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新闻网

房县新闻网

黄巢垭上跑马道和练兵场

黄巢垭,又名黄草垭,绵亘于大木厂西南部,山高坡陡,古木参天。传说唐朝末年,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在此驻扎过,遂改今名。

黄巢,唐末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人。曾几次应试进士科,皆名落孙山。离开了长安时,他满怀激情地写了一首《不第后赋菊》,其诗曰:“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唐朝末年,政治腐败,宦官专权,战争不断,生灵涂炭。黄巢起义深得人心,故有关他的神话传说,在民间流传甚广。

乾符元年(公元874年),河南连年发生水旱灾,于是王仙芝与尚君长等聚众数千人,于长垣揭竿而起,黄巢及兄弟子侄八人,率众3000响应。相传公元878年,义军征战时,曾路过大木厂。由于兵马众多,怕惊扰本地百姓,黄巢便率军来到离集镇三十里的荒山坡上,见这里山高人稀,山腰有平地,便就地安营扎寨,在此屯兵训练。黄巢做事素来谨慎,认真负责,为训练兵马,专门在山腰平地之上修建练马长道和练兵场地。后世大木厂百姓为纪念他,便把他屯兵的山垭称作“黄巢垭”,训练兵马之场地分别叫作“跑马道、练兵场”。黄巢垭上至今仍有遗迹。

义军所到之处,从不掠夺欺压百姓,所杀之人,也皆是些恶霸贪官。故而义军深受贫苦人民爱戴尊重。相传义军所攻打之城,战无不胜,攻之即克。在攻打中原一城时,当时节度使昏庸无道,鱼肉百姓,臭名远扬,人们是敢怒不敢言。义军攻克该城后,该昏庸官员藏身寺庙。因民间传说,黄巢与佛门颇有渊源,从不在佛门之内杀人。该官在此地恰与寺庙主持关系密切,便说通主持,将其藏匿于寺庙之内。

且说黄巢攻下该城之后,四处打听寻找该乱臣,均无结果。时值中午时分,他恰好来到寺庙,便在此停留吃饭,午饭过后,出门见寺庙之旁有一棵千年古树,挥刀斩去,只见大树淌出红色血液。他觉得此事奇怪,走近一看,原来大树为空心,里面藏着一个人。后才得知这人便是他寻找的乱臣贼子。节度使本以为藏身千年大树内,可幸免此劫,最终却被齐腰斩杀。

唐僖宗中和四年(公元884年)六月十五日,黄巢败死泰山狼虎谷。

三元桥

三元桥,位于大木厂镇三元村,该村因纪念乔三元烈士而命名。乔三元烈士,原名乔正修,生于1909年,大木厂镇红马乡人。

1931年5月,贺龙率红军来到大木厂,村民乔三元投身革命,积极参加土地改革工作,曾与红军一道生擒匪首刘成禄。大木区苏维埃政府和房县红色补充军第三大队成立时,任命乔三元为大队长。9月初,逃往堵河西岸的大土豪余碧仁,乘贺龙率红军主力东下洪湖之机,勾结大刀会的杜明祥、杨焕清、姜善厚等部匪徒1000多人进犯大木厂,乔三元率领留下的红补军三大队战士,在红庙河设伏歼敌,迫使敌人向堵河西仓惶逃窜。乔三元率部乘胜追击,收复大木厂。不久,杜明祥又纠集匪徒2000余人,分四路向大木厂围攻。乔三元与红军七十三团取得联系,带领所部主动撤至距离大木镇四十里外的熊家垸一带,采用分割包围,各个击破的战术,歼敌100多人,粉碎了敌人的围攻计划。

当年腊月下旬,红军七十三团命令乔三元带领红补军第三大队随红军向洪湖转移,乔三元在返回大木厂通知其他同志转移途中,遭叛徒出卖,被捕入狱。狱中,敌人对乔三元施尽酷刑,他始终大义凛然,不屈不挠。腊月27日,被敌人杀害于大木厂上河南河滩,终年22岁。

