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新闻网

房县新闻网

田野菜香醉金秋

        十月金秋,千里房县,层林尽染。

从白鹤镇向西经军店镇到化龙堰镇,沿途山峦蜿蜒起伏,山下绿水环绕。映入眼帘的像打碎了大自然的调色盘,五颜六色倾泻房陵大地,黄的灿烂、橙的热烈、红的艳丽……最耀眼和吸引眼球的还是田野间蔬菜大棚,一片片、一块块,白茫茫连在一起,好像白云坠落人间。

掀开大棚门帘,钻进拱形大棚,一阵暖意扑面而来,一厢厢莴笋、一行行辣椒、一株株儿菜,鲜嫩欲滴,茁壮成长。棚外秋风萧瑟,棚内春意盎然。大棚周围不时有机械轰鸣,修路的、砌水渠的民工还在忙碌,时而飘来爽朗的笑声。

说起大棚蔬菜,在房县并不是新鲜话题,因为昔日有些村也曾尝试。就是这不新鲜的活儿将在房陵大地上重新书写,因为最近两年,特别是2022年,大棚蔬菜数量发展如此迅速,变化如此之快,效果如此之好,超乎人民的想象和预期。通过几天的采访,才发现一些隐藏在背后的故事。这些故事令人震撼,令人动容。

苦难相伴 十年磨剑

我首先来到化龙堰镇上营村大棚蔬菜基地,棚内莴笋四行一排列,株距与行距栽植整齐,已生长一尺多高了,绿中渗红的叶子鲜嫩无比,想必香甜可口,令人垂涎欲滴。

同行的县蔬菜办明主任说,这莴笋看长势亩产近一万斤,按1元每斤批发,每亩创收1万多元,而且若安排在冬季和春节前上市,特别俏销。我在心里默算着:一季、三个月、一亩、近一万斤、收入近一万元。蔬菜种植效益还真高啊!

这个大棚蔬菜基地的市场主体就是——房县骏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老总叫雷臣俊。

山脚边、基地旁,坐落一栋蓝色铁皮盖的简易的房子,这是雷臣俊的蔬菜分捡车间。他正在里面忙碌着。

雷臣俊,43岁,中等身材,头发前少后多,聪明没绝顶。衣着普通休闲,明显有尘土,已看就是走田埂的,身上散发着菜香味儿。交流时,谈笑间,阳刚自信,溢于言表。

“我来上营村搞蔬菜恰好整整十年了,到现在大棚蔬菜基地已经达到400多亩。棚内面积也有300多亩,今年春夏季种的辣椒、甜玉米全卖空了,创收入200多万元。我也是近两年才开始赚钱,今年效益最好,赚的最多。看那棚里的莴笋,马上要开始卖了,收入可观,而且是有把握的……”说话时,笑容可掬,那是灿烂的笑,甜美的笑,幸福的笑。

房县九道梁与神农架接壤,是秦巴山脉东延余脉,是房县最偏远的大山深山。雷臣俊,就出生在房县九道梁。在家中,他是老大,还有两个妹妹。他上高中时,不幸就降临到这孩子身上,父亲因遇车祸,撒手人寰。青年丧父,如晴天霹雳,他肝肠寸断,痛不欲生。

失去父爱,失掉支撑,失落魂魄。命运由此180度大转弯,他不得不放弃学业,回到家里。由一个学生变成了一个庄稼汉,开始了他种地生涯,照顾年迈的母亲,供养两个妹妹读书,当起了家中顶梁柱。从此,沉重家庭负担压在他的肩上。那一年,他17岁。

崇山峻岭,群山万壑的山旮旯里,刨几亩地是家里唯一的生活来源和经济支撑。几年过去,任凭他怎样弹成,怎样挥洒汗水,怎么也创不出一个“金娃娃”,仍无法摆脱贫困的羁绊。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得出去走一走,看一看”。1995年,他走出大山,阔别家乡,投靠山东聊城姨娘。在那里,他帮忙种菜、管理菜,开始接触种菜技术。

由于他脑袋瓜子还够使,又吃苦耐劳,不但菜种得令人称赞,而且很快就学会了最基本的蔬菜种植和管理技术。周围种菜大户看中这个山里来的年轻娃,纷纷争夺雷臣俊。他自己也没想到,自己身价倍增,也翘起来了。一个外地山里人,竟成了蔬菜大县的香饽饽。他刻骨的清楚:有技术就是“狠人”。

是否留在聊城长期给别人打工,还是回家创业?雷臣俊徘徊在十字路口,开始了激烈的思想斗争。给别人打工每年也能挣个十多万,但毕竟不是长法,也走不长远,不是长久之计。此时,他了解到房县市场蔬菜70%从外面调进,市场潜力大,更主要是他想凭学到的技术带领家乡人共同致富。

2012年,带着对家乡的眷恋和难以割舍的情绪,怀揣学到的技术,雷臣俊回家了。经考察,他选择了化龙堰镇上营村。上营村,背后,大垭山耸立;村前,马尾河流淌。是房县通向西南的交通咽喉。村中间地势平坦,水源、土质、阳光、气候等适宜建设大棚蔬菜基地。很快,他与村“两委”签订了建设蔬菜基地合同,首期100亩,并约定了流转土地费用等事宜。

