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新闻网

房县新闻网

大唐樊梨花的神奇传说

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着薛刚反唐的故事,在大木厂也传遍千家万户。薛刚是两辽王薛丁山之子,生性好打不平,招惹事端。由于元宵节他打死太子,惊崩圣驾,闯下大祸。薛丁山一家连累被武则天灭门。后来薛刚独自逃到西辽,搬来大军,辅佐被贬房陵的庐陵王李显,讨伐武则天。樊梨花乃薛刚之母,传说樊梨花支持儿子薛刚反唐,率领兵马多次往返征战于长安城和房陵之间,途经大木厂时,留下了许多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

灶儿岩

灶儿岩,原名灶二岩,位于大木厂镇三元村一组乔家湾附近的村级公路左边岩石上,公路右侧为红庙河,传说是樊梨花助子薛刚反唐,在半山之上建灶做饭用的。

这座山峰崖高百仞,奇峻陡峭,由于大自然的力量,陡壁上岩层风化,呈现出数不胜数的大小洞穴。峰峦之上,灌木丛生,百草丰茂,春季绿意点点,秋季层林尽染。仰面望去,岩壁上两个天然石洞陷入不深,洞内各有一口灶,双洞之间相距不过数尺,但两洞高悬,离地两丈有余,甚是奇妙。因为岩壁上有两口灶,当地人便俗称此地为“灶二岩”,口口流传,直至今日渐渐演化为“灶儿岩”。

据推测,导致两口灶离地面这么远的原因,可能是河流涨水,水流种击,河床下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修村级路之后,此双洞双灶形成独特奇观。至今此二灶仍完好无损。

铁索关

铁索关,位于灶儿岩对面的红庙河深潭水底之中,相传是樊梨花扔灭柴火棍于河中所致。古时候这里是关马大道,是通往房陵的必经之地。

这天樊梨花率领兵马一路寻儿,一路击杀追兵,来到这里已经天黑了。由于沿途车马劳顿,樊梨花便下令停止前进,在此地安营扎寨,休养兵马。据传闻,樊梨花是半仙之体,纵身一跃便逾百丈。当她帅兵将接近房陵时,身边士卒所剩无几,为保部卒安全,她飞身岩壁之上,建造二灶做饭。

当饭菜煮好,熄灭灶里柴火之际,樊梨花直接将灶里燃烧过一半的长木棍扔进红庙河的水里。她正欲扔第二根时,突然感觉不对,思忖道:万一扔在水里的木棍成精,将会祸害沿河百姓。于是,樊梨花拿起手边铁索,飞下山崖,顺流直追,约一里路左右,在河流转弯的深潭处,发现了那根黑木棍。

此时,黑木棍已化成黑蛟,翻滚在河水里。樊梨花一看,这里潭深水静,是关押黑蛟的绝佳之地。说时迟,那时快,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掷出铁索,只见铁索化成一道亮光,霎时将黑蛟牢牢捆绑。黑蛟懊恼异常,愤然问道,“你既然造化于我,为何又困我于此?”樊梨花应道,“恐你祸害民间,殃及一方百姓。”黑蛟无奈追问,“你欲关押我至何时?”樊梨花对曰,“待到石头开花之时,便是你脱身修道之日。”

当地民间有传闻,石头之中,唯白活石能开花。白活石通体呈白色,坚硬无比,开花之说,逾千年能有一次,实属罕见。

黑蛟被困绑之潭,有一巨石,巨石对面是连绵的山峦。潭水清澈见底,鱼群水中游,宛若石上行,每当阳光灿烂之时,在潭底可看见黑黑的一根木头桩。潭的上方,有一巨石,遥遥望去,其形酷似洞穴,故当地人谓之“索龙洞”,而这块潭湾之地便被称作“铁索关”。

点将台

点将台,位于大木厂柳林村后山上,是樊梨花路过大木屯兵练武时所建的石台,点将台的旧址至今尚存。站在公路上,遥遥可见数百米高山之上,它傲然模样,虽穿越千年历史,经风吹雨打却屹然耸立。

据史载,樊梨花的父亲是西凉国寒江关的守将,有两个哥哥,师从梨山圣母。丈夫是两辽王薛丁山,膝下有四子。唐初西凉国兴兵作乱,进犯边境,殿下李治即任命薛丁山为二路元帅领兵增援,解锁阳城之危。兵至寒江关时,樊梨花遵从师命,开关降唐,并与薛丁山结为连理,协助大唐继续西征。薛仁贵身亡后,薛丁山继任征西大元帅,终至西凉之乱敉平,因居功厥伟,唐高宗时加封为威宁侯。

据民间传说,樊梨花是一个敢爱敢恨胸怀宽广的大唐奇女,美丽无双,武艺高强,神通广大,巾帼英雄。武则天时期,薛家蒙冤被满门抄斩后,她虽然受辱含冤,却深明大义。儿子薛刚起兵反唐后,她率兵前往协助,一路赶到房陵,终于母子团聚,共同辅佐被贬房陵的庐陵王李显,讨伐武则天。正可谓:谪贬负屈因情起,三拜寒江两心依。独守青灯千古恨,空惹后人叹传奇。

大木厂地处秦巴大山余脉,位于房县西北部边境。据传,唐贞观年间,樊梨花反唐进房县寻子,路过大木柳林时,因见这里地势险峻,易守难攻,便在此地安营扎寨,招兵买马,并利用山崖地势搭建方形石台,在此点将练兵。