1961年,中共大木区委专门召开群众大会,追认乔三元为革命烈士,并将乔三元居住的红马乡改名为三元乡,即现在的三元村。1984年为了方便当地村民出行,大木厂镇政府筹资30万元修建了一座便民桥,并命名为三元桥。2005年8月14日,三元桥被洪水冲毁,镇政府又一次筹资20万元进行修复加固。三元桥的修建,极大地方便了当地村民的出行及物资的运输,深受群众欢迎。

题字岩

题字岩,位于大木厂镇三元村柳林附近,倚天临河,地势险要,相传是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挥剑题字的地方。

传说太平军由湖北境内入川,途经房陵大木。当年这里繁华兴荣,官马大道穿境而过。沿途有一条溪流,水深数尺,水势迅猛,左岸有一悬崖绝壁。石达开文武双全,见此峭壁雄伟壮观,内心激情澎湃,便飞身而上,用手中宝剑在石壁之上舞出一道道剑花。须臾功夫,栩栩如生的字迹便镶嵌于石壁之上。

石达开,绰号石敢当,太平天国起义首领之一,曾被封为“左军主将翼王”、“圣神电通军主将翼王”,军民尊为“义王”。他生前转战过大半个中国,深得各地民众爱戴,民间传说遍布全国各地。

在宝庆会战中,翼王石达开孤军奋战,失败后回兵广西休整。1861年石达开自桂南北上,于1862年初经湖北入川。自此,他北渡长江,夺取成都,建立四川根据地,转战川黔滇三省,先后四进四川。

太平天国末年,石达开因骗被擒。1863年,在成都公堂受审,依然慷慨陈词,令主审官崇实理屈词穷,无言以对。而后他从容就义,临刑之际,神色怡然,身受凌迟酷刑,至死默然无声,观者无不动容,叹为"奇男子"。

大木厂当地人为纪念石达开,便把他题字的山崖称作“石达开题字岩”。

老母岩

老母岩,地处房县大木厂三元村熊家垸对面,因有一座庙宇,传说老母奶奶在寺庙内坐镇,故此得名“老母岩”。

当地民间一直流传一个传说,每年二月十九日是老母奶奶生日,老母寺庙便举行盛会,前来此地朝拜的人多达千人余。

老母奶奶煞是灵验,前来朝拜者,只要去老母岩下山泉井里打一瓶水,再带着水来寺庙内烧香跪拜祈祷,百九十都是有病祛病,无病安康。

相传当地有户人家,家家辈辈居于此地,他们勤劳节俭,睦邻友好,心地善良,一家人在这里过得悠闲自在。但有一天,这家人兄弟俩一起去地里干活,时逢盛夏,天气酷热,兄弟俩在玉米地里锄草,干得正起劲。说六月天,小孩脸,正忙碌着,突然天空乌云密布,眼见暴雨将至,兄弟两个赶紧收起农具,往家里跑。刚到地头,蓦地狂风大作,倾盆大雨。他们只好到就近的大树下躲雨,由于雨过大,附近又没有参天大树,他们双双被雨淋湿。几分钟后,云消雨住,他们商议先回家换衣服。

他们到家时发现,周围土地干燥,阳光普照,场地里晾晒的稻谷还在,根本没有下过雨。他们心想,家离地不过一里地,怎么会有此奇怪现象。便询问家人,家人均说今天天一直很好,并不曾下雨。二人也没作多的想法,换衣之后继续回到地里干活。

傍晚时分,大哥感到身体不适,太阳还没落,他二人便比以前早很多收工回家。晚上睡觉时,大哥开始高烧不退,第二天也没见醒来,大夏天盖着厚厚的被子仍是瑟瑟发抖。家里皆以为是伤寒感冒,喂草药敷冷水袋,仍不见转效。直到第三天中午时分,大哥才微微睁开眼,声音细弱如丝地说,他梦见一位慈祥的老奶奶,发如银,面和善,静静地对他说,在他家几里外,正东方有一巨岩,下有一泉眼,取泉水饮用可治你病。