合同虽然签订了,工作任务和压力转到村“两委”了。村“两委”首先要把土地从农户手中流转过来再交给雷臣俊。群众思想认识从来不是齐步走的。有少数散农户想不通,不愿意把土地让别人种,尽管雷臣俊当时就把流转费用提高到700元每亩。农户认为土地就是命根子,死活不干。当雷臣俊铲车、挖掘机在田里施工,少数农民就爬到铲车上,威胁阻止。僵持不下,一拖就是大半年。春争时,夏争日。蔬菜生产就是与季节赛跑,雷臣俊焦急万分,他思想曾经动摇,想过放弃此地,另辟蹊径。

好在,村里面一名副职干部出马,反复做群众思想解释沟通工作,流转土地,土地权属仍属老百姓,好处讲透,疙瘩解开,群众心中的结终于化解了。这个当时的副职干部就是现在该村的党支部书记昝绪兴。

时不我待,马不停蹄。雷臣俊开始了平整场地,兴建大棚,修通道路,开挖水渠,机声隆隆,人声鼎沸。不到两个月,100亩的标准蔬菜大棚展现在村民面前。由于建棚速度快,标准高,面积大,大伙们都没见过这么大气的蔬菜大棚,村民奔走相告,个个翘起大拇指,这个老板真了不起!村干部也增强了信心,说:“这个娃子真干事!”这也难怪,成为全县首个高标准蔬菜大棚。

大棚建成后,接下来买种育苗,栽植,一个环节也不能少,不能拖。可是,他在外打工挣的积蓄已全部撒到基地建设和大棚配套建设里去了。幸亏,镇村两级还给予支持,否则,大棚基地和设施配套因资金紧张就没法建成。现在资金短缺问题又摆到了雷臣俊面前,他寝食不安。“创业不能只靠镇、村两级,自己要闯出一条筹集资金的路子。”他暗下决心。他请房县北京商会牵线,邀请北京几个老板到上营村考察,一看这基础和发展态势,老总们决定分期投资500万元入股分红。又联系银行贷款,另请在北京经商的两个妹妹筹资800万元,十年来,他累计筹资1600万元,先后投入大棚蔬菜基地。

蔬菜市场瞬息万变,品种选择至关重要。雷臣俊开始几年,没有紧盯市场,有一年,30多个大棚种满了土豆,虽然丰收了,但市场饱和了,就是卖不出,积压多月,被迫加工成土豆片,一来二去,成本又增加。仅一茬土豆就亏损数十万元。

山东寿光海拔、日照、降雨等气候条件与房县有差别,此所谓“高一丈,不一样”,“阴阳坡,差得多”。如果照搬山东聊城种植办法,也许在房县就行不通。有一年,雷臣俊用山东寿光棉被加温的办法,用卷扬机把大棉被卷到大棚上,目的是增加冬天大棚里的温度。由于棉被上下不方便,又不及时,50多天大棚内缺少阳光,阴天潮湿,导致蔬菜茎叶疯长。原来是,没有阳关,作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开花,长茎叶,不结果。这一季,他 又栽了,亏损近百万元。

屋漏偏逢连阴雨,行船又遇打头风。连续几年在发展蔬菜产业道路上栽跟头,受挫折,见不到希望,尝不到甜头,又想到投入成本如此大,30多岁的雷臣俊,理想变成噩梦,失望、后悔、泄气袭上心头。

厄运往往接憧而至。2020年,妻子因直肠癌转移肺癌,抛下刚满10多岁的儿子,年迈的老母,离他西去。这犹如五雷轰顶,几乎把他炸跨。此时,雷臣俊40岁。人生三大不幸之一是中年丧妻。还因为妻子是他发展蔬菜产业的坚强后盾,左膀右臂,是他的精神支柱。想到这些,他悲痛欲绝,万念俱灰。

妻子在弥留之际,两人转田埂,看大棚蔬菜。妻子指着山脚下,大棚边上说:“你就在那里给我建一间房子,我住在那里,就能看到你种菜,继续帮你看菜管菜。”他妻子顺手向那个地方扔了一个矿泉水瓶子,久久不愿离去。这是妻子最后一次看大棚蔬菜。遵妻所嘱,妻子去世后,雷臣俊就把她葬在那个矿泉水瓶子的地下,就是多么盼望妻子在九泉之下,看着他种菜,冥冥之中助他一臂之力!

