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新闻网

房县新闻网

彭坚 | 彭部落方国与房陵

清同治版《房县志》载,房县“纵横千里,山林四塞,其巩固有如房室,因以县名”。上古为房子国,春秋为防渚,秦置房陵县,明清为房县。

房县县城全景

房县是早期人类的活动地,境内的兔子洼古人类遗址被考古界认定为四五十万年前,相当于北京周口店猿人和郧县猿人时期。

据《十堰古代方国》记载,西周时房县为彭部落方国。那么彭部落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在房县建立方国,最后的命运如何?这些问题,还得从方国说起。

大彭八百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苏秉琦先生1994年提出知名的“古国——方国——帝国”理论,把它概括为中国国家发展的“三部曲”。古国时期是指距今5000年前后出现的,高于氏族部落的原始国家,以红山文化为代表;古国之后就是方国,距今4000年前后出现。方国之后是帝国,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秦国为标志。

与古国相比,方国是比较成熟、发达的高级国家形态,是活动在一定区域之内,血缘关系牢固的部落集团,其标志是大国之下有小国,比如商就是最有实力的部落集团,实行内服外服制度,各小国听命于商王,但各方国又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方国还与商作战,商最后就是被周所灭。周吸取商的教训,将地盘分封给王亲国戚、功臣、贵族建立诸侯国,谓之封邦建国,“封建”一词即由此而来。封国和王室之间是君臣关系。

彭国就是夏代初年就已经“封建”并延续到商代中晚期的一个古代方国,距今有4000多年。据考证,彭国封地在彭,也叫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国力强盛,故史称“大彭国”,第一代国君叫篯铿。《史记·五帝本纪》中说,舜执政时任用了禹、皋陶、契、篯铿等22位英杰。可见篯铿与禹同朝共事,都是立有大功、享有很高威望的圣贤。

彭祖篯铿血统非常高贵,是中华民族的早期祖先之一。他的家族出自黄帝——颛顼——吴回——陆终这一正统体系。颛顼有一个曾孙叫祝融(后世尊其为火神),祝融的弟弟吴回生了一个儿子叫陆终,陆终有六个儿子,篯铿是第三子,据传他善导气、烹饪和养生之术,活了800岁,后人尊他为彭祖。其实人哪有活800岁的,所谓彭祖800岁说的是彭祖开创的大彭国在夏商时代延续了800年。

在这800年间,彭国帮夏启镇压了夏启儿子武观的反叛;平定了后羿、寒浞的叛乱,帮助少康复国;商代中期帮商王外壬、河亶甲平定了姺、邳等叛乱;还协助武王灭了商纣。

立国房县

文献记载,彭国在房县立国约200年,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公元前1301年,商王朝腐败混乱,大彭国和其同宗同族的豕韦国宣布独立,不再向商称臣纳贡,商王武丁十分不满,亲率王师征讨,于武丁四十三年(公元前1207年)灭掉大彭国,武丁五十年(公元前1200年)灭豕韦国。

彭国被灭后,彭人四散奔逃。为了不忘宗祖,他们以韦为姓,以国(彭)为名,其中一支南迁到广西,成了今壮族人的先祖,多姓韦;一支北迁成为满族、蒙古族、朝鲜族的共同祖先;一支西迁到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还有一支辗转到今甘肃省庆阳市,后又迁徙到湖北房县,在彭水流域建立了当时不被朝廷承认的小方国,仍称彭国,就是武王伐纣时《牧誓》中所说的“西土之人”,包括彭、庸、蜀、羌、卢等八国。这些地方离镐京不远,是武王伐纣的必经之地。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彭国参战,立下大功,武王论功行赏,封大彭国后裔于河南原阳县,复大彭国。西周时期,彭国没有什么建树,公元前614年,楚国因遭受大灾,国内动荡,随即对外侵略,彭国与庸、罗、卢、戎等弱小国家被楚所灭。据推算,彭国在房县立国时间大约在商末周初,即公元前11世纪至10世纪,立国近200年。

彭人之所以从甘肃迁到房县立国,原因可能有三:一是离当时国力强盛的周部落方国近,有利于助周伐纣,以报国仇,复兴彭国;二是躲避商纣,休养生息。房县山林四塞,其固如房,环境封闭,易守难攻,但物产丰富,河网密布,能自给自足,宜居宜业;三是房县深居中国心脏,看似封闭,其实便利。房县介于大巴山与武当山之间,东扼荆襄,西道川陕,南倚神农架,北交武当山,自古有“蜀东孔道、楚北边疆、秦陕咽喉、荆楚屏障”之称,四通八达,地理位置重要,便于机动。

遗存何在

彭国在房县立国的遗址、遗迹目前尚未有考古发现和发掘,但现在没有发现不等于没有,这个结论从毗邻的郧县辽瓦店子遗址考古发掘成果就可以推断出来。

郧县辽瓦店子遗址被确定是从新石器时期一直到有人类文明史以来的通史遗址,专家推测,该遗址就是夏商周时期的方国都城。以此看来,完全有理由相信,未来的某一天,彭部落方国在房县立国的遗址遗迹会被发现,其神秘的面纱终将被层层揭开。

马栏河(古彭水)碧水如镜映蓝天

然而,古老的彭水依然在奔腾流淌,滋养着这方土地,彭姓人仍在这里繁衍生活,人丁兴旺,生生不息;彭家湾村、彭家道子的地名在房县耳熟能详,妇孺皆知;彭家祠堂保存完好,久负盛名,已成为网红打卡地;风雅房县,诗酒远方,黄酒飘香,美食远扬,这些自然的遗存遗风是彭部落方国在房县立国的生动诠释,有力证据。