有一天,她正练兵之时,忽听山下人呼马叫,中间夹杂着女子哭喊之声。樊梨花见事情蹊跷,带领人马下山看个究竟。只见当地一恶霸正欺负一弱小女子。事已清楚,樊梨花催马上前,几下功夫就打得恶霸跪地求饶,发誓以后绝不欺负弱小,决心改恶从善,并答应把全部家产充作军用,归顺樊将军。樊梨花收留这恶霸进行精心调教,兵力大大增强。

梨花寨和锅剑岩

梨花寨和锅剑岩,均位于今共青村战鼓河边,二者之间相距不过千米。大寨建于山顶之上,遗址至今仍在。锅剑岩在钓鱼台对面,年代久远,铁锅宝剑已不知踪迹。

樊梨花率兵途经大木厂时,见这里山势险峻,为逃避沿途官兵,率众军士上山建寨,在此地屯兵休整。传说她乃半仙之体,可点石成金,撒豆成冰。一日,她只身来到战鼓河畔,见这河水清澈,鱼翔浅底,美不胜收,闭目神游,一时忘却光阴流转。她一路徘徊欣赏,来到钓鱼台,忽然想起寨上队伍,此时已过正午,寨上开餐时间已过。她见对面有一石崖,飞身过去,巧手一挥,变石为锅,再一挥手,战鼓河内鲜活野鱼便脱水而出,落于锅内。她吃鱼之时,甚觉此地鱼肉,质鲜味美,便想在此地留下标记,化木枝为铁剑,插于石锅旁边,遂往山上大寨而去。

樊梨花率军离开此地后,大寨和锅剑便留于当地。后人念其有寸草春晖慈母之心,为纪念她便叫这岩石洞作“锅剑岩”,而她屯兵寨子则叫“梨花寨”。

射箭崖

射箭崖,位于大木街村通往三元村路上,是樊梨花助子反唐途径大木时,安营扎寨训练士兵的靶场。大木厂地处秦巴余脉,四通八达,是房县西北部边陲重镇,省道穿境而过,距车城十堰约50公里,水路陆路运输便利,经济繁荣昌盛,地理位置优越。

传说樊梨花训练士兵极为严格,要求士兵站在山顶射箭,必须射中数百米以外外的箭靶。所以她所统领的士兵军队,都个个骁勇善战。樊梨花率士兵边与唐军对抗,边沿途赶往房陵,一路劳顿奔波,时时警惕,处处设防,就为了早日与其子薛刚团圆。

岁月流逝,千年不回。如今射箭崖还在,故事传说还在,慈母情怀还在,而却已是物非人非了。就因为有了这些残垣断壁,有了这些森森的古柏,有了民间一代又一代的口口相传,透过历史的迷雾,我们依然能够看到一个英姿飒爽、敢作敢为、深明大义的樊梨花,看到奔涌于这块土地上的热血与活力。

世事变幻,大唐盛景,已沉湮进沧桑的历史,那些儿女情长故事,也仅作世们的人饭后闲谈。而那些闪光的人性,始终育化着一代又一代大木厂镇勤劳朴实的人民。

马进洞

马进洞,即在今马进洞村,离集镇约二十公里。传说马进洞洞深莫测,洞口宽敞明亮,洞壁平整光滑,洞内皆干燥的细沙。也许是本地盛传有马进洞的传说,所以后来本地叫马进洞村。

古时候这一带林壑幽深,荫翳蔽日,怪石嶙峋,岩洞密布。传说在熊家院住着一对老夫妻。老头子姓魏,叫魏礼刚,膝下无儿无女,夫妇俩靠卖火烧馍为生。

一天,魏礼刚在响水潭打柴,发现了一个方形石缸,他就请人把这口缸抬回家里盛水,晚上他挑了三担水,恰好把石缸装满,可是早晨用时,缸内却一滴水也没有了。第三天,第四天,天天如此。没有丝毫的滴漏痕迹。这天晚上,魏礼刚又把水缸装满,老俩口就躲到灶门后看个究竟。夜深了,老俩口不知不觉地睡着了。不知啥时候,一阵“咕咚、咕咚”的声音把魏礼刚吵醒。他抬头一看,霎时间被眼前一幕惊呆了:只见一匹金灿灿的骏马,光芒四射,正把头伸进石缸里喝水。老俩口惊得大气都不敢出,眼看着那匹金马喝完水走了。

天刚亮,魏礼刚也顾不上吃饭,就把这事儿给见多识广的熊大爷说了。熊大爷说:“嘿呀!那可是个宝,你准备一斗粟谷,今天晚上,我去降服它。”临走时,魏礼刚再三叮嘱熊大爷要绝对保密。

晚上,粟谷准备好了,熊大爷来后,他们三个人又躲到灶门前,等那金马来喝水。半夜,又见缸边金光闪闪,金马出现了。熊大爷立即把粟谷撒向金马。每撤一次,金马就缩小一点儿,越撒越小。当小到只有一尺来长的时候,金马跳上缸沿,钻进了水里。魏礼刚赶紧用锅盖盖住缸口,老伴马上拿石碓杵压上。熊大爷还怕不牢靠,又在锅盖上添了一块磨刀石。按排好后,魏礼刚叫老伴温了酒,三个喝开了。