上营村边,马尾河畔,一对参天古树鸳鸯柏,相依相偎,苍翠挺拔。昔日,雷俊臣夫妻俩在忙碌之余经常在鸳鸯柏下相拥而坐,夫妻恩爱,如胶似漆,憧憬幸福甜蜜生活。而如今,雷俊臣孑然一身,形单影只,再来到鸳鸯柏下,静静独坐,不禁潸然泪下。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雷臣俊很长一段时间沉浸在对妻子哀伤的思念之中,情到深处是孤独。

“这是左邻右舍的乡亲们对我们好,支持关心我们种蔬菜,我们发财,可不能忘记乡亲们,要让他们一起种菜致富,这是我们对他们最好的报答和感恩”妻子生前经常在雷臣俊面前提醒的一番说。

好好活着就是对妻子最大的安慰,把蔬菜种好就是对妻子最好的纪念。况且,通过蔬菜带领群众致富壮志未酬,雷臣俊振作起来,又向田野走去。

他从失败中汲取教训。一改过去品种杂而乱,单品种规模小、产量少的做法,调整为冬季就种莴笋,春季辣椒和甜玉米,单个品种就近300亩。过去的品种多、产量小,一车装不满,客户不愿来,现在加挂车厢的车上门拉菜就能拉一个多月。而且蔬菜还没上市,武汉、襄阳、十堰的订单早已下了。今年冬季莴笋测算可创收200万元左右。雷臣俊信心倍增,又在上湾村新建了100亩的双层大棚,标准更高。

带领乡亲们一起增收一直是雷臣俊不变的初衷,也是妻子生前的宿愿,他须臾没有忘记。

贺光华,女,58岁,上营村农民妇女。瞧上去似正常人,其实,老两口聋哑一对,而且男人还有病无劳动能力。贫困户的帽子戴在他们头上谁也不争。雷臣俊不嫌弃,把她请来种蔬菜,别看她耳聋,雷臣俊开始手把手教,后来手比划,她就知道要干栽植、除草等活儿。雷臣俊每年平均支付她务工费2万多元,一家哑巴从此告别贫困。

自从雷臣俊在上营村搞大棚蔬菜基地后,村里60%的留守劳动力在蔬菜产业上务工,就地务工,不再背井离乡,更可喜的是他们学到了技术,挣到了钱,踏上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不仅如此,2015年脱贫攻坚战打响,雷臣俊又承担10户贫困户脱贫任务,他的做法是:帮助贫困户走产业增收路子,传授蔬菜种植技术,上门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承担的10户如期实现脱贫,为全村打赢脱贫攻坚战立下了汗马功劳。群众有口皆碑,“雷老板不是干部不是党员,还帮贫困户,给我们找挣钱的门路,真是我们老百姓的福气呦!”他说,帮助父老乡亲一起脱贫致富是我应尽的社会职责,是我的初衷,也实现了我妻子的生前夙愿,她可含笑九泉了。

我在采访中还看到另一番景象,雷臣俊与村民之间的关心特别和谐,俨然像一家人似的。一个外来企业家,能与群众关系相处的这么好,能收获群众的心,群众高兴的踊跃的参与他的蔬菜产业建设,服敬仰之情油然而生。这是雷臣俊宽厚善良,朴实勤劳,友爱诚信所使然。这验证了一句普通的话:做事先做人。说到底做人就两个字:人品!

村干部说:“开始这娃子来我们村搞蔬菜,我们特怀疑很担忧,担心搞不成,但看到他一头钻进大棚里,一干就是半天,满身尘土,这么能吃苦、勤劳,判定这个人能干事、真干事,所以,十年来,我们村全力支持他。”

人生就是一次修行,修行就是修好本心。上天总是公平的,它不会辜负每一个善良的人!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雷臣俊,一个大山里贫苦的孩子,靠着执着、坚韧,历经苦难和磨砺,艰辛创业十年,终于闯出了一条阳光大道,收获了沉甸甸的果实,这可能就是上天对他的眷顾吧!

不信东风唤不回

凡事皆有因果,万事皆有轮回。房县设施蔬菜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经历了不同寻常的过程。追根溯源,还是县委、县政府科学决策、暖民心的政策和强有力的组织推动。

房县县城中心,东北方的白鹤镇,城郊的红塔镇,向西的军店镇、化龙堰镇相邻大约30多个村庄连成一个地势平坦,集中连片,光照充足,地势肥沃,水源充足,约60平方公里的河谷平地,人们称之谓房县“中部平坝地区”,中部平坝地区周围群山环抱,平地中间鲍家河、高枧河、盘峪河穿坝而过汇集到县城中心平坝地区的马栏河。这里是房县的粮仓,也称为房县的“肉老”地。有一种说法,在全国山区县,在崇山峻岭中间突兀这样壮观的河谷平地并不多见。但怎样开发利用中部平地区,让风水宝地最大限度造福房县人民,多少年来,是房县这一方决策者孜孜以求,不断探索的目标,其间的过程跌宕起伏,经历曲折和坎坷。

上世纪八十年代,工业和第三产业的似乎离山区人民特别遥远和陌生。当时的郧阳区(即现改为十堰市)把农业和农村工作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经济工作的全部内涵。而粮油生产又是农业农村工作的重头戏,种油种粮是各级干部和群众的主业。咏唱“春种、夏收、秋播、冬建”四季歌,“豆黄种麦,麦黄种豆”,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重复昨天的故事。房县中部平坝地区这个粮仓自然成了上级和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中坝地区粮食主要是水稻,秋季以小麦和油菜为主。

