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余策星
房县流传着一句俗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在当地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房县作为神农尝百草的始发地,在古书上便有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 的记载,由此推测,房县极有可能是茶的发源地。如今,在房县野人谷镇千家坪村,依然生长着一棵历经千百年岁月的古茶树,它像一位沉默的老者,见证着房县悠久的茶文化历史。
近年来,因医嘱禁酒,我转而爱上了品茶。偶然得知房县最早种茶栽茶的历史可追溯至 1942 年,当时国民党县长贾文治上报省农业农村厅的建茶场报告中,便选定门古寺镇为场址。怀揣着对房县茶叶的向往,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茶友邹正玲驾车,我们一行几人踏上了前往门古镇彭家湾宦昊东茶场的寻茶之旅。同行之人中,有一位是茶场的老主顾,他在北京经营着一家茶坊,每年都要从这里采购几十上百斤优质茶叶,这更让我们对此次行程充满期待。
抵达茶场时,场长王馨热情相迎。她是一位专业的农业科技农艺师,在她的悉心经营下,这个位于半阳坡的茶场声名远扬。半阳坡虽是个小地名,却凭借高品质的茶叶连续多年在全省评比中斩获银奖、金奖。这里地处门古镇彭家湾村与大柳树村交界,拥有上千亩茶叶基地,对外以 “房县德源聚茶叶专业合作社” 的招牌示人。因其茶叶连续五年在省地县各级评比中屡获佳绩,新茶更是供不应求,引得无数茶客慕名而来。
王场长亲手为我们沏上一杯昨日刚炒制的新茶。浅啜一口,茶香瞬间在口中散开,沁人肺腑,舌尖立刻泛起阵阵甘甜,那淡淡的馨香如云雾般缭绕,直透脑门,令人神清气爽,仿佛身心都被这茶香涤荡一新。我们虽非品茶专家,却也被这美妙的滋味所折服,不知不觉间,一杯香茶便见了底。在与王场长的攀谈中,我们了解到,这个看似不大的茶场,其生产的茶叶已远销北京、上海、云南昆明等地,在各地都设有代销商。今年气候干旱少雨,茶园一度萎靡,直至昨日一场大雨的滋润,千亩茶园才在一夜之间重焕生机,重现青葱郁翠之态。然而,受天气影响,今日上山采茶的人员仅有二十来人。采茶并非易事,手快的采茶人一天也只能采摘两三斤芽叶,且十来斤青叶才能炒制出一斤新茶。即便如此,茶场收到的订单依旧堆积如山,供不应求。听闻此言,我们对茶园充满好奇,提出想去茶山看看采茶的场景。王场长欣然应允,安排她的儿子宦昊东开车送我们前往。
宦昊东同时也是云南昆明一家证券公司的老板,他驾驶着车,带我们来到后山。站在高山之巅,极目远眺,远山如黛,近村错落有致,一幅宁静祥和的田园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令人心旷神怡。身处茶园之中,四周皆是嫩绿的茶树,茶香四溢,可惜我们无法将这漫山的青绿尽数收入镜头。不过,路边鲜嫩的马兰头、酸甜可口的羊母奶(又名裤裆果),以及蒲公英、狗腥草、刚出土的小竹笋,还有开着白花结了籽的地米菜,吸引了大家的目光。茶友们纷纷走进野地、树丛,采摘起这些美味的野菜,欢声笑语回荡在山间。宦老板对这一切早已司空见惯,他悠闲地陪着我们漫步,直至夕阳西下,大家尽兴而归。
回到茶场,王场长又为我们重新沏上新茶。此时,众人围坐在一起,开始品评这新茶的味道。茶香悠悠,那股似麝如兰的香气扑鼻而来,令人陶醉。我因一路游玩,早已口渴难耐,端起茶盏便连饮三盏。这不禁让我想起《红楼梦》中贾宝玉在栊翠庵品茶的情节,乡下人刘姥姥不懂茶,嫌茶淡想要更浓的,而贾宝玉多要几杯便被妙玉讥笑 “一杯为品,二杯即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驴了” 。想来此刻的我,倒真有几分 “驴饮” 的模样。
太阳渐渐落山,采茶的人们也陆续归来。王场长忙着检查茶叶质量、过秤收青叶子,我们深知不便打扰,便起身告辞,踏上了回城的路。此次房县茶场之行,不仅让我们品尝到了清香甘醇的好茶,更让我们领略到了房县独特的茶文化与田园风光,这一段美好的寻茶记忆,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