待到天明,魏礼刚迫不及待的要取金马。当他把锅盖一揭,三个人都傻了眼。石缸底一个碗口大小的洞,水没了,金马也没了。熊大爷说:“坏了,这马从地底下跑了,这缸一破,它可能不会再来了,要找到它,非得要有打开山门的钥匙。”魏礼刚忙问:“那钥匙在哪儿呢?”“这钥匙其实是一棵中间自然分杈的竹子,它的第一个枝节所指的方向就是金马藏身的山洞。把竹子砍下,竹杈朝着这个方向一指,山门就开了。金马就会出来,而后再撒粟谷将它缩小到一定的程度,它就不动了。然后,你用红布将它包好,收藏起来。”魏礼刚听后,牢记在心,每次上山砍柴,他特别留意这分杈的竹子。

一天,他在山上终于找到了这样的竹子。他砍下竹子,迫不急待的去一试。突然,一声巨响,山门大开。那匹金马张着大嘴向他奔驰而来,还带出一股风沙,吹得魏礼刚睁不开眼睛,辨不清方向,晕倒在地。醒来时,那匹金马已衔着竹钥匙钻进了洞。从此,再也没有人看到过这匹金马了。

这个传说一时在当地流传开来,后来人们便叫这个地方为“金马洞”,再后来,这地方就被叫成如今的“马进洞”。

另有一传说,过去在马进洞街头,有一个石卡,石卡处有一块土地种有小麦,每到麦收季节,小麦都会莫名其妙地被偷吃,当地人觉得奇怪,便藏在地旁边弄个究竟。发现原是一匹金灿灿的马吃的小麦,知道这是匹宝马,很多人都想得到它,人们蜂涌而至,金马受惊便钻进石洞里。从此,当地人再也没见到那匹金马,后来这里便被人们取名为“马进洞”。

梅溪寺

梅溪寺,位于大木厂镇马进洞村梅子沟,是明朝刘通起义的发源地。这里地广人稀,俯仰皆山,寒树丛生,横柯蔽日,层峰叠障,昼夜难分。古时候大木厂交通发达,既可进深山野林种地安生,亦可入集镇县城,乃至河南、陕西等地经商谋生,因此这里广聚各地三教九流,奇人异士。

明朝中期,统治腐朽,奸臣当道,封建统治阶级大肆兼并土地,侵吞财产,加之灾荒连连,百姓流离失所,哀声遍野,封建统治阶级的“禁山令”,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天顺八年(1464年)冬,刘通、石和尚率流民万余人在大木厂镇梅溪寺揭竿起义,立国号为“汉”,改天顺八年为德胜元年,众人拥刘通为“汉王”,石和尚为军师。起义军以房县、保康、南漳为根据地,连续攻克襄阳、邓州、汉中等重镇。义军队伍深得民心,不过数月,扩充了数十万之众,一路势如破竹。

成化元年,明朝统治阶级派重兵围剿义军。刘通率义军除了在根据地和占领地加强防务外,还亲率四千义军反攻房县城。明军关闭城门死守,不与义军正面交锋,等待援兵。义军攻城四十日不克,只得撤离房县,聚兵在隘门关凭险坚守。王恕赶到,硬攻不破,即改变战术,绕道山后,偷袭义军营垒。刘通识破其诡计,将计就计,率部暂退到大木厂,再退到梯儿崖,诱敌深入。

梯儿崖山高坡陡,地势险恶。义军居高临下,用滚木弓箭歼灭明军,明军死伤过半。另一路明军由指挥森深率领,攻破马脑关,增援梯儿崖,但在梅溪寺遭到义军伏击,义军杀死明军将领三十八人,取得抗击明军的巨大胜利。义军皆是贫民阶级,所到之处,从不烧杀掠夺,深受穷苦百姓拥戴。但由于时代思想局限,后来明军增援众多,加上义军内部出了叛徒,最终起义失败。

据说梅溪寺后被明朝统治者夷为平地,不允许民间再称起义之地为梅溪寺,统称梅子沟,唯恐义军死灰复燃,再度造反,威胁明朝江山。

响水潭

响水潭,位于大木厂镇马进洞村,离马进洞不远。岩洞周围绿水青山,环境幽雅,岩洞深处沁出一股泉水,把洞口冲刷成一道深槽,最后落在岩下的潭水中,气势磅礴。因为那流水的声音,如木琴演奏出的美妙音符,后人便称这潭为“响水潭”。

泰山庙

泰山庙,位于大木厂镇马进洞村泰山岭。这里是行人从大木进县城的必经之路。公路不通的时候,若想经过此地,必须翻山越岭。

泰山庙占地约百十平米,宏伟壮观,三层阁楼,飞梁雕柱,琉璃瓦盖顶,赤朱漆封身,八角上翘,雕有金龙含珠,里面辉煌壮丽。庙内供奉东岳大帝,又称泰山神。相传泰山神作为泰山的化身,是上天与人间沟通的神圣使者,是历代帝王受命于天,治理天下的保护神。

翻过泰山岭,站在对面回头远看这座山岭,其形似一条巨龙,横卧于崇山峻岭之间,郁郁葱葱,如青龙转世,悬于群峰之巅,龙首昂立,龙尾逶迤,龙的上嘴唇与下嘴唇清楚分明,龙身两边是悬崖峭壁,攀援其上,可鸟瞰眼底壮丽河山。

