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新闻网

房县新闻网

薛小飞丨房县的茶


打小的记忆里,茶、冻米、甜槽子是房县人待客的“三件套”。冻米是将糯米泡白,过笼蒸熟并阴干后用油酥泡制而成的饮品,俗称为“冻米茶”,相传为庐陵王妃首创。甜槽子是连酒带糟子一起喝的,逢年过节最常见,有时候加几个汤圆,风味更独特。现如今,吃冻米、喝甜槽子似乎不常见了,但喝茶依然是永不过时的“时尚”。

好山好水孕育了好茶,这是房县人喝茶恣意汪洋的底气,人杰地灵、物华天宝,让这里的茶更多了几分历史的厚重感。自古以来,房县便是文化灿烂之地,有一种说法是,房县因“纵横千里、山林四塞、其固高陵、如有房室”而得名“房”,但实际上远非如此简单。岁月如梭,赓续两千多年的诗经文化延绵不息,香醇甘冽的黄酒微醺着万家灯火,深山老林里的野人传说至今令人着迷,庐陵王幽深的琴声穿越千年仍回荡在历史的长河。房县境内茶山众多,充沛的雨水、肥沃的土壤,让这里的茶浸润于水韵山香之中,饮之满口甘醇之味久不消散,品之如御风于山川大河之间,与连绵起伏的群山相拥。山之雄壮、水之灵秀,让这里的茶和这里的历史浑然一体,载入了房县人的记忆,镌刻进房县人奔赴向前的生活。 

客人到访、开席摆宴,落座之后必然会奉上一盏好茶招待,这是房县人的热情与好客。但要说爱喝茶,第一反应可能认为是福建人,用一句时髦的网络语言来说,福建人不是在喝茶,就是在相约去喝茶的路上,人未到,茶已泡好,静候佳客。不同于房县人爱喝绿茶,福建人尤其钟爱青茶、红茶、白茶三大类,绿茶产的少,也喝的不多。在福建工作了几年,酒没喝几杯,茶感觉好像喝下了一座山,武夷岩茶、福鼎白茶、正山小种……各类茶轮番上阵。办公室里,几乎每个桌上都有一套煮茶、泡茶的器具,每逢商务洽谈、沟通工作,只要不是特别着急,正事统统先搁一边,盛水煮沸、洗盏冲茶,一套动作完事,才进入会面的主题。遇到贵客、聊到开心,碰上茶之老饕时,必然要把压箱底的好茶取出来,定会无比骄傲地讲上一讲。


对于爱喝茶的人来说,地理环境和地域文化的不同造就了各不相同的口味偏好,固定且挑剔,这可能是爱茶人士的“通病”。与其说是挑剔,不如说是对品味的坚守,和对品质的追求,饮茶一盏,生津解渴又修身养性。茶如人生,又人生如茶,历经春夏秋冬、霜风雨雪,再经反复揉捻、沸水冲泡,才成就一盏沁人心脾的香。房县人喝茶,属实是很“挑剔”的,讲究个口味醇正、茶叶新鲜和简单朴素。非本地的茶大概率不喝,茶叶要今年新采的,趁着清明节前后尝新,以品味整个山野之气,所谓品尝“山珍”,房县的茶便是其一。制茶的原料也是极致的讲究,鲜叶必须是凝聚鲜嫩与清香之味的芽尖,一芽一叶,抑或两叶一芽,精挑细选,万里挑一,独偏好这山珍之茶。

至于喝茶,不喜欢啰嗦的冲泡仪式和繁文缛节一样的流程,讲究一个随心所欲,返璞归真。对于场所,无论是古朴典雅的茶室,还是陈设简单的客厅,亦或是门口摆放的小凳子,都是泡茶聊天的好场地。至于器具,玻璃杯、瓷器盅、铁缸子、陶瓷罐,甚至于吃饭的碗,哪个用来方便顺手就用哪个,只要茶好、水好,就能喝的顺口、品的顺意。对于流程,舀一瓢山泉水,大火烧开,放好茶叶,开水冲进去,瞬间茶香四溢,要问多少度的热水才能泡出茶的精髓?房县人大概率会回你一个白眼,喝茶而已,哪里来的这些个讲究呢!

长年工作在外,许久未喝到家乡的茶了,虽然好友时常邮寄一些明前好茶,但离开了家乡的水,总也泡不出它原有的味道。原来,茶本身也是“挑剔”的。如今,种茶、采茶、制茶、售茶越来越产业化,家乡的好茶逐渐走出大山,给更多的人带来高山的香、山泉的韵,抚慰着游子的思乡之情。

 图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薛小飞,助理研究员、经济师,房县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技术经济学会高级会员。

房 县 文 学


主管:房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房县作家协会

顾问:周天明  周海波  姜照辉  张耀轩   

策划 | 主编:西 域

编委:西  域    王   琼    艾   雪          

          树先生   余红梅   李晓岚       

          丁   瑞    黎   娟  近近

           陆  琼

投稿邮箱:fangxianwenxue@163.com


文学提升品位 • 阅读改变生活




(责任编辑:王怡天)

  • 房县新闻网微信

  • 今日房县网微信

  • 云上房县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