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新闻网

房县新闻网

喜看百草竞芬芳——房县生物医药产业实现从“一棵苗”到“一条链”

门古寺镇陵州药业有限公司中药材种苗繁育基地。通讯员 王雷 摄

盛夏七月,在房县门古寺镇狮子岩村中药材基地,村民刘继群和乡邻一起,忙着给黄精、白及等中药材除草。在该县东城工业园的湖北陵州药业车间里,经过九蒸九晒的黄精,在工人们手中变为茶饮和即食产品。

从规模化种植到多产品加工,房县厚积薄发,按照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实现从“一棵苗”到“一条链”的质变。

高位推进深耕“政策土壤”

房县位于秦岭东隅、巴山余脉,南依神农架、北抵武当山。作为全国道地中药材主产地之一,境内野生中药材分布面积40多万亩,中药材资源蕴藏量达500多万吨,生态环境和资源优势得天独厚。

如何将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的产业优势?近年来,房县县委、县政府坚持高位推进,将生物医药产业纳入全县“一主三大四优”产业体系,把中药材作为农业七大产业链之一,成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中心,先后研究出台《关于支持中药材产业链建设的六条意见》等一系列扶持政策,突出“房六味”(黄精、苍术、白及、虎杖、艾叶、柴胡)等道地品种,真金白银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健康发展;推行“链长制”抓工作落实,做到月调度、周研究、日推进,调动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加快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从资金到技术再到人才,从科研到生产再到流通,各类有利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要素在房县加速“发酵”,为百草芬芳培育了肥沃的“政策土壤”。

科学布局保证优良品质

“药材好,药才好。”一句耳熟能详的广告语,道出了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关键——药材品质。

房县以中药材种植重点乡镇为核心,仿照野生药材生长环境人工培育种植中药材,着力推动“产地”向“产区”发展,重点培育道地药材、特色药材,并以良种繁育为抓手,从源头提升中药材品质。

“市农科院药材专家经常来指导,这几年我们不仅中药材质量和产量都有提升,还培育了一批‘土专家’。”上龛乡主抓药材产业的干部介绍。据悉,该乡与市农科院、县生物医药产业中心签订技术指导协议,聘请专家担任技术顾问,定期举办中药材大讲堂。

该县加强与省市对接,争取项目、资金扶持,申报高标准示范基地创建项目5个。目前,全县中药材种植总面积达32万亩,遍及12个乡镇,其中规范化种植面积10.5万亩,5000亩以上的乡镇4个。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不断放大品牌效应。目前,房县虎杖、北柴胡、白及、绞股蓝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房陵牌丹参、武当牌克林新等获评湖北省著名商标。“房六味”集体商标成功注册。房县黄精、房县虎杖分别入围十大楚药、全省五大特色药材。

中药材就地进行初加工,能很好解决因收购、运输等造成的二次污染问题。万峪河乡是天麻种植核心片区,该乡通过招商引资,在小坪村就地办厂进行加工,让药农既当农民又当工人。房县围绕种植基地网络化布局初加工厂,先后在上龛、门古寺、军店、化龙堰、白鹤、五台等重点乡镇,新培育7个市场主体,全县中药材加工企业达到40家、专业合作社118家。

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

7月6日,房县东园生态中药材有限公司正式投产,车间内机器飞转,削皮、切片、切丁,轰鸣声中,一股浓浓的中药香味扑鼻而来,一袋袋成品鱼贯而出。

房县坚持全产业链发展理念,突出“房六味”和区域特色品种,大力推进现代中药材种植与加工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致力培育中药材市场主体,同时,全力服务现有医药企业,创造条件培育市场主体进规纳限。截至目前,全县已发展规模以上生物医药企业14家、中小微企业30家、纳入进规培育库7家。

为加速产业集聚,实现招商突围,持续补链强链,该县投资15亿元打造的生物医药产业园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产业园占地300亩,将为生物医药企业定制标准化厂房及生活用房,满足企业从中药材提取、精制、饮片加工、保健品生产、药渣综合利用等多方面使用需求。

德润康科技、凯成生物科技、杭州郎阔药品原料生产、动物药制剂智能化生产等一批产业项目相继签约,为房县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注入强劲活力。

科技创新是生物医药发展的第一动力。县内生物医药企业与华中农业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医药学院等院校建立长期产学研合作关系。在众多科研院校技术支撑下,该县初步形成以中药饮片、中药制剂、中药材提取物、高端合成生物为主的全产业链格局,拥有发明专利38项、实用新型专利128项。

7月的白鹤镇长龙村烈日似火,在合成生物创新城项目建设现场,车辆来回穿梭、工人们挥汗如雨,为确保9月初全面投产而忙碌。总投资30亿元的合成生物创新城项目,将助推药物、保健、营养、化工等大健康特色产品研究向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把房县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责任编辑:吴永逸)

  • 房县新闻网微信

  • 今日房县网微信

  • 云上房县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