我们房县人种地有一个特点,即“重夏轻秋,管夏不顾秋”。意思是:重视夏粮夏油生产,轻视秋粮秋油生产,称为“一季闹全年”。

这是大搞粮油生产的时代,这样的思维和做法显然与上级要求相差甚远,与时代特征背道而驰。

按农时要求,稻谷收割了,就要准备秋播生产了,水田要起旱,在稻秧水田里挖沟把水排出去,水田变旱地。而农民有一个习惯,稻谷收割了,不及时水田起沟,水排不出去,不能晾干,牛下不了田,地无法翻,地整不出来,小麦和油菜就不能按时种,或者季节已过种不上。播种时间常常推迟,秋播进度日日被动。

被动就要挨鞭子。于是,上级通报来了,批评来了,各种督办落后现场会来了,督导组来了……弄得当时房县领导凡参加地区的会议就坐后排,红着脸,低着头,很是尴尬,很是没面子。

反观邻近的竹山县、竹溪县秋播面积大,质量标准高,进度快。他们要种油菜、小麦就是几个乡镇一起种,连着种,一望无际的小麦如海洋,一眼望不到边的油菜花闪闪发光,一派粮油满仓的丰收景象。理所当然,获得了上级啧啧称赞,号召全地区秋播生产学“两竹”。

知耻而后勇,蒙羞而奋发。房县人也不甘落后,于是,县领导带队,乡镇党委书记、县直单位局长组成精英团队,浩浩荡荡,驱车西行取经。不料,返程时,车队在山区的山间公路上发生连环相撞,车辆受损,干部受伤,有几个险些命丧黄泉,差点儿性命不保。

到了九十年代,为振兴农业农村经济,提出“以粮为主,多种经营”的农业农村工作指导方针,全县上下开始大搞农业结构调整,大搞多种经营,提倡因地制宜,什么值钱种什么。县里的决策层决定利用中部平坝地区水田面积大,又有水源优势,动员乡镇,村组织群众种植莲藕,但由于当时销售渠道不畅通,市场不广,莲藕种成功了,丰收了,大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壮丽美景,但是就是无人问津,卖不出去,大量莲藕滞销。眼睁睁看着一堆堆即将霉烂变质的莲藕,忙坏了群众,急坏了干部。有的群众按捺不住,气愤地说:“你们干部让我们种,对不起,你们还得帮我们销……”有的群众还聚众上访,甚者,把莲藕挑到村委会门口,抬到乡政府院内。干部们无言以对,摇头叹息。无奈之下,春节到了,每名干部承担购买一定数量的藕,折成钱,从工资里扣除,支付给群众,也算干部办了“过年饭”。干部们说“这真是叫吃不了,兜着走哟!”

尽管如此,房县干部群众中动员组织群众探索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脚步从没停歇。潜江大虾开始闻名时,房县也动员干部组织群众利用水田搞稻虾连种。由于缺乏饲养虾的管理技术,龙虾死的死,跑的跑,一时间,渠沟里、田埂边随时可捉到红红的虾。同时,还因龙虾个头小、产量低,上市晚,没有良种培育,没有深加工,热闹了一年,便销声匿迹。

近几年,国家非粮化政策落地,禁止在耕地种植林果、茶叶、开办养殖厂,包括禁止养鱼,只能种粮食(包括蔬菜),这一政策出台将进一步压缩中部平坝地区农业产业调整空间。

农业产业调整举步维艰,而且相关农业生产资料,如种子、化肥、机械等价格年年攀升,种粮食效益比较低,又不成规模,一年下来,大部分种粮户不挣钱反亏损,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再加上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留下的老人和妇女体力不支,往往只有望田兴叹,导致好田好地大面积荒芜。

至此,房县中坝平坝地区农业产业发展仍在黑夜里徘徊,看不到黎明的曙光。

转眼到了2021年,中央提出,巩固脱贫成果,做好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大力实施乡村振兴,其中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如何利用中部平坝地区农业资源优势,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振兴,这一艰巨任务摆到了新一届县委、县政府面前。

2022年春,田野披上绿装。这个春天,注定是求实者、勤劳者的季节。房县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林云国带领相关领导和部门同志及蔬菜办技术人员深入到房县中部平坝地区的乡镇、村、户开展为期三天的驻点调研。调研主题是:中部平坝地区到底发展什么产业?调研组广泛走访基层干部,走进田间地头,深入群众家中,与群众交心谈心,问计于民,谦虚地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提别是化龙堰镇上营村、上湾村蔬菜产业发展成效、教训和成功经验,成为引领全县农业产业发展方向的灯塔,给调研组指明了方向。通过几天的调研,根据大多数群众的意思和基层干部的建议,提出了《在房县中部平坝地区大力实施设施蔬菜的调研报告》。

2022年2月11日上午,房县县委常委会议室,县“四家班子”领导成员和县直相关单位局长齐聚一堂,县委书记纪道清亲临主持会议。会议对调研报告进行热烈讨论,与会者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通过集中智慧、集中民智,为最终科学决策提供了基础。