传说有一风水先生来到泰山岭,观其山岭,言说此山是神龙转世修炼之处,乃风水宝地,不过多年时日,此地必将出真龙天子。一传十,十传百,此话越传越神,传到当地府衙知府耳里,心里此事关系重大,须得上报,层层而上,直传到当朝皇帝耳里。皇帝岂容此龙脉风水传说,便颁旨诏告,建庙宇镇神龙,挖山脊以断龙脉。府县衙门奉上级之命,便在泰山岭上修了一座庙宇,取名泰山庙。又招工百人,挖土掘山,共有七十二处,称为七十二个挖断根。

泰山铺

泰山铺,地处大木厂镇马进洞村,距大木厂集镇约十五公里。

泰山铺铺面占地约五百多平方米,周边公家占地约十多亩,承包给当地百姓种植,凡种植农户须得每年上缴蔬菜、粮食等作物。解放后,泰山铺还在运作经营,泰山铺最后一任公职人员叫祝思汉。当时这里还比较繁华,来往人员较多。如今泰山铺遗址仍在,已划分给当地百姓,土地也分配给当地农户。

大木厂境内铺面有桃岭铺、泰山铺、板桥铺,铺与铺之间相距约五十里路,此为大铺,为官方所建。过去铺面沿官马大道而设,房县城往郧阳府路经此地,在古时相当于驿站,属公家用地所建,供官方来往人员歇息,住宿饮食。另有小铺,小铺之间,间距十里。为私人所建,供当时来往商贾游人吃饭住宿。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房县至十堰国道修通之后,改走国道,大木厂境内关马大道渐渐退出历史舞台。泰山铺的使命也因此而关门停止。

岩屋寺

岩屋寺,位于马进洞村三岔,在过去官马大道左边半山腰上,从村级公路上去约二公里左右,始建于明朝时期道教兴盛之际。

从山脚至岩屋寺皆以石材铺阶,拾阶而上,行一里路便可见一个岩洞——黑龙洞。沿途溪水涓涓,清澈透亮,冲击石上,泠泠作响,其景赏心悦目,其声轻脆悦耳;溪边草木丛生,千姿百态,倒映潭底,碧波摇曳。

黑龙洞左侧数百步即是岩屋寺。寺庙依岩洞而建,岩洞内窄外阔,以石材垒参拜平台,占地约三十平米。寺庙无门,内供有如来佛祖、东土大帝等神祇。

每逢过年过节,周边百姓皆前往烧香表,求平安。历朝历代,均有修缮,香火延续数千载。。清末以后,社会动荡,政治腐败,宗教文化逐渐没落,宗教活动也逐渐稀少。

文革时期,本已残垣断壁的岩屋寺,再经波折,石佛雕塑,几近毁尽,只徒留遗址,和一些七零八落的石雕佛像。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外来商贾前来收购佛像,致使这里石像木雕外流。只因有些像佛庞然巨大,又因这里山路崎岖,搬运不便,便幸存下来。离岩屋寺不远处,时值今日仍有一对重达两千余斤的石缸石座,滚落在山间平坦处。历经千百年,上面虽有斑斓痕迹,布满苔藓,却仍让后人敬畏感叹。

石缸石座

岩屋寺自明朝年间修建以来,便朝迎万家烛火,夕送百里香客,故而引来各路高僧来此修行练道。

传说有位一僧人唤作马和尚,他本在武当山修行参道。他不远千里,从长安城寻得一对石缸石座,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要把这对石雕挑回武当山。这对石缸重约两千斤,一般人只能望而却步。马和尚力大无比,挑着这双千斤巨物,徒步千里,实属罕见。

是日,马和尚赶路到大木厂马进洞时,已近三更时分。据说他挑的是佛门神物,不能被凡人看见,倘若被凡人视之,便再也挑不走。所以他便白日休息,夜里行路。他早耳闻本地有一岩屋寺,香佛鼎盛,想前往一睹真容,打算顺便在此留停一日。行至岩屋寺时,适逢夜半三更时分,千家万户公鸡打鸣声此起彼伏。他正欲停下,却为时已晚,被当地赶夜路百姓撞见。从此,这对石缸石座便就在岩屋寺。而马和尚见这里山清水秀,幽深恬静,香火旺盛,是修行参禅之佳地,便留在岩屋寺,担任住持。

黑龙洞

黑龙洞,位于马进洞村三岔的岩屋寺右侧。

传说在岩屋寺旁边,有一条黑蟒蛇,因吸天地之精华,受佛门香火之熏陶,便在岩屋寺旁边的一洞穴之内修炼,待修成正果之日,它便可升天成龙。

有一日,当地一农户前往岩屋寺附近山上砍柴,劳累一天,傍晚时分下山。路过岩屋寺,看见一条黑色巨蟒正盘在溪涧潭底戏水,并自言自语,发男人之声。他惊骇之下,大呼着颤颤惊惊一路向岩屋寺奔去。

寺内道士听闻惊呼之声,前来问询,见他面色青乌,乌里泛黑,全身颤抖不停,嘴唇颤抖不止,拉着道士长袖,已不能言语。道士见之,便知一二,忙为他沏茶压惊。良久之后,那农夫面色转青为白,渐渐恢复如初,方才告知道士所见所闻。

