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新闻网

房县新闻网

房千里/诗经品读一《关雎》

走进诗经 诗润房陵

前言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用生动的笔墨描绘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近五百年的社会历史画卷。《诗经》题材广泛,表现手法多样,其丰富的内涵与深刻的思想性,在中国文学史和文化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在古代,《诗经》作为五经之首,是读书人必学的书目。几千年来,《诗经》的神韵有如一股涓涓细流,在中华大地静静流淌,它早已悄无声息地渗进漫漫的历史长河,潜移默化地融入到中国人的骨子里。

房县是中国诗经文化之乡,是《诗经》采集者、编纂者尹吉甫的故里。千百年来,诗经在这片热土上口口相传、代代吟唱,这儿的山山水水无不氤氲着浓浓的诗意。诗经是房县的文化之根、精神之源。学习诗经知识、传承诗经文化、唱响诗经品牌是每一个房县儿女的神圣使命。

《诗经》是简单的。通篇以四言为主,简洁明了,韵律优美,富有节奏,朗朗上口。《诗经》又是复杂的。洋洋洒洒三百余篇,距今已有三千多年。虽言简义丰,但用字、本义、主旨,皆晦涩难解。也正因如此,《诗经》才读不尽,也品不完,其中妙处,唯有细细读之,方能领略一二。

今撷取前人研究成果,结合个人学习所得,从中挑选名篇加以品读,试为初学者一探路径。

《关雎》:一场吟唱千年的邂逅

新译:

啁啾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小洲。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谦谦君子的佳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左右尽情地采摘。那苗条轻快的女子,是我日思夜想的最爱。

追求却不能够牵手,日日夜夜让人忧愁。绵绵不绝的思念,翻来覆去难以入眠。

参差不齐的荇菜,左右尽情地采摘。那身姿婀娜的女子,我用琴瑟来表达友爱。

参差不齐的荇菜,左右尽情地采摘。那娇媚明丽的女子,敲起钟鼓让她开怀。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诗经三百首,篇篇皆为歌。为爱而歌、抒情而唱,这是诗歌诞生的精神之源。国风一百六十首,爱情主题拔头筹。孔子编订《诗经》,开篇便是关关雎鸠。为何?皆因情生万物,爱字当头。

《关雎》描述了一个温婉美丽的爱情故事:一个青年小伙儿,在青青河畔遇见了一个心仪的采摘荇菜的姑娘,他被深深地吸引,却又顾虑重重,羞于开口的他只能在绵绵的思念和无限的遐想中与她接触、亲近、结偶。

全诗有三大妙处。一是妙在以雎鸠起兴。《关雎》开篇以雌雄鸣和的水鸟,相互依偎在河中小洲的温馨场景起兴,寓意不离不弃、生死相依的美满爱情。此情引景,小伙儿又怎能不思慕河边那采摘荇菜的美丽姑娘呢?《长恨歌》中有名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与这关关雎鸠也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二是妙在描写传神。《关雎》第二章以“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开头,第四章和第五章采用重章叠句,仅改动“采”“芼”二字,均用寥寥数字,描述女子采摘荇菜的场景,细细品之,韵味十足。“参差”二字展现了柔嫩的荇菜在碧波中漂浮荡漾的样子。“左右”二字则描摹出女子动作娴熟,身姿曼妙的劳动特征。反复咏叹之中,一个身形轻快、腰身婀娜、勤劳朴实的淑女形象呼之欲出,看似描写采摘荇菜,实则字字暗夸美女。

三是妙在刻画细腻。诗句生动表达了男子相思成疾的心境。面对求之不得的淑女,小伙儿寤寐求之、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他沉浸在爱的幻想中不能自拔,期冀着用自己温情的方式,为心爱的姑娘带去欢乐。这呈现的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爱慕方式,含蓄内敛,悸动羞涩。这种爱朴素而健康,纯洁而珍贵,试问这世间的小儿女谁人读之不动容呢?

史载《诗经》是孔子晚年为授徒而编订的教材。他在《论语》中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认为,食与性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求,谁都无法回避,但“乐而不淫”,不回避情爱,并不代表放纵,欲念是需要尺度的。《关雎》无疑是“思无邪”的典范。诗中吟唱的爱情,情感是克制的,行为是谨慎的。这种爱的方式,符合民族的婚恋观念,也符合儒家“以明教化”的目标。孔子将《关雎》作为《诗经》的首篇,也意在教化人们要爱而有方、爱而有度,是有其深意的。

三千年后,当我们在一个闲暇的日子,信手轻轻地翻开《诗经》,在缕缕的墨香之中,仍能感受到爱的温度。一个风和日丽的春天,在那青青河畔,曾有过一场深情的邂逅……

作者简介

房千里,房县人,文学爱好者。


(责任编辑:邹怡)

  • 房县新闻网微信

  • 今日房县网微信

  • 云上房县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