会议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了一个决定,成立一个领导小组,明确两个主体,出台三条奖扶政策”。具体是:形成了在房县中部平坝地区大力实施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的决定;成立以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林云国同志任链长的蔬菜产业链领导小组;明确两个主任,首先明确市场是主任,由过去政府包办,改为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引进客商和产业能人牵头发展,承担经营风险和责任。二是明确群众是主体,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人民群众增收为目的,调动群众参与发展蔬菜产业的积极性,使群众由过去被动应付变为主动参与者、支持者、受益者。

出台了三条设施蔬菜奖扶政策:一是对新建大棚50亩以上,单层钢架大棚按建设面积给予2.2万元每亩一次性奖扶,双层钢架按建设面积给予3.2万元每亩一次奖扶。二是对老旧大棚更换棚膜,钢架维修每亩给予3000元一次性奖扶。三是对蔬菜种植面积达到500亩以上的村,予以10万元一次性奖励,达到3000亩的乡镇,予以50万元一次性奖励。

一石激起千层浪。设施方案的出台,在全县引起强烈反响。特别是中部平坝地区干部群众奔走相告,欢呼雀跃,如春风拂过,沉睡荒芜的田野开始苏醒了。

县内外投资人和各路商人纷至沓来,广大群众积极性高涨,基层干部更是信心倍增,斗志昂扬。大棚蔬菜建设的大幕在房陵大地上徐徐拉开。

山东寿光蔬菜基地老总长途跋涉,一波接一波到化龙堰镇洽谈高标准大棚建设项目,并从育苗温室开始,一体化发展蔬菜产业。

房县城关镇西关社区,血气方刚的城关镇青年雷红波离城西奔,到化龙堰镇上营村投入500多万元建设水肥一体,高标准连体大棚蔬菜基地。

山东潍坊市蔬菜种植老总张宏国千里迢迢来到白鹤镇,在赤岩村一举拿下近400亩大棚设施蔬菜基地,不到两个月,已投入200万元。

根据采访统计,去年以来,从外地到房县从事蔬菜的技术人员达10多人,吸引县内外20多个企业老板投入房县蔬菜产业。仅在平坝地区流转农民土地达到5000多亩,已建成高标准大棚蔬菜基地2000多亩。政府用少量资金撬动市场社会资本9000多万元投入蔬菜产业,吸纳数以千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到蔬菜产业链上务工增收。

“市场主体带动,群众踊跃参与,政策奖励扶持,干部协调服务”的科学决策深得民心,彰显了强大的生命力。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房县中部平坝地区农业产业历经30多年探索无疾而终,但在新一届决策者的谋划下,破茧成蝶,涅槃重生,终于找到了适宜中部平坝地区发展农业产业的正确道路。

得道者多助,只要是善举,只要是为民,支持的声浪就会山呼海啸!

学游泳 是要呛几口水的

曾清兵,36岁,精明能干,浑身散发着青春的朝气。他30来岁到武汉学习经营电商。2015年回房县创业,对接京东电商平台,在房县物流园创办电商公司。通过几年的摸爬滚打,电商经营风生水起,规模和效益节节攀升,成为房县电商行业第一人,他的腰包也鼓了许多。

2021年12月31日,房州味道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房县化龙堰镇高桥村200亩设施蔬菜基地建设项目如期签约,法人代表正是曾清兵。他开始尝试战略转移。

言必信,行必果。曾清兵开始动作了,他组建了5人的建设团队,10多台(套)机械开赴田野,平整场地。开挖排水渠,铺设水管,同时,采购钢架钢管、pu膜等。不到两个月,首期建设50亩,60多个大棚,白茫茫铺了一地。

袅袅炊烟,小小村落,昔日冷清沉寂高桥村,没用几日,因曾清兵来搞蔬菜产业,热闹起来了。

2022年,春暖花开,曾清兵开始播种黄瓜、西红柿、豇豆、茄子等,若干品种在大棚落地生根。

天不遂人愿,事不如人意。曾清兵下来经过核算亏损近百万元。初次涉及大棚蔬菜产业栽了跟头,初次战略转移宣告失败,他一下从三伏天掉进了冰窟窿。

他沮丧了,因为在短短的一年多,曾清兵向高桥村蔬菜产业累计投入400多万元,把电商经营赚的钱几乎全部扔到蔬菜产业中去了。

我与曾清兵交谈,“吃一堑,长一智。”“坚定信心走下去”等鼓励的话先说。他随后分析了这一季蔬菜失败的原因。首先是败在技术不到位。聘请的是一个县内长期种菜的农民当“技术员”,土技术员还是差劲儿;其次是败在种苗不优良。用的是房县本地的老种子和苗子,苗子长势差,结果率低,品质差;再次是败在管理不精细,购买的水管不配套,浪费了管子,蔬菜打芽、浇水、施肥不及时;最后败在品种安排不合理。品种多而全,少而全,不成规模,不能批量生产。

失败像一根绳索,强者用它攀登高峰,弱者被它越缠越紧。曾清兵注定是生活的强者。

2022年秋又是一个蔬菜播种季节。我再次来到曾清兵大棚基地,眼睛一亮,所见所闻,令人叹服。他不惜代价聘请了山东寿光一名技术员,月工资1万元,而且管吃管住;原来单层棚改成双层棚,有效增加温度;自动浇灌喷水、施肥设施投入使用;大棚外的道路、排水渠整齐配套。从山东购进辣椒种,每粒0.46元,从山东购买蔬菜专用肥料100多吨已下地。大棚里一行行整齐的辣椒苗正欢快地生长。

曾清兵还继续描绘他的愿景:这一季40多亩辣椒,亩产预计3000斤,平均4元每斤,可创收入50至60余万元。还要另种100亩露地蔬菜,还要购买自动打药机械设备,还要发展蔬菜采摘园,与旅行社联姻吸引游客观光采摘。

曾清兵,跌倒在田间,但又爬起来了,继续前行,而且自信满满,铿锵有力!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我在心理默默为他祈福!