道士同他来到水潭看个究竟,但见那条黑蟒蛇,长数丈,铁钵精细,通体闪着鳞鳞亮光,呼啸着钻进旁边的石洞内。从此以后,这里人再也没见过那条黑蟒,于是岩屋寺边的洞便被后人叫作黑龙洞。

水淹徐家傲

大木厂镇地处秦巴山脉,这里森林茂盛,灌木丛生,河流清澈,山环水绕,天蓝云白,美仑美奂,令人来游而忘返。一方水土一方人,大木厂镇从古至今,人才辈出,人杰地灵,物宝天华。几千年来,这里人一直传承着炎黄子孙的优良传统,他们乐善好施,睦邻友好,这里民风淳朴,人们安居乐业,一派和祥盛景。

相传清末民初,在大木厂镇马进洞三岔村,有一徐姓大地主,家大业大,宅院房屋众多,蓄有30多佣仆。徐家大宅的主人,唤作徐家傲,他虽爱财却仗义,虽拥地百亩,却不曾苛征稞税。当别的大地主都敛财聚物时,他却筑堤修路,建寺补庙。在修建老母岩寺庙过程中,他捐钱献物,为本地村民造福,为当地做出不菲贡献。

俗话说得好说,善有善报。1904年初,徐家开始重修宅院。全家搬迁至新宅,生活闲适。有一天夜里,他做了一梦,梦里一位银发长髯的老人,飘然而至,告诉他,此地风水不祥,你不能再在此地居住,否则会有凶灾大祸。当时新宅院初建,修饰豪华。他心下思想,不过是一个梦而已,因一梦而舍弃家园,岂不荒唐。所以徐家傲便没有搬迁。

时值仲夏,酷暑难耐,徐家傲为防洪灾,出资纠集当地村民修建沿河堤坝。他劳累了一整天,晚饭后倒头便睡。又做一梦,那老者再次出现,再三叮嘱他,不搬家也可以,但明早起床后,必须将家里养的鸡关在笼里,可保你躲过此劫。

当时徐家傲已年过古稀,由于第一天过度劳累,第二天起床稍晚一些。起床后,他寻思这接二连三的梦,确实蹊跷,还是谨慎点好,便询问家丁有没有开笼放鸡,家丁说已经放了。他心下一沉,赶紧召集家属佣仆,告之梦中所见。凡事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忙吩咐大家提前准备,收拾家当,以避天灾。

中午时分,一家人正坐在庭院内吃饭,突见一只蚯蚓在前门处翻滚。众人皆感疑惑,好端端的石板路面,怎会有蚯蚓钻出。恰逢此时,一只公鸡过去,开始啄食那只蚯蚓。只见那蚯蚓越啄越大,开始像筷子,继而如小蛇,眨眼似面杖,公鸡吓得长鸣不止,飞奔而去。伴随鸡鸣,天空霎时间乌云密布,雷鸣电闪,整个世界刹那间昏暗下来。此时,蚯蚓已变成一条巨形黑蛟。那黑蛟几个翻身,大雨倾盆而下,一时间地上积水已过尺,徐家大宅开始坍塌。徐家傲赶忙招呼大家搀扶幼小,提箱挑担,把收拾好的贵重物品一并往山上迁移。

眼见山洪将至,众人扶他一起上山,他却固执不肯。站在暴风雨里悲恸痛哭。众人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他却置若罔闻,哭天骂地,看着身后豪宅,徐家傲执意要与家业宅院共存亡。家人见其去意已决,纷纷带着家眷,往山上奔去。

俗话说,水火无情,山洪卷着数丈高的巨浪,轰鸣而至,徐家傲连同新宅一并被洪流淹没。几天后,人们在大木厂街河西龙潭湾发现他的尸体,将他打捞上岸时,他扔紧紧抱着一根屋脊梁柱。后世人们为纪念他,尊称他为“徐老善人“,“水淹徐家傲”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徐家傲死后,被徐家后人埋葬于大木厂街村,其坟墓相当壮观,碑刻精致。文革时期,其坟被众人挖掘,相传并未挖出金银珠玉,而挖出了一堆种类不一的蛇。

土地岭

土地岭,地处大木街村河西与马回交汇点。“黄龙骑青龙,五步三座庙。玉碑照天池,日暮佛影过。”这段来自于土地岭石碑上的断章记载,真实形象地反映出当时土地岭繁荣景象。

很早以前,大木厂有一位薛姓人家,财大势大,曾在这里开办火纸厂。为了运货方便,薛家便在土地岭开了个垭子。不久后,从垭子的岩缝里竟然长了两棵树,一棵是黄梁树,另一棵是冬青树,冬青树穿过黄梁树树根长出,黄梁树的树皮把冬青树全包住了。紧挨土地岭台阶边有三座小庙,每座庙的距离很近。这就是上述石碑上所谓的“黄龙骑青龙,五步三座庙。”