彭水汤汤。彭水,南北朝时又称筑水,是房县境内的一条古河,当地人习惯叫它彭峪河。《水经注》记载,彭水是汉江的支流,发源于房县与神农架交界的椿树垭,自西向东流经房县、襄阳市谷城县,在谷城县注入汉水。彭水在谷城境内称南河,在房县境内古称筑水,今称马栏河,其上游就是彭峪河。因为彭国在此立国,这条河才叫彭水。

门古寺镇彭家湾村现貌

彭家湾村彭姓稠。彭家湾村是房县门古寺镇的一个村,是房县彭姓最集中的地方,可谓房县彭姓之根。公元前614年,彭国被楚国灭之后,彭姓人从各地辗转迁回房县彭家湾隐居下来,一直延续至今。如今人口534人的彭家湾村,彭姓人就有520人。据彭氏家谱记载,这支彭姓人祖籍江西吉安安福县,明洪武年初迁至今黄冈市浠水县鸭儿畈,繁衍十四代后迁至河南淅川,从淅川又迁至房县西关,从西关又迁至军马铺,明末清初迁至彭家湾至今。房县彭姓人口主要集中在门古寺镇彭家湾村,还有的分布在红塔镇朱湾村、城关镇白露村等村落。

圣宗祠(彭家祠堂)

彭家祠堂显盛昌。彭家湾村内有一座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的彭家宗祠,是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祠堂坐东朝西,平面呈长方形,砖木结构,硬山灰瓦顶,抬梁,穿斗式混合构架,占地约500平方米,大门有贴面式牌楼,四柱三间三楼,大门两边有抱石各一,房屋四合院布局,由前殿、正殿,左右配殿及偏房等组成,三进到正厅。堂内有厅屋、天井院,前厅脊檩彩绘有八卦、如意、蝙蝠等图案,门、窗、檐、柱都浮雕有龙、凤、青狮、白象等,墙上有二十四孝壁画等,栩栩如生、色彩鲜亮,天井用鹅卵石铺成“人”字形。彭家湾村党支部书记彭刚是土生土长的彭家湾人,他介绍,彭氏家族世代耕读,崇尚教育。祠堂光绪年间曾办过家族私塾,各家出资助学,家族子弟免费入学。民国时期改为民强小学,新中国成立后改为彭家湾小学,新四军曾驻扎此祠堂办公。特别之处是,祠堂门额上嵌有一块石匾,其上阴刻楷书“圣宗祠”,据说是光绪帝御笔,是房县仅存的一家称“圣”的祠堂,这也是其与其他祠堂不一样的地方。祠堂内供奉着彭仓公、彭世忠、彭和忠等彭姓先祖。据彭氏宗谱记载,清光绪年间,彭和忠、彭学超进京参加贡试,被选拔为拔贡,受到光绪皇帝称赞,为彭家祠堂御赐匾额“圣宗祠”。祠堂内还有一块木匾,是光绪三十二年湖北督学使者李家驹赠给彭世忠母亲的,上书“淑德延年”四个大字。彭氏家族尊师重教之风代代传承,县城彭家道子(今白路村四组)清朝时曾建有一幢四合院,这是彭氏祖上出钱买来专为彭姓人科举赶考所设的驿站,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地方叫作彭家道子。如今彭家湾村成立了教育基金会,筹资建立教育基金,资助和奖励好学上进、学业有成的村民。彭氏家族人才辈出,医者众多,应是得了彭祖之传。比如彭家湾人、房县名医彭先立;彭家道子人、名医彭四爷、彭家祥等。我从小就听爷爷讲述彭四爷的故事。彭四爷八九十岁还在出诊,走不动路别人就用轿子来抬,病人送给他的粽子多得要用大酱缸来装,一年到头都吃不完。他悬壶济世、妙手回春的故事传颂至今。

房县美食名扬天下。无论是燕耳、小花菇等特产,还是盘鸭、条子肉等名菜,抑或冻米、油茶、绿豆皮等特色小吃,还有“开席八大盘、四大六小带热食”的上笼席阵仗,三十六条酒规、眼花缭乱的酒令,说起房县人对饮食的敬畏和考究,绝非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很多人认为,唐中宗李显流放房县14年带来了宫廷饮食的遗风,这是肯定的,但追本溯源,这个“本”,非彭祖莫属。史料记载,彭祖创烹饪术、健体术、养生术,是中华烹饪、养生之鼻祖,长寿之神。4300年前,帝尧治水积劳成疾,命悬一线,篯铿献野鸡汤一碗,令尧回生,尧与铿促膝长谈三天三夜,将九州之一的徐州封给擅烹调、击鼓的篯铿,建立大彭国。彭国被武丁所灭后,后裔一部分迁移到房县建立彭部落方国。以此推测,房县饮食文化的源头在大彭国,如果说得彭祖亲传,也不为虚。

黄沙吹老了岁月,却挥不去历史的印记。彭祖,以及他的后人们在房县立国200年的彭部落方国,对房县文明进步特别是农业、酿酒、烹饪、文化、体育、医学、教育的发展,风俗人情的教化和形成,无疑具有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只是因为时代久远,没有考古遗存发现,逐步尘封在岁月的黄沙中,渐渐被人淡忘。正如十堰史志专家潘彦文先生所感言,人们大概因为十堰有了祖师爷(真武大帝)就淡忘了彭祖。


(责任编辑:王怡天)

  • 房县新闻网微信

  • 今日房县网微信

  • 云上房县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