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新闻网

房县新闻网

搬进金窝窝 生活乐陶陶 ——房县易地扶贫搬迁及后续扶持工作纪实

文/记者王雁博图/记者刘旻通讯员 郭丹肖楠邱浩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曾经,大山深处的房陵儿女望山兴叹;如今,搬出穷窝的安置群众笑逐颜开。近年来,房县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实现“居者有其屋”,通过后续扶持和以工代赈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安居乐业奔小康”。

房县,举全县之力统筹规划、全面布局、高位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工作,共建设609个安置小区,累计让23159户66897人的贫困人口挪出穷窝。通过大力开展后续扶持,保证易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环境优美的易地扶贫安置区

把准“三个关口”实现应搬尽搬

易地扶贫搬迁是精准扶贫中最大的政策红利,也是群众获得感最为明显的帮扶措施。房县紧紧围绕“谁搬迁、怎么搬、谁负责”三个方面综合考量,切实把准识别纳入、规划引领、职责分工三个关口,为易地扶贫搬迁高质量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把准识别关,不落一人。始终把精准识别搬迁对象放在首位,严格按照“建档立卡贫困户、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群众自愿”三个条件确定搬迁对象。在识别程序上不少一环,把知情权、评议权、监督权交给群众。在对象锁定上不落一人,经自愿申请、群众评议认可等程序后,纳入国家扶贫开发信息系统管理,分级建立易地扶贫搬迁档案。扎实开展精准识别“回头看”,对不符合搬迁条件的按照程序调出,对因客观原因漏报的符合政策户作为新增搬迁对象,做到动态管理、精准到位。

窑淮镇安置区

把好规划关,谋定后动。组织编制全县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和实施方案、年度实施计划、安置点规划及搬迁户脱贫计划,做到计划到年、任务到乡、安排到点、措施到户。将易地搬迁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按“五靠近”(靠近中心村、靠近集镇、靠近生态旅游区、靠近产业园区、靠近城区)的要求,坚持依山就势、随湾就片、原貌规划。在安置点选择上,坚持做到有地质灾害隐患的不选、无发展空间的不选、基础设施配套难的不选、群众不满意的不选。房县青峰镇新城安置区,充分利用集镇小区门面、依托骨干企业,在小区楼下建成扶贫车间4家,带动贫困对象50余人,人均收入2000元/月,确保了建档立卡搬迁户能就近就业,实现搬迁与产业“两同步”、挣钱与顾家“两不误”的目标,成为集生活居住与务工增收为一体的最美小区。

夯实责任关,强化组织。在县、乡逐级成立由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任指挥长的精准扶贫指挥部,县“四大家”班子主要领导在原联系乡镇的基础上,再分别联系1个深度贫困乡镇,每名县委常委再分别联系1个深度贫困村,建立统分结合的工作推进机制。成立了县级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小组,由一名县级领导挂帅、一个职能部门牵头、一个专班推进、一套政策支撑,统筹资源运用,协调建设事宜,有序推进工程建设。


乔迁之喜

取得“三大突破”确保长治久安

为实现搬迁群众长住久安,安置小区长效治理,农村建设长远发展,房县在抓好搬迁建房的同时,更加注重搬迁户后续发展问题,坚持以“配套服务、四好创建、思想教育”为三大抓手,补齐生活短板,改善居住面貌,形成良好风气,真正实现群众安居乐业。

抓配套服务,基础大提升。在配套建设水、电、路、通信等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方面,坚持“缺什么,补什么”,在适宜的644个小区配套菜园,建设栏圈12176个,建设农具房13864间,建设红白理事房508个,小区配套路灯6500盏,建设公共厕所689座,配套环卫垃圾处理设施2298个,方便群众生产劳作,提高生产生活水平。房县军店镇中村村凤凰山安置点依山就势,建筑风格独特,小区附近就有扶贫车间和产业基地,周边猪栏、菜园、红白理事堂、农具房、党员群众活动中心、日间照料中心、卫生室、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完备,搬迁群众宜居宜业、安居乐业。


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小流域治理项目

抓“四好”创建,环境大改善。围绕“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目标,推选楼栋长、中心户长,组织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维护;通过开展农户清洁卫生评比、干部陪农户清洁家园活动,引导搬迁群众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在集中安置点引进社区化管理,完善迁入地教育、养老、医疗卫生、户籍迁移等跟踪服务,确保搬迁群众无后顾之忧。

抓思想教育,风气大扭转。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做好搬迁对象宣传教育工作,在集中安置小区设置文化墙、开设戏剧台、张贴宣传标语。在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内容中穿插感恩教育,把精神扶贫思想滴灌在每位群众内心深处,营造脱贫光荣的浓厚氛围。开展“志智双扶”,为贫困户脱贫添引擎、强动力、硬底气,从而促进社会风气持续好转。


探索“三种手段”衔接乡村振兴

就地就近就业,让易迁群众富起来;做大做强产业,让致富之源活起来;实施以工代赈,让发展基础牢起来。房县通过探索“三种手段”巩固易迁暨脱贫攻坚成果,并为高效衔接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保障就业出实招。一人就业,全家脱贫。房县采取“进城入镇+就业创业”模式,根据搬迁户意愿和选择,对有意愿、有劳力、能适应城市生活的2116户8240人实行进城安置,通过人社部门技能培训、引资企业定向招录、政策扶持专项补贴,吸纳进城安置对象进厂就业或是自主创业。对条件稍差或要求进集镇的安置户,在乡镇集中安置点附近建成扶贫车间145个,带动贫困对象2455人,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3301人,满足群众家门口就业挣钱的意愿,培训劳动力1959人,促成搬迁对象务工就业19995人。

壮大产业干实事。房县采取“村内集中+产业基地”模式,对没有离乡意愿和自身条件差的,实行村内集中安置,在中心村建设集中安置小区,因地制宜大力兴办产业基地和扶贫车间,引导市场主体领办产业基地,强化产业扶贫同搬迁群众的利益链接机制,带动10897名搬迁群众发展产业脱贫,真正实现让困难群众搬迁和增收不脱钩,安居和脱贫能同步。湖北神农本草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和房县盘峪河生态发展有限公司带动凤凰山安置点搬迁户110户330人就业,人均月收入3400元。

以工代赈见实效。“十三五”期间,国家共下达房县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79个,总投资2196万元,其中中央财政安排资金2090万元,配套资金106万元,开工建设项目79个,完工项目79个,完工率100%;中央预算内以工代赈示范工程项目5个,总投资3126万元。房县组织2650人参与以工代赈项目工程建设,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314人,累计发放劳务报酬577万元,其中为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发放劳务报酬334万元。以以工代赈项目实施为抓手,房县在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环境整治、小流域治理、饮水灌溉等方面全面发力,成效显著。

发展产业稳增收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唐诗《江南春》描述的美景在房县易迁安置点已成为现实,一个个挪出穷窝奔富路的安置点,就像一首首田园诗、一支支交响曲,演绎着“诗酒远方”的别样精彩,奏响乡村振兴的最强音!















(责任编辑:林敏)

  • 房县新闻网微信

  • 今日房县网微信

  • 云上房县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