古人重礼仪,由于黄梁树和冬青树横路而过,所以经过此地的官员,文官必须下轿,武官必须下马。若无军机大事,定会参拜寺庙里诸神位,在寺庙里暂歇喝茶,闲话经纶。

古时候勤劳的大木厂人民,出钱集资开辟了土地岭到磬口的路,土地岭成了大木厂的交通要塞,既方便了群众,又发展了经济。后来,人们为了纪念那些集资修路的人,就在垭子上立了一块青石打造的功德碑。这块碑色泽通透,灵气十足,人们称之为“玉碑”。土地岭不远处有一座寺庙叫天池寺,四面高,中间低。土地岭下有一个大水井,用水桶打水,水面会泛出莲花般的水纹,被当地人形象地叫作莲花井。据说每到中午时分,经太阳照射,莲花井把“天池寺”的庙宇反射在玉碑上,画面清晰,活灵活现。土地岭湾有个水潭,像一面镜子,天池寺影子投射在潭底,又反射到石碑上。而每到日落时分,天池寺影子投射在水湾潭底,便可见潭里有天池寺逼真的倒影。所以有“玉碑照天池,日暮佛影过”之说。

天池寺

天池寺,位于土地岭附近的一个高坡上,始建于唐朝。寺庙之下有两个池塘,中间一条小路分开,四周水边寸草不生,塘水清澈见底。因有池塘,当地人顾名思义,认为这是天池寺名称的来由。

唐代朝廷提倡佛教文化,天池寺在当时修建,占地七百多平米。寺庙非常气派,由三十多间房屋组成,三开间,分前殿、后殿和偏殿,神似武当山的紫霄宫。寺庙正殿为关爷殿,后是佛爷殿,左为娘娘殿,右为火星殿,两边有十八罗汉。庙前有一棵三人合抱粗的银杏树,前殿大门口还有个一人多高,两人合抱的大钟,每个月的初一、十五,都有道士去撞钟击鼓。庙边有两块田,称之为“贡田”,所产稻米芳香可口,大多为皇室供粮。

天池寺还有一个名字叫天赐寺。相传庙的二梁上写着“贞观二年太宗下诏尉迟敬德督造”,意为这座庙是天子恩赐的,故有“天赐寺”之称。

据民间传说,有一位四川籍懂风水玄学先生,发现天池寺所在地是块风水宝地,欲葬先辈于此地,后辈一定能出天子。但假如这里出天子,可能会造成本地人后辈不旺,故大木厂本地人不答应。他便悄悄将骨灰包压于佛爷殿佛像座下。不久后,佛爷像渐渐倾斜,天池寺的钟声自那时起渐不如以前洪亮,世人甚觉蹊跷。经查发现佛像座下有一骨灰包,方丈拿出后顺手扔于池塘之中。此事引起地方府衙的重视,为了封住当地人口,打消那些人的天子梦,便在此修造建寺庙,故后人又称其为“天子寺”。

据民间传说,天池寺诸神颇有灵气。在第二次修建天池寺时,当地人重新打造诸神佛像,择良辰吉日,把众神请入寺庙。大木街各大商家皆准备万字头鞭炮,以迎接众神归位。由于当时正值火星爷生辰,河南籍商人张之全特备有大小鞭炮,一来欢迎众神归位,二来为火星爷贺寿。当张之全进家拿小炮仗出来放时,刚出铺面,闻听铺内大炮仗响起。他顿时慌神,心想这下完了,商铺里的绫罗绸缎估计会全部烧毁。当时人们正将火星爷往天池寺上抬,他进铺一看,霎时惊呆了,但见铺内一地的红色炮纸,商货布匹之上竟无一点烧灼的痕迹,而当时那挂大鞭就放在货架之上。他觉得这是火星爷保佑,从此更加虔诚地供奉诸神。这个传说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远,人们远道而来,为祈求上苍保佑,四季平安,五谷丰登,天池寺的香火越来越旺盛。

解放后,天池寺在土地改革中被拆毁,遗址现已成墓地和耕地。那棵白果古树,传说在一个雷鸣电闪的夜晚被雷电击毁。那古钟,传说后来飞到了其他地方,实际上是在大炼钢铁运动中被砸毁炼铁了。

火星殿

火星殿,位于天赐寺内,供奉的神祇是火星爷。火星爷的生辰在正月初七,非常显灵,赢得了世人的爱戴和尊敬!关于火星爷的传说很多,大都是惩恶扬善,劝人自尊自爱,不做伤天害理的事,时刻牢记 “举头三尺有神明”!

话说才过罢年,人们都还沉浸在年的幸福、安宁的气氛中。闲来无事,郑家老爷子带着小孙子郑礁到处溜达,一会儿来到天赐寺的火星殿前,小孙子一时尿急,裤子一跨,掏出小鸟就尿了起来。

这边小家伙尿的正欢,那边来了一个人称八哥的陈则清。这陈则清名字真没起错,不管啥事一定要说说清楚,无理也要说个三分理,何况今天这事。

“哎……我说郑老大爷,你咋说也是大木厂的名人,就这样教育孙子的?”

“我怎么了,我带孙子玩怎么啦?”

“你看看你孙子在对火星爷撒尿!”

郑老爷子一看傻了眼:小孙子正对着火星爷神像前扭来扭去尿着。

“火星爷是我们大木厂神灵,亵渎了神灵会遭报应,带来灾难的!”

要说郑老大爷平时也是大好人一个,为人和气,勤俭朴素,凭着力气和智慧,在大木厂建立了基业。他大号叫郑鸿达,只因他有个认死理的毛病,人们都叫他挣断绳。

听了陈八哥的话,挣断绳不由一股犟劲窜了上来,反问道:“尿了怎样?三岁孩童,童尿无忌嘛!”