众人划桨开大船

一支竹篙吔,难渡汪洋海。

众人划桨哟,开动大帆船。

……

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

十双筷子牢牢抱成团。

一个巴掌,拍也拍不响。

万人鼓掌,声呀声震天。

咏唱这首歌,能追寻房县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的成功秘诀——产业成功要共同创造。

——组织领导是关键。房县成立的蔬菜产业链领导小组起到牵头组织保障作用,小组认真履行调查研究,提供方案,制定标准,服务协调,督办检查,严格验收,绩效评估,奖扶兑现等职能职责。毫无疑问,大棚蔬菜产业只要有领导小组保驾护航就能在市场的大海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市场主体上舞台,唱主角。市场主体是蔬菜产业的发动机。历史经验表明,仅有政府组织和群众热情这两头还不够,没有中间市场主体的带动,没有产业链中间这一核心环节,大棚蔬菜产业大多中途夭折,注定失败。由于蔬菜产业投资大,风险大,市场变化波动大,生产环节多,管理要求严,技术要求高,有了市场主体,就承担了一切经营管理责任,也承担着风险挑战。上营村、上湾村、高桥村、汤峪村、中村、赤岩村、五谷庙村等都引进了1—2个市场主体,才使得大棚蔬菜迅猛发展,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旺盛生命力。

2021年之前,赤岩村村“两委”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筹资建设了近一亩的蔬菜大棚,因无人问津、无人耕种,杂草丛生。2022年引进山东潍坊老板进村,大棚就有主了。再现了生机。这个老板还流转了该村300亩蔬菜大棚,可以想象,没有山东潍坊老板加盟,赤岩村蔬菜大棚也许可能永远只能长草了。

——最大限度吸引广大群众参与蔬菜产业建设,让老百姓从蔬菜产业中得实惠、奔富裕。实施蔬菜产业链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增加群众收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让老百姓更加富裕。

群众积极流转土地,一方面支持了蔬菜大棚基地建设,一方面从流转中就获得每年每亩500—700元不等的流转费用,这是零成本,净收入,坐到那里收票子。

群众参与更可观的是务工收入。骏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了吸引更多的群众从事蔬菜产业,拿出了奖励办法:除每天每个劳动力支付80至100元不等务工费外,每年在蔬菜基地上干200天以上,奖励2000元;干到250天以上,奖励3000元;干到300天以上,奖励4000元。这样计算,上营村每个劳力在本村蔬菜产业上每年收入平均在3万元左右。这对于足不出村,就地挣钱的留守农村劳力,特别是大多数妇女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赤岩村干部风趣地说:“现在有了蔬菜产业,每年每个劳力在蔬菜上搞不到2万至3万元的,就是懒汉。”

文舒菊,上营村一个普通农村中年妇女,身着中长粗布迷彩服,三轮摩托车骑得飞快,给人第一印象是,泼辣豪爽、聪明能干、手脚麻利。她是上营村骏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大棚蔬菜基地带工的女班长。具文舒菊介绍,大棚蔬菜基地里外的活儿,基本上是她带着村里姐妹们做完了。今年春季蔬菜上市销售时,老板在外出差一个多月不归,文舒菊一手操刀硬是把菜卖个精光,把真老板弄成了甩手掌柜的。她说:“她在基地干了近八年,现在,从育苗、栽植、防虫治病、管理、销售我都学会了。”公司老板每月支付她工资6000元左右,比当地村支部书记工资还高。这并不感到惊讶!

千金在手,不如薄技在身。农村留守劳力除了在蔬菜产业上挣钱的同时,更可喜的是,在技术人员和老板的教育、引导、帮助下,逐渐学到了种植技术、管理技术和营销技术,有的已成为行家里手。与蔬菜产业链联系更加紧密,与市场主体共生共荣,也会在蔬菜产业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现在房县重点发展设施蔬菜的村,农村留守劳力70%左右都参与到蔬菜产业链上了。蔬菜产业链给予农民群众增收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我们有理由相信,融入产业链上的农民群众路子越走越宽广,日子越来越红火。

