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新闻网

房县新闻网

舌尖上的千里房陵

房县新闻网讯 通讯员 彭坚 报道:盘点房县经典的传统美食,这头一个,当属房县卷卷,上了央视的。一般腊月二十九的晚上炸卷卷,能炸大半夜。做卷卷离不了上好的豆油皮,这个东西甚是难得:黄豆磨成浆,倒在大锅里慢慢煮,豆浆的表面就起一层薄薄的皮,用细竹棍轻轻地把这层表皮揭起来,晾干,就是豆油皮,得不停地熬,不断地揭,一大锅豆浆也揭不了多少豆油皮,不是家家都有的。将切碎的五花肉加上葱、姜剁成馅,调好味,用浸湿的豆油皮包裹成直径约三公分、长三十公分的卷筒,放在调好的鸡蛋糊(用蛋清、面粉、清水调制)里滚匀,封口,下到油锅里炸至色泽金黄时捞起。吃法一般上笼蒸,煮火锅,烩青菜,是过年餐桌上的主角。

房县黄酒

第二名,泉水盘鸭,上了志书的特色美食。房县城西二里地有一个村子叫“泉水湾”,水清且温,据《房县志》记载:“水生细虾,鸭食易肥,所谓房鸭”,年可产鸭千余只,蛋约4000公斤。吃虾长大的鸭子肉极细嫩,选2.5公斤左右的一对鸭(公母),杀鸭放血,净毛后,将腿爪放入沸水中,速放速取,连续数次,捋下黄皮,揉至和鸭身同色。从鸭背开膛,取脏净腹,沥干水分,撒上香料,相对叠放,头颈相交,翅翼交错,麻绳缠捆,上压石磨,数日成形,得名“盘鸭”,为馈赠之佳品,闻名遐迩。食用时剁块文炖,汤汁清澈。清蒸也好,据说能吃出虾味,颇为传奇。

第三名,绿豆皮。房县的绿豆皮源自清光绪19年县城北街的“王兴意”菜馆,老板是黄陂人王国义,儿子王德元沿袭旧业。改革开放后,年已高龄的王德元重操旧业,挑担卖豆皮。有人买绿豆皮,他就放下挑子,先朝灶膛里塞一把干柴禾,再取下扁担上的毛巾揩手,用一只一头绑着一枚铜钱儿的筷子在油罐儿里一蘸,大概有两滴油,沿锅边一淋,锅便吱吱作响,从一叠之中抓出几张豆皮,摊入锅中,迅速翻转,豆皮便香脆松软,再抹上私房辣酱,撒上葱白蒜末,四折叠好,放入小碟,供客品尝。绿豆皮嚼在嘴里,皮酥肉嫩,老远都能闻到绿豆的清香。这个手艺传到现在是第四代,不说是独门绝活,也是“非遗”,材料要求高,工艺繁复,配方也秘而不宣:上好的绿豆泡胀,磨破,去掉皮壳,与泡好的稻米和糯米按一定比例掺兑,放在细石磨上磨成浆。制皮的要领是火候和手法,油不能多,抹浆要均匀,翻动要迅速,起锅要快,不能老,对到光看,以通透为上乘。吃法,可当煎饼,卷酱、卷菜吃,现做现吃,新鲜;切块切丝炒着吃,更香;煮着吃,更嫩。