“童尿是无忌。可小孩这样,你有教育不当之过,看管不严之错,对神灵则是大不敬之罪”。

陈八哥一番话,说得挣断绳索性犯起了浑,“触犯神灵怎么了?凭他一个泥巴老爷还能把我怎样?”

陈八哥见挣断绳犯了浑,怕越说越不吉利赶紧离去。

本来春意融融,和风煦煦,带上孙子外出游玩,尽享天伦之乐的,谁想孙子的一泡尿惹来烦恼,真是懊恼极了。挣断绳感到失落,有一嘴无一嘴地咂嗒着他那根三尺长的旱烟袋……

正在这时,远远看去,对面小路上走来一个人。这人头戴鱼尾冠,面若重枣,赤发三目,穿一身红色八卦服,长相、打扮好生奇怪。只见他瞬间到了眼前,单掌竖在胸前,叫了声“郑老大爷好!”

挣断绳好生奇怪,这大木厂方圆百里我都认识,唯独没见过这人,还叫得上自己的名姓。忙回礼道:“大师好,敢问大师何方高人?”

“高人谈不上,我姓罗名宣,乃南方火龙岛出家之人,今云游来到贵地。刚听到你与他人争执,有几句话老生听不明白,还望明示。”

“哪几句话不明白?”挣断绳忙问道。

“你说泥巴老爷怎么怎么的,是否当真?火星殿里的老爷,虽说是一座人工雕琢的泥巴神像,但它赋予了上天的灵气,人间香火的长年熏陶,已具备了掌握人间烟火的能力。你想想,大木厂自从有了火星殿,什么时候发生过火灾的?”

“大师你这话我不爱听。大家都知道,大凡失火,是人们用火不慎,粗心大意造成的。我大木厂家家防火,人人防火,此等功劳全系我地人们防火意识牢固所致,与火星爷何干?!”

挣断绳越说越激动,那僧人越听越气愤,一张本来就红的脸变成了猪肝色,张口直言道:

“实不相瞒,我乃此地火德星君罗宣是也。令孙撒尿湿了我的身子,怜其年幼无知不责其过。可是你这把年纪,这般胡言,别怪我无情了。下月初五正当午,定烧你家的房屋。”

挣断绳一听,笑道:“我人人防火,时时防火,处处防火,别说一个月,就是一年,十年想烧我房子,没门。”

“烧了怎样?”

“我给你重塑金身,上香敬奉。若烧不了呢?”

”你抄了我的火星殿,从此不受人间烟火。”

两人击掌为誓,各自走路。

“爷爷,爷爷!”一声声呼叫惊醒了郑老爷,睁开眼睛四周张望,哪有僧人的影子,心中好生奇怪。随手拿起烟袋,拉起孙子朝天赐寺脚下走去。忽然,小孙子指着天空大叫。挣断绳抬头一看,傻了眼,晴朗无云的天空中,一个拖着金光闪闪火苗的大球,摇摇曳曳,或东或西、或南或北、在天上转圈,一会儿慢慢地落在自己居住的房子那边。

想起刚才做的梦,挣断绳不由地害怕起来,急忙拉起小孙子快步回到家。虽说家中无事,可心里总放不下来。立即把家人和伙计二十几人召集到堂屋里,吩咐大家天天水缸上满,人在火在,人走火灭。

一家上下老幼人等,看见老爷如此慎重,不敢怠慢,用火格外小心,战战兢兢,好不容易熬到二月初五这一天。

到了二月初五这天一大早,老爷子安排好伙房做好干粮,烧好茶水,搬到门前的稻场上,屋里则是灯灭,火熄。老爷子叫人搬了把太师椅,大腿翘着二腿的坐着,心想,火星爷,我看你今天怎么烧我的房屋?

这一天,火星爷早早就安排援火天君前去烧挣断绳的房子,可左等右等不见着火。眼见午时将到,若耽误了时辰就会误大事,正准备派翼火蛇王前去督查。不一会儿,援火天君前来禀报,“属下从早到现在一直在寻找凡火,可郑家防火意识太强一直无从下手,特来禀报。”火星爷一听,急的抓耳搔腮。此时室火猪高震与火星爷耳语一番,星君才转忧为喜,说道“那就劳驾你了!”

郑老爷一家老小在稻场呆到晌午,眼见一点动静都没有,心里暗喜,什么火德星君,看我明天就去拆你的庙。洋洋得意之际,拿起那三尺长的旱烟袋叭啦叭啦抽了起来。忽然一只老鼠跑到脚下,一动不动。老爷子顺手拿起烟袋砸去,只见火星一冒,这老鼠顺势带着火星哧溜一声跑进屋里。霎时间一团火光冲天而起,风借火势。不一会儿,好端端的房子化为灰烬。

郑老爷捶胸顿足,嚎啕大哭:“我好大的一份家业竟毁于一烟袋锅子,不信神灵,报应呀!”

大火第二天,郑老爷顾不上烧毁的家,到处请能工巧匠为天赐寺火星爷重塑金身,重修庙宇。从此以后,他每月初一十五按时上香供奉,不几年郑家又发起来了.