——市县乡村振兴工作队同频共振,帮在点子上,干在群众心坎里。中央提出乡村振兴包括“五大振兴”,其中:产业振兴居五大振兴之首,十堰市政协驻化龙堰镇上湾村工作队,多年来始终扩大相关蔬菜产业作为该村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工作队帮助引进一个市场主体,到该村经营种植蔬菜,还帮助协调资金200多万元,用于蔬菜产业发展,通过户户走到、人人动员、做好土地流转工作,引导农民在蔬菜产业上,务工挣钱,通过几年艰苦努力,上湾村大棚蔬菜基地超过300亩,成为全县大棚蔬菜产业先行区。市政协主席赵哲仅2022年三次视察上湾村,对市政协驻上湾村工作队帮助该村发展大棚蔬菜给予充分肯定:“产业选得好,规模种植好,经营模式好,带动群增收效果好”。

房县政协及驻化龙堰镇汤峪村工作队会同村两委一道常念“大棚蔬菜”这本经。他们硬是把神农架林区一个长期种蔬菜具有丰富经验的村支部书记挖过来,成立“生活家庭农场”牵头经营该村200亩大棚蔬菜。县政协主席董诠闻安排相关县直部门,统筹资金500多万元修建大棚,县政协驻村工作队改田造地,拉土垫田,把河滩砂石地变成标准蔬菜基地,还协调城建、国土、规划等部门为市场主体解决蔬菜储存车间、冻库等用地难题。组织动员,蔬菜所需的劳务用工。工作队队长吴桂军介绍:“2022年仅蔬菜产业务工,人平增收3000多元”当年该村脱贫户,有望增收10%以上。事实雄辩地证明:发展产业是阻止规模性返贫的最好办法,是持续增加群众收入的有效途径。

——县农业农村局一马当先,履职尽责,为蔬菜产业发展提供服务。统一大棚蔬菜建设质量和标准、统一技术规范、统一技术培训。定期深入田间地头,为市场主体和菜农提供技术指导。严把验收程序,蔬菜办技术人员用皮尺一块块丈量面积,一个棚一个棚测量大小。检验大棚钢管厚度、直径,验证Pu膜厚度。实行“一把尺子,一根绳子,一个标准,一验到底。”把少数想搞虚报浮夸,弄虚作假,想骗县政府补助的拒之门外,有力促进大棚蔬菜高质量发展。

——基层干部用汗水和泪水换来掌声和心声。王天兵,白鹤镇政府眼皮底下一个大村党支部书记,岁月的风霜写在黝黑的脸庞,证明辛苦指数要更高一些。

自从2021年村里搞大棚设施蔬菜以来,他就没有轻松的日子。开始流转土地,几户群众不理解,不配合,不愿意。王天兵三天三夜分别登门,与群众沟通,做解释,算收入,群众最后同意了。不到两周时间,全村流转土地300多亩,保证了合同约定时间内向市场主体供地。他感慨地说:“解开群众的思想疙瘩,只要我们为群众办好事,对群众一片真心,想不通的群众,就是一块冰,我们也能把他们焐化。”

过去,王天兵总是步行转田埂,而这次他骑上小三轮电动车。我们开玩笑说:“嗬!支部书记两条腿变三轮了,鸟枪换炮啦!”他抿嘴一笑说:“绕着几百亩基地跑一趟需要近一个小时,经常来现场解决问题,看进度,查质量,我腿就是跑细了!瞧!这电驴子还是节省了我不少腿力!”也是,几日不见,他又明显黑瘦了!

赤岩村要一次性建设300亩设施蔬菜基地,投入不是一个小数,占用资金较多,外来老板也犹豫。王天兵就想了一招,成立村投股份有限公司,把县里钢架大棚奖扶资金作为资本金,再利用村级闲置资产,融资150万元,村级把大棚建设起来,有了平台,成功吸引鲁鄂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老总领拎包入驻。而且,也增加了村集体收入。

村干部用心,镇干部给力。白鹤镇分管农业的副书记唐亮一屁股坐到赤岩村的蔬菜基地上,风餐露宿,披星戴月。谈到赤岩村蔬菜发展,再到乡村振兴,他如数家珍,头头是道,向您描绘一幅乡村美丽画卷。据乡镇党委书记蔡建宇介绍,镇党委、镇政府整合了以工代赈资金600多万元,支持赤岩村设施蔬菜基地基础设施配套。现在,蔬菜基地实现了道路黑色化,温度湿度控制自动化,滴灌水撒一体化,排水便利化,正逐步迈向农业现代化。

昝绪兴,年过半百,两鬓已有几丝银发,依然精神矍铄,他是化龙堰镇上营村村党支部书记。上营村坚持不懈十年发展大棚蔬菜,没有止步,也成了房县大棚蔬菜 的发源地,成功地。昝书记说:“我们村适合发展蔬菜。更主要是能帮助群众增收。群众喜欢,群众愿意,所以,我们就坚持干。”为了支持老板在村牵头带动种,解决市场主体资金困难,该村从集体资金拿出15万元入股骏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每年村只分红一万元。“村集体分红得小头,群众增收得大头。”他说。该村群众甚是高兴,村群众说:“感谢村干部弄来个老板种菜,我们也发财了!这是给我们办了件好事。”

昝书记还说:“通过把群众吸引到大棚里,有的半天种菜,半天忙家务。没有时间扯闲话,闹是非,社会矛盾和邻里纠纷比过去减少八成。”我想起一句俗语:人闲生是非。如果真如此,现在应改写了:人忙是非少。

