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策星
我虽经去年两度手术,然步履仍显蹒跚。家住五楼无电梯,闲暇无事,翻阅积存荣誉证书以慰平生。当那叠逾米高的荣誉证书映入眼帘,思绪不禁回到2007年8月——彼时《十堰日报》头版头条刊发的《王林和她的十口之家》获评当年全省地市州报好新闻一等奖。
《十堰日报》是我的老师,指路的灯塔。欧金华、周鸿猷、曾谦谦、刘祥慧等诸位编辑,皆为我笔耕生涯的贵人。经他们修改刊发的整版稿件有《房陵孝子黄香》《尹吉甫与黄酒的渊源》《房县首任县委书记柳直荀》《贺龙军长在房县》《热血铸忠魂》《贺龙在房县玩龙灯》等。在红色教育主题报道中,我写作的《长征路上的房县人》《李明铨:参加过南昌起义的房县人》《血染石灰沟》《爷爷救了新四军营长》《老照片背后的回忆》等文章先后刊发。新中国六十周年华诞时,我写的《小城变化六十年》见报;同期,我以《十堰女杰》为题,报道了出生于房县上龛乡的杨华女士被广东省广州市评为“十大女杰”“三八红旗手”,并参与奥运会火炬传递的事迹,在《十堰日报》“社会看台”栏目刊发。
此外,反映房县乡镇建设发展的《潮涌九道梁》《人定胜天》《巧淘沙河金》《正月十三出灯》,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王守义舍生忘死立战功》,以及展现企业改制个人创业的《爱拼才会赢》等作品,皆成为时代记录。其余简讯、短新闻,在此不一一赘述。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方兴未艾。我接到后来曾任日报社副总编的欧金华打来的电话:“请关注下土地承包后农民的思想动态。”后来我去一叔叔家做客,遇到当地菜农余锦霞。此人起初弃农从商,后因生意不好做,转而尝试大棚种植。余锦霞研究的在热锅底点油灯培育秧苗的法子,让新鲜蔬菜抢鲜上市。我把这个见闻写成文章寄到报社,欧主编当即邀我一起研讨,更特请市政府研究室的领导共商。
报社旋即派记者赴房县实地采访,终以《余锦霞沉浮记》为题刊发。此文见报后,大棚蔬菜在全县推广,有效缓解了县城“菜篮子”问题。
在报社老师的关心和鼓励下,我将房县籍革命烈士雷天明的事迹整理汇编成册,出版《雷天明》文史资料,后又自费出版《贺龙在房县》一书,悉数捐赠给各界朋友。中央电视台摄制房县红色文化专题片时,我获房县县委宣传部推荐出镜,这是党给我的荣誉。更蒙房县县委宣传部推介,由时任赵礼江副部长执笔的关于我的先进事迹报道《好家风的守望者》刊于《十堰日报》2017年11月30日二版,我亦获评房县“十大道德模范”。
捣麝成粉香如故,切开莲藕丝相连。细数退休十五年来,非但未尝闲适,反较往昔更加忙碌:先后担任县政协委员、常委,所提六项提案皆获采纳;更奔走于县风家风建设、房陵文化研究、地名普查及民俗调查等诸般事务。
老牛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我今年七十六岁了,亲眼目睹祖国一天比一天富强起来,犹愿以绵薄之力报效生我养我的家乡。睹此盛世图景,心潮难平,谨赋诗以明志:“岁月无痕悄悄过,党的恩情永记住。祖国强大我幸福。永远跟着共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