大哥刚说完,二弟便寻着他描述的地方找去,真发现有一巨岩,岩下却没有泉眼。二弟焦急不堪,猛一蹬脚,“哪有什么泉眼”。话音刚落,“哗”地一声,脚下竟有一大股清水喷涌而出。他心下一喜,提过水桶盛满,但无论他怎么舀,桶里的水一直保持原来多少。此时泉眼水越来越小,一直到最后无水溢出了。二弟提着水便往家里快步走去,大哥依然躺在床上。他迫不及待地舀了一瓢递给大哥。大哥咕咚、咕咚喝下没多久,烧退了,身体也不抖了,不到两小时,便恢复健康,体力如初。

这个梦越传遍越神,方面几十里的百姓都来此地寻求神水治病。人们为了纪念这位慈善如母的老奶奶,便在此修建寺庙。这块岩后被称作“老母岩”,并成了这片区域的统称。现老母岩仍在,泉眼也在,寺庙由于年久失修,不知何时坍塌,遗迹已不太明显。

据科学考证,泉水一般含有镭、锶、硅、碘等化合物,地下水流经含有镭的岩石产生“镭水”。在自然界中,镭水很少,它具有促进新陈代谢、调节五脏六腑功能,灭杀病毒细菌、防治皮肤病等多功能保健作用。 氡:氡是镭在衰变过程中产生的弱放射性气体,能溶解于水中,当地下水流经含镭的岩石时,水中就会含有氡气,此泉即有氡泉。氡泉的治疗作用是利用氡在衰变时产生的阿尔法粒子的强电离作用,当含氡的矿泉水被饮入体内后通过血液分布到各组织中,其作用为促进内分泌,加快细胞的代谢,分解血液中多余的胆固醇和毒性物质,并排出体外,促进血液循环。因此对多种老年性疾病、慢性病等疗效显著。

红庙

红庙,地处大木厂镇三元村一组,距大木厂镇中心约四公里。据庙前的功德碑记载,红庙始建明朝,清朝乾隆、道光年间均有修建。红庙属民间自发捐资修建,故而庙宇占地较小,约有二十平米,庙身通体橙红,高耸在红庙河岸边的危岩上。红庙有两层,四角上翘,庙内供奉着太上老君,即东土大帝,保一方平安。紧靠红庙,有一座小财神庙,占地约四平米,庙身橙红,黑瓦封顶,庙内供奉着财神爷,保百姓财旺。庙前放有一座石头雕刻的小麒麟,栩栩如生。

红庙并因红庙河或庙身通体橙红而得名。以前红庙河没有名称,红庙河上游叫军地河。相传古时,夏季河水猛涨,待水消之后,当地村民在河滩上发现一块石碑,石碑上仅仅刻着“红庙”两个字。人们以为是上天旨意,便称这条河为红庙河,石碑所在地唤作红庙。而后来在河右岸岩石上修建庙宇后,称为红庙。

在初建红庙成的年代,众生信仰神灵仙人,希望得到神灵护佑,祈求一年四季平安生财。红庙里的佛爷神祇赏罚分明,毫厘不爽,十分灵验,对虔诚敬奉者保平安生财,对大逆不敬者降灾祸严惩。当地民间传说,有一李姓人氏,逢年过节,都会去红庙敬神。李氏家境较富有,因赌博导致倾家荡产,便觉神灵不佑,拜神不灵,到红庙内摔坏神像一只左臂,以泄内心愤懑。不久,李氏因一次做事,不小心将左臂摔断。传说越传越真,人们都觉老爷灵验。所以前来参拜者愈来愈多,年年岁岁,红庙香火不断。

