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古称房陵。千百年来,这里形成了神农文化、诗经文化、忠孝文化、红色文化等与房县民俗文化多元融合的“房陵文化”,折射出当地群众敢于创新求变的奋斗向上精神。
房陵文化具有多元性。从时间跨度看,房陵文化从诞生到延续始终呈现出层次分明、形式多样的多元特征。其最原始的成分是神农文化,可追溯至5000余年前的上古时期。房陵文化中,周太师尹吉甫精忠报国的事迹与东汉孝子黄香孝敬父母、勤政爱民的行为,共同构成了“忠孝文化”,房县也因此被誉为“忠孝名邦”。
近代以来,房县人民继承发扬革命传统与斗争精神。历史上曾爆发过一百多次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势力。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房县革命斗争进入新阶段:1931年,贺龙领导的红三军建立以房县为中心的鄂西北革命根据地;1946年中原突围时,王树声率部在房县坚守半年之久,众多房陵儿女英勇牺牲,谱写了壮丽的红色文化篇章。
从地域特性看,房县东扼荆襄,西望长安,自古就有“秦陕咽喉,荆襄屏障”之称,客土文化与本土文化在这里交融,让房陵文化呈现出“楚调、巴音、秦韵”的独特风格。
房陵文化具有群众性。其形成与延续根植于群众、服务于群众。《白虎通》记载:“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又“始尝百草,始有医药”。可见,神农文化自诞生便蕴含民本思想,其核心是无私为民,体现了最原始的服务群众理念。
《诗经》民歌在房县传承千年,亦得益于人民群众的力量。其中脍炙人口的名篇,至今仍在民间口口相传,展现出诗经文化扎根群众的强大生命力。革命年代,贺龙率红三军在房县建立苏维埃政权,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革命运动如火如荼,红色文化土壤由此深厚积淀。
房陵文化的群众性,生动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图景,彰显着他们的奋斗精神。
房陵文化具有创造性。其创造性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文化本身蕴含的创新精神。神农氏为解“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之困,创制农具、教民耕作,展现了原始的创新智慧,推动了农耕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二是文化传承中的推陈出新。如今在房县传唱的诗经民歌,并非完全照搬《诗经》原文,而是在前缀、后缀或中间嵌入新句,使经典更贴近群众,焕发新的生命力。
如今,房县结合全域旅游建设,将诗经文化融入城市建设,打造诗经大道、诗经文化广场、宝堂寺、西关印象、关雎桥等30余处景点;传承千年的黄酒文化,发展为惠泽一方的黄酒产业,彰显了当地干部群众在文化传承中的创新实践。
房陵文化充满奋斗性。无论是神农文化、诗经文化,还是忠孝文化、红色文化,均折射出人民群众勇敢、智慧、向上的精神风貌。诗经民歌《伐檀》展现人们热爱劳动的喜悦心情,《关雎》表达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如今房县民间传唱的民歌,或描绘劳作场景,或歌唱爱情与生活,或赞美自然风光,无不传递出人们热爱生活、乐观进取的精神力量。
对房陵文化的不断传承与创新,折射出房县人民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这种精神,对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繁荣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