茶叶岭

茶叶岭,亦称茶水岭、茶庵岭,位于大木厂镇共青村。过去岭上有大块茶地,茶园由当地政府安排人种植,凡是种植茶园农户,均要供来往路人喝免费茶水,所以民间叫该岭为“茶水岭”。又因岭上曾有一寺院古庵,故又称“茶庵岭”。

茶叶岭很荒僻,一条冷寂的小径在浓郁中穿行,冷不丁会有野雉从岭上扑闪下来。茶叶岭却是进镇到县城的必经之路,既岑寂又闻名。听老人言,茶叶岭雾重潮湿,新茶出来清醇馨香,啜在口中,细细玩味,愈品愈出滋味。

茶叶岭地处官马大道,连接县城和郧阳府,故而来往官商颇多。沿路上坡,劳顿之时,正好在岭上小憩,品上一口茶水,吹着徐徐山风,浑身上下舒畅无比,揩去脸上细汗,再迈开轻快的步伐上路。这种免费茶水,上可追溯千百年。直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左右,这里还有免费供茶。

文革时期,茶叶岭上的庙宇被摧毁,便再未修复。加之后来房县到十堰公路修通,以及黄龙大坝完工,沿堵河流域被淹没,船只便逐渐稀少。陆路水路交通没落后,茶叶岭这块交通要塞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古语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茶叶岭传承千年的奉献之美,无私之德,值得传承。

琵琶坪

琵琶坪,位于大木厂镇共青村战鼓河边。这里流传着一个养尸地的故事

从前,一家姓吴的大户人家,家中十分富有,可谓是腰缠万贯。他开了一家馒头店,生意非常好,每天都有许多村民前来光顾。可是最近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不仅店里的生意不景气,而且赚的钱和卖出的馒头总对不上数。这个问题让吴家非常苦闷,每晚辗转反侧的睡不着。附近村民为他想了个办法。在店门口放一个盛满水的盆子,阳间的人投钱,钱会沉下去,阴间人投钱则与之相反飘在上面。第二天吴家的人发现真的有钱飘在上面,这也证实村里的确有阴间人出入。村民听说后吓的不敢出门。

夜晚时分,来自河南的陈大个途经此地,被附近高山流水吸引,对这里的景色赞不绝口。谁知这位阴间的妇女让陈大个背自己。明明妇女浑身散发着臭味,陈大个却称赞道:“天下竟有这般奇香”;披头散发的女鬼不仅没有吓到他,他反而认为这是一个美若天仙的奇女子。陈大个完全被其吸引不肯放手,一路背过船舱梁。天明鸡叫后,二人变成了棺材。

听闻村外出现一个莫名的棺材,村民们都感到很诧异,有人建议把棺材火化。之后阴间人不在阳间作怪,吴家的生意一天比一天好,百姓安居乐业,风调雨顺。

战鼓河

战鼓河,又名大木河,位于今大木厂镇共青村,距集镇中心约五公里。发源于柳树垭和停舟山,由五谷河、百阜河、红庙河和高船河四条支流在大木厂汇聚而成,流经大木老街、琵琶坪,至磬口驿,注入堵河。河水清澈,水流缓慢,两崖绿树萦绕,落英缤纷,四季景致各异,分外引人。

相传自秦朝以来,在战鼓河发生了许多惊心动魄的战斗。士兵冲锋陷阵不用击鼓助威,行走在战鼓河区域,千军万马脚踏地面,蹄蹬大地,会有犹如击鼓般振奋人心声音响起,其声宛如雷鸣,十分震撼,此地便因之被叫作战鼓河。故每次在此发生的争战,正义一方频频取得胜利。

1931年,贺龙等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七、八两师攻占了房县城,开辟了以房县为中心的鄂西北革命根据地。后率红军来到大木厂镇,在大木厂成立了第十四个苏维埃乡政府和人民武装。在大木厂镇红军开展土地改革,剿匪惩奸。贺龙的部队来到战鼓河,见这里四围崇山峻岭,峰险岩峭,森林茂密,山道崎岖,是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要地,决定在这里建立一块革命根据地。依靠得天独厚的战鼓声,红军在这里奋勇杀敌,连连获胜。

破庙子

破庙子,亦称坡庙,位于大木厂镇板桥共青村。古时候这里有一座寺庙,人们年年修补,年年倒塌,所以人们便称之为破庙子。

传说唐代庐陵王李显被贬房陵之时,从西安到房陵,途经大木厂板桥乡,天色已晚,前不见村后不见店。他让仆从停止行进,便下车来,站在路边,四处观望,只见山坡上有一座古庙,虽然破旧无名,尚可避风挡寒,决定在此留宿过夜。到达房陵后,为了感谢那座古庙救驾之恩,他派人来板桥重修庙宇,给土地爷重塑金身,祈保一方百姓,平安吉祥。因为古庙建在山坡上,所以赐名坡庙。从此,这里年年风调雨顺,安居乐业。坡庙也名声远播,人们勤劳,敬畏生命,敬畏神灵,香火鼎盛。

后来又过了许多年,风吹雨打,无人维修,坡庙逐渐破败,村民遂谐音称之为破庙。解放后,破除迷信,坡庙被毁。如今这里,还能隐约看到破庙的遗址废墟。

(责任编辑:杨正强)

  • 房县新闻网微信

  • 今日房县网微信

  • 云上房县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