除了卷卷、盘鸭、绿豆皮这三大件,房县还有三小样茶点,散发着浓郁的乡情。

一是冻米。冻米是腊八以后老户人家置办年货要做的头件大事,这是老户人家的“脸面”。拜年的客人进屋、落座,主人端上一碗热气腾腾、花花绿绿、甜甜绵绵的冻米,再递上一根筷子。客人起身谢过,端碗坐下,一面说着拜年的话儿,一边将筷子伸进碗里,慢慢地搅动,把糖化开,趁着说话的空儿,嘬起嘴,对着碗面上漂浮的米泡猛吹几口,清澈见底的汤汁就显现出来,一阵香油的清香直往鼻孔里钻,啜上一口清汤,润润嗓子,一股谷米的清新和甘甜从嗓子眼儿浇灌到心田,又从心里沁出来,那叫一个爽!这时筷子才真正派上了用场:用筷子把漂浮着的冻米往嘴里赶,边啜边嚼,越嚼越香,既解渴,又充饥,既是茶,又是饭,不论你从多远的地方来,翻过几架山,爬过几道岭,蹚过几条河,一碗冻米下肚,饥渴全消,乏顿全无,浑身上下热乎乎的,通泰得很。姑娘出嫁那天,男方要为送亲的娘家人奉上“三遍茶”:冻米、糖水、绿茶,这是风俗。冻米好吃,却来之不易。做冻米,要用糯米,这在计划经济时代就是头一难。有了糯米,得用井水浸泡一天一夜,捞起控干,上甑子蒸熟,摊开晾干,端到冰天雪地里冻,冻到米粒子通体透明为止,将冻疙瘩揉碎,一粒粒散开,这就是冻米子。为了好看和喜庆,还要用红色和绿色两种天然染料给冻米子上色,晾干后收起保存。除夕夜,烧一锅好香油,将冻米子下锅炸成一粒粒膨松的米泡儿,捞起晾冷,就是冻米,用一个塑料袋密封保存,防止见空气吃潮。客来,舀一勺白糖,几勺冻米在碗内,用滚水冲泡少许。

二是油茶。有朋自远方来,农村的亲友先端出一碗油茶,油香四溢,入口绵长,又解渴又解饿。油茶咋做?其实不难:将麦面、苞谷面、糯米面按四四二的比例混合,文火炒香后盛起。锅内香油煸葱、姜末、辣椒面,下二两半碎五花肉炒香,再将炒好的面倒入,翻炒均匀,就是香飘四季的油茶。冷却后用食品袋封好,低温保存。食用时,舀小半碗油茶,用滚水泡发,搅成糊状即可,做夜宵或代餐之用,是再好不过的。

三是甜糟。甜糟和房县黄酒的酿制方法一致,区别是用糟粬子,不用投,食用时加水煮沸即可,味道甘甜,酒劲儿小,沁人心脾。妇女“坐月子”喝最好,叫“喜糟子”,加一勺板猪油、红糖,打两个荷包鸡蛋,大补元气。中秋、元宵,用甜糟煮汤圆那是绝配,把茶点的结合及其风味推向了极致。

房县卷卷

过年过事,是房县美食的盛宴。房县人把大年三十和红白喜事看得很重。腊月二十九的晚上,家家户户“一炸二煮三蒸四炒”,忙到鸡叫。炸的有:卷卷、酥肉、鸡子、鱼,这是大件儿;大件炸完炸冻米子、红薯干、麻叶儿、花生米、冻蚕豆,这些装凉盘用;煮的有:猪肉、牛肉、羊肉、鸡子;上笼蒸的有:蹄子、排骨、条子肉、馍馍(分糖包肉包);炒的有:花生、瓜子、苞谷花(用沙炒)。团年饭席上不能少鱼,少腰花,寓意年年有余(鱼)有剩(肾)。鱼要放上席,鱼头对准尊长,不能吃完,不能翻动。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十六,大年才算过完。“诚心拜年,正月以前”,可以说整个正月,家家来客,是很有话说的。

以往红白喜事讲排场,要吃“上笼席”。即以上笼蒸的菜为主,凉盘、炒菜、汤齐备,最全的席面叫“七碟子八碗带热四”。先上七个凉盘,有凉拌猪肝、赚头(猪舌)、顺风(猪耳)、牛肉,炸花生米、麻叶儿,另加西瓜籽、果子两碟凑数,摆成三三见九的格式。八碗,有“四大六小”组成。四个大碗有卷卷汤、鸡汤、蹄子汤、圆子汤,这叫一团和气、吉祥如意、金榜题名、圆圆满满;六个小碗,有对碗蒸条子肉、蒸酥肉、蒸糯米。热四,即四个炒菜,有红烧鱼、烧排骨、爆腰花、炒菜。上菜的顺序是,先上大碗汤,接着上个小碗蒸菜,再上个炒菜。上一个,撤一个,桌上始终保持九个菜,这是规矩。如今倡导文明新风,席面已大大简化,菜品有新变化,但基本元素还在。

