这项工作,我愿做群众的“传话筒”,忙一点儿、累一点儿,值得!”

最后心中要有梦想,无怨无侮“爬格子”。读书看报、学文件,能学到一定的理论知识,使我提起笔来有了充足的“底气”,但新闻写作还必须“嘴勤、脚勤、手勤”,经常“身”入农家“听实话”、“脑”入农家“取真经”、“心”入农家“找焦点”,这样才能“下笔如神”,写岀更多“接地气”的好新闻。我文化低,电脑操作也不很熟练,但我时时提醒自己,要勤学习,虚心请教,勤能补拙。我阅读学习收集《湖北日报》《十堰日报》《今日房县报》等刊物上的优秀稿件万余篇,经常琢磨新闻写作技巧,吸取他人写作中的精华。

很多新闻工作者都知道这样一句话:“你看到我时,我和我的新闻在纸上。你看不到我时,我和我的新闻在路上。”从事新闻写作以来,我辛苦并快乐着,背着相机和拿着小小笔头记录着库区的变迁,挖掘着身边平凡的感动。这些年,我在县市以上发表稿件有300多篇,媒体网站达1000多篇,2013、2014年我在《十堰日报》用稿排在全市300多个乡镇分别第一、第二名,被县委表彰为对外宣传先进个人,同时被《今日房县》评为优秀通讯员。尽管作为一名“编外”通讯干事,我会把荣誉化着动力,更加努力用心工作,回报领导的信任,不负父老乡亲们的期望,以百倍的热情去书写我的新闻梦想。

记者是什么?

很荣幸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能获得这样宝贵的发言机会。首先请允许我在这里向所有记者同仁们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因为今天是我们自己的节日。向所有领导、及关心和支持我们的各界朋友表示最真挚的谢意,因为你们的鼓舞鞭策是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

今天是记者节,是个承载着我们记者职业光荣与梦想的节日,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记者这个职业到底是意味着什么? 同时我也在反思我是一名合格的记者吗? 我离一名合格的新闻记者到底还有多远的距离?

我想从我这些年的新闻工作经历中来寻找我心中的一份答案。

记者是什么?我想说记者是温暖和感动。

我想说记者是温暖和感动。这么多年我采访过很多人物,《最美女儿郭玉琴》从小被遗弃,但长大后用柔弱双肩起养父一家的反哺之情令我感动;《吊瓶书记代大明》癌症晚期仍牵挂父老乡亲;《身残志坚段金云:双拐书写精彩人生》患有有先天性恶性肿瘤12岁截肢,她拄着拐杖,但却走上了一条生态养殖的致富之路。《患癌女教师刘仕菊的最后心愿是捐献眼角膜》的大爱义举,等等,这些我们身边平凡小人物身上演绎的人生故事,传递着温暖和感动。采写的跨越千里的《千里爱心圆梦行动》更是一路播撒爱心,在湖北、湖南两地传递温暖和感动。采访这些人物也让我们认识到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会沉淀多少真情。

记者是什么?我想说记者是责任和担当。我们传房县好声音,播发展正能量。我们用手中的镜头和笔共同见证了房县的改革发展,目击了房县的日新月异的变化; 吹响房县奋进的号角。在2013年一档搭建政府与百姓沟通桥梁的节目《百姓问政》让我们明白了记者肩上还有一份舆论监督的责任和担当。从个时候起,我开始致力于听民言、知民愿、解民忧、顺民意的新闻采写,开始致力于推进行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的新闻报道。从那天起,我更加深刻的意识到,身为一名新闻记者,我们身上负有党和人民赋予的责任和使命。

记者是什么?我最后想说记者是艰辛和付出 。选择了记者这个职业就意味着要有更多的付出和努力。所以记者节也成了没有假日的节日。奔忙采访、熬夜加班这是每一位记者再平常不过的生活了,我们已经数不清多少次采访归来深夜赶稿,多少次加班;为了一句话、一张图片、一个版面、一个创意,我们要反复琢磨反复讨论多久。我们忙碌,但是我们幸福,因为房县的发展也有我们参与的一份力量,每想到这一点,心中都有一种自豪悄然萌生。

记者是什么呢?我们都一直在努力地寻找答案,但真的给不出一个确切的答案,因为,我们的记者之路还在延伸,记者的内涵还在不断的丰富。但我要说我感谢记者这个职业,给了我更广泛地了解社会、 理解这个职业的机会。记者这个职业让我的人生更精彩和有的意义。

我们喜欢这份艰辛,热爱这份使命,所以我们固守这份责任。

今天我们新闻工作者欢聚一堂共同庆祝自己的节日,我和我的同仁无比自豪和骄傲,同时也感到的责任重大。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积极主动适应新常态,新时代、和新挑战。做负责任的新闻人,我们将积极坚持正确导向,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创新思维,用我们的笔去描绘房县发展的美景,用我们的镜头记录房县发展变化的每一刻;用我们的心去感受房县前进的脉搏。用行动向党和人民,向各级领导,向50万万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做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新闻工作者。(程艳)

(责任编辑:余海丽)

  • 房县新闻网微信

  • 今日房县网微信

  • 云上房县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