为了继续把上营村、上湾村打造成规模更大、标准更高的设施蔬菜示范区,化龙堰镇党委、镇政府也是拼了。2022年春天,该镇在上营村一块坡耕地上,挖山移土,平整场地,从流转土地、迁坟、转苗圃、转高压电线、广电网线等,到道路施工、水肥一体、蓄水池、泵房等各项工作和基础设施配套等一大堆难事,仅用了三个月时间全部搞定,坐镇指挥协调、组织实施的是化龙堰镇镇长刘勇。他带领镇干部和村干部一起与群众同吃同住,与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干部好作风又回来了,干部辛苦工作都是为了老百姓……我们要支持干部工作……”这些发自广大群众内心的声音在田野里久久回荡……

化龙堰镇经过多年的拼打,在蔬菜产业上尝到了甜头,但没有沾沾自喜,自我陶醉。该镇党委书记阮鹏飞雄心勃勃地说:“我们计划再用一年时间,继续打造高桥、汤峪、长望三个村,三个板块设施蔬菜基地,与上营、上湾连城一片,总规模达到2000亩,将建成房县乃至十堰市最大板块的设施蔬菜基地。造福更多的化龙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10月28日陕西延安、河南安阳考察时对簇拥在自己周围的人民群众说:“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共产党当家就是要为老百姓办事,把老百姓的事情办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把富民政策一项一项落实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老乡们生活越来越红火。”这庄严而又朴实的语言道出了中国共产党宗旨,房县干部正在用具体行动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在让人民更富裕、让人民生活变得更美好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奋勇向前。

巍巍凤凰山,涓涓马栏河。铸就了房县基层干部实干为民的不朽丰碑,咏唱这干群携手奋进的华美乐章。

田野的期盼

上营村在历史上原名“上当河村”。有一个故事说薛刚反唐时,扎寨九焰山上(即现在的九道梁)。他的两个下属下山路径大垭山脚下的村庄(即现在的上营村)上当受骗,吃了大亏,“上当河”因此而得名。

我偶遇上营村多年在蔬菜产业上务工的两个农村妇女。她两你一句我一句说:“过去,我们村里种藕,后来又种果树,种这种那都没搞成,我们都吃过亏,受损失,也上过当。这几年,政府和村里让我们种蔬菜,老天有眼,我们可算赚了钱,没吃亏,没上当,我们就一个愿望,种菜挺好,别再折腾,继续让我们把菜种下去,我们群众在家里有活干,有钱赚……”这也是我们走过中部平坝地区镇村群众的共同心声。

上营村房州味道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上湾村祥月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两个老总异口同声:“我们每个公司都从山东请技术人员,成本较高。建议县里统一从外面聘请技术人员,统一解决技术服务费,统筹技术服务,统一管理聘用,这可以降低我们市场主体的成本”

骏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老总雷臣俊愿望是:大棚蔬菜防虫治病人工成本高,还有一个毛病是人工防治效果差,请县政府帮助解决一台自动化防虫治病的机械,一台机械设备费用是40多万元,防虫治病的效果好,效率高。他还说,这样一台设备,可以同时满足其它村大棚蔬菜基地使用。

还有市场主体诉求:由于大棚蔬菜基地投入大,风险高。因此,希望获得短期融资扶持,解决流动资金周转。希望加大蔬菜设施的保护力度,统筹解决蔬菜大棚的保险。

基层干部说:在平坝地区搞蔬菜产业,群众积极性高,群众欢迎。建议,还要继续扩大种植面积,大规模发展,在资金扶持力度上再添一把火,在大棚蔬菜基础设施配套上再加一把力。

还有群众和基层干部说:房县中部平坝地区所有的平地都适合发展大棚蔬菜,既能丰富人民群众的菜篮子,又能充实人民群众的钱袋子。

房县设施蔬菜基地建设,经过努力,在两年时间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通过大棚蔬菜发展产业,农民增收,环境改变,乡风文明,群众实用技术提高,市场文化活跃。

“种在地,收在天。”过去祖祖辈辈面对多有不测的自然灾害,显得渺小而无奈,往往只有听天由命。而2022年,面对百年未有的气象干旱,而且夏旱连秋旱,其它农业和种植业蒙受重大损失,而大棚设施蔬菜依然逆势生长,夏季丰收已到手,秋冬硕果又在望。

不言而喻,设施蔬菜投入大,标准高。正因如此,才能抵御自然灾害,一年四季种,一茬接一茬。水肥一体化、温度湿度控制自动化、种苗良种化、种植规模化,管理精细化。设施蔬菜产业焕发出蓬勃生机与活力,展现房县农业农村迈向农业现代化的广阔前景。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沐浴在秋日暖意下的房县,正以从未有过的豪迈姿态和精气神迈向生机勃发,灿烂辉煌的未来!( 作者:房县政协副主席  龙德斌)


(责任编辑:房县政协副主席 龙德斌)

  • 房县新闻网微信

  • 今日房县网微信

  • 云上房县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