房县举行小花菇品牌推介活动 

房县东西南北的美食各有千秋,都有一些当家头牌。

东部,是房县“燕耳”和房县小花菇的故乡,农家招牌菜是小花菇炖鸡子和木耳炒回锅肉。你进农家门,主妇第一件事就是逮鸡子,选腿细皮黑的九斤黄土公鸡,收拾干净,剁块,炒出油香后加热水,用柴火灶炖,佐椴木小花菇。鸡杂专门用泡椒给你炒一盘儿。鸡汤鲜香,鸡肉劲道,鸡杂有滋有味,鸡头是主客的专利,反正土鸡子炖椴木菇,吃到就是香,这种香是骨子里的,并不加什么香料,那种滋味,你吃了才明白,怎么说都显得寡淡。木耳炒回锅肉又是一绝。这木耳啊,是椴木的春水(春天雨水)耳子,朵大耳厚,三五个耳子能泡一大碗,属于显型的山珍。这回锅肉啊,用的是生肥肉,从屋檐下取一块半风干的生肥肉,割一坨子下来,也不煮,切成片直接下锅炒,炒得透亮时,下木耳,只听锅里噼里啪啦一阵爆响过后,菜已经端到你面前了,这盘菜,黑又亮,支楞楞,看着就有一股山野之匪气,吃起来更是如此。

清炒小香菇

南部山高,光照少,“白色革命前”,苞谷成熟不了,长在地里又烂,群众只得把嫩苞谷掰下来,磨成酸苞谷浆,用一个大木缸装着,长年煮着吃。正如当地歌谣唱得一样:南山桥上乡(现野人谷镇),家家做木缸,不装米和面,专盛苞米浆”。现如今,苞谷浆可是个好东西。推行营养坨和地膜全覆盖技术后,这里的苞谷产量很高,老乡掰一部分嫩苞谷卖给农家乐,打成苞谷浆,煮着吃,酸酸甜甜,富含粗纤维,开胃健脾。摊成煎饼,切块干炒,佐以青椒,青黄相间,是房县一道名菜“浆粑馍”,好看好吃又健康,是当地农家乐的招牌菜。我一个外甥在美国上学时,每年夏天都要弄点房县“浆粑馍”带去炒着吃。你若去野人谷镇,可得尝尝。

房县诗经广场黄酒开酿仪式   潘世新 摄

西部美食以上龛、九道为代表,这里山高气候寒,家家户户都有烤疙瘩柴火的习惯,因此烟薰腊肉是一绝。洗净的烟熏腊肉,酒红色,通体透明,油光欲滴。见到它,你感觉生的都能吃,见到它,你有一种喝碗烈酒的冲动,像大山那样深沉。用它做的条子肉(扣肉),有棱有角,刚劲挺拔,咬一口,咯嘣脆,腊回肠,绝不拖泥带水,利索得很,和鲜条子肉的入口即化相比,真是别有一番洞天。洋芋干炖腊蹄子是这里农家的拿手菜,装在吊子锅里,挂在疙瘩柴火上慢慢熬出来,本身就是一道风景。

房县冻米

北部是黄龙滩库区,海拔低,气温较高,粮食以小麦为主,面是主食。过去农活重,有一种“懒生法”(偷懒)的火烧馍省时省力,却十分地道。冬天,农人收工回来,扒开火笼(农户在地下挖一个四方或圆形的地炉冬天烤火用)里火红火红的灰,将和好的稀面糊倒进去,用红火灰盖住,一袋旱烟的功夫取出来,吹吹拍拍,除去面上的灰就是。此火烧馍,形如锅盔,膨松有拳头厚,掰开,瓤里全是大洞套小洞,往外直冒热气,外焦里嫩,麦香沁脾。从中间撕开,涂上腊肉焖的酱豆,再夹上一块酱豆焖的腊肉,合上,啃一口,抿一口柿子酒,安逸得很。

凉拌木耳

(责任编辑:邹怡)

  • 房县新闻网微信

  • 今日房县网微信

  • 云上房县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