经历千百年风雨,在清末以后,战火连连,生灵涂炭。已然残垣断壁的红庙,和那过去的历史一起,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解放后,人们稍微修葺之后,红庙成为学校,用于教学。文化大革命之后逐渐坍塌。

2011年,当地时任三元村党支部书记的罗光明,联合当地几户村民,共同出资出力,在原红庙遗址地重建红庙。红庙修建好之后,香火旺盛,大木厂镇以外的其他地方不少村民也前来供拜。

迁佛洞

迁佛洞,又名泉佛洞,位于于三元村原柳林与三元交界处的千佛山麓,距大木厂镇中心约6公里。千佛山麓,奇峰异石林立,洞岩千姿百态,群山相连,林木青草茂盛,在其中一座山岩的悬崖峭壁处有很多天然岩洞。相传唐朝时期,宗教文化盛行,统治者重以教化人,以宗制民。在此时期,聪慧勤劳的古人在洞里,用石头雕刻了形态各异的佛像,不计其数。因石佛数目众多,故后世人称之为千佛洞,有“小龙门石窟”之称。

民间有传说云,清道光16年,迁佛洞仍旧是香火旺,人气旺。在当地王家坪,有一王姓人家,家境富裕。有一天,这王姓家人在地里耕作,耕作一半,突然发现有一尊石佛座立于前方地中,石佛高一米左右,宽一尺有余,二尺不足,雕琢细致,形象逼真。经仔细查看,原来是王家坪背后张家山上一座寺庙里的佛爷。他想,佛爷从张家山飞来,须得请佛爷上轿,将佛爷送回飞来时所在位置,原地挖坑埋于地下。一家人挖土掘地,忙碌至傍晚,终于将石佛埋藏完好。天色已晚,于是王姓家人便收拾工具,停工回家。

第二天,到地里一看,发现石佛竟然兀自从地里钻出,安然坐于原地。王姓家人颇感蹊跷,但既已请佛爷上轿,就得请到底。一家人便又就地将石佛爷送回原地埋下。

说来也神奇,第三天王家人到地里一看,全家老小都霎时傻眼。明明深埋地下的石佛竟然又凭空飞出。王家老人信奉宗教礼仪,觉得这是佛爷显圣,欲在此地安家修道,以保当地一方平安,五谷丰收,便出资在对面岩洞内修建庙宇,将飞迁而来的石佛爷置于寺庙正殿。

这座寺庙倚岩而建,沿途上至迁佛洞,石材铺阶,直至庙堂。迁佛洞庙宇门口,青狮白象守护,庙宇内有如来佛祖、观世音、千手观音、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每个洞因大小不一都雕有量身而制的石佛。石佛诸神,刻工精细,栩栩如生,名闻百里。慕名而来祈福求神者,可根据生辰八字,由道长为其推签置卦,所推签卦,均可根据洞内佛爷面部表情来判定其时年财运吉凶。千百年来,这里常是香火不绝,来往过客,止步参拜,百姓村民,烧香祈福。

至于被唤作“泉佛洞”之由,据推测是因其以前迁佛洞内有一泓泉水流出。然则时至今朝,已不复存,当然也无从考证。

曾经一度繁华似锦,香火鼎盛的迁佛洞,在文革时期遭到破坏,但并不彻底。二十世纪80年代末,外地人来收购佛像石雕,致使这里千姿百态的佛雕渐渐流落于民间,庙宇门口的青狮白象,坐守于现大木厂镇政府大门口。如今迁佛洞遗址处,岩石上仍有石佛石像残存遗迹。1987年修村级公路时,部分佛像被挖掘出来,不知所踪。

但是,时至今日仍陆陆续续有人去那里烧香拜佛。真可谓:古刹石佛传千年,至今仍念天外仙。小龙门名今犹在,迁佛洞神佑平安。

(责任编辑:杨正强)

  • 房县新闻网微信

  • 今日房县网微信

  • 云上房县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