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新闻网

房县新闻网

诗经溯源(三)房县是古老《诗经》的采风地

中国诗经学会会长夏传才题词尹吉甫宗庙

中国音乐学院副教授李月红(右二)走访房县民间老歌师。

《诗经》是我国“四书·五经”之首,堪称中华文化的元典。十堰专家学者考证认为,《诗经》的采风者、编撰者——2800多年前辅佐周宣王,被赞颂为“文武吉甫、万邦为宪”的西周太师尹吉甫是房县人。那么,房县和《诗经》民歌有着什么关系呢?

□文、图/记者 海月 通讯员 李胜男

  编撰《诗经》堪称国家级文化工程

尹吉甫比老子早281年,比孔子早301年,比屈原早512年,比李白早1553年,比杜甫早1563年,比白居易早1654年。

从今天的眼光来看,编写中华诗史,恐怕要将他排在首位,正因如此,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尹吉甫可以当之无愧地堪称“中华诗祖”。

经过学者们多年的考证,2800多年前的一位古人——尹吉甫的面貌变得逐渐清晰。他是西周时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诗人,他南征北伐维护周朝统治,深受宣王器重,被封为西周太师。太师,是周天子下面最重要的辅弼之官,和太保、太傅,并称为“三公”,三公之中,太师的地位最为尊贵。

《诗经·小雅·节南山》说“尹氏太师,维周之氐,秉国之均,四方是维,天子是毗”,意思是像尹家这样的太师,把握国家权力,维系四方诸侯,天子赖以辅助,由此可见,太师的职责是多么重要。周宣王时期,史称“宣王中兴”,政治比较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这是因为任用了像仲山甫、尹吉甫这样一批有能力的重臣。

周朝重视建立礼乐制度,推行教化来巩固统治,《诗经》便主要产生于这一时期。古人说:“礼,所以经国家,定社稷,利人民;乐,所以移风易俗,荡人之邪,存人之正。”《诗经》仿佛一幅周朝的社会精神文化生活画卷,既有全国各地,山野乡村的民间歌谣,也有天子诸侯的宫廷雅乐,为规范社会伦理,建立礼乐文明,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那么,周朝是如何推行《诗经》编撰这一堪称国家级的文化工程的呢?据史料记载,周朝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普遍的采诗和献诗制度。

《汉书·食货志》记载:“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这段内容生动地向后人揭示,周朝设置专门的采诗官,在特定的季节,摇着木铃铛,风尘仆仆地奔赴全国各地,寻访歌手、采集歌谣。《诗经》的主体十五国风,还有部分小雅作品,都是由采诗官采自乡村田野。通过采诗,周朝统治者可以观民风、知得失、自考正。

《诗经》里的其余部分作品,则可能来自于文人献诗,无论是民间采诗,还是公卿献诗,都要由朝廷收集整理,交由乐工编曲和配舞,在朝廷整理《诗经》的过程中,有一个人的作用极其重要,周朝太师相当于后世宰相,总揽朝政。

《诗经·小雅·六月》称赞尹吉甫“文武吉甫,万邦为宪”,就是说他文能治国,武能安邦,制礼备乐,大兴文教,也是他份内的职责。

显然,周朝的采诗献诗制度,都是在太师的领导下,统一进行的,史料中这方面的记载屡见不鲜。《国语·鲁语》里说:“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太师。”《礼记·王制》也记载:“天子五年一巡守,命大(太)师陈诗以观民风。”

  房县是《诗经》“二南”采风地

《诗经》里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更有反映劳动、狩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真实反映了2800多年前的社会生活面貌和道德精神追求。

那么,房县在西周时期是《诗经》民歌中的什么地方呢?

十堰市民俗学会会长、十堰市诗经尹吉甫文化研究会会长袁正洪与十堰市诗经尹吉甫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张炳华,将《诗经》“二南”与房县民俗逐篇通过研究发现,所谓《诗经》“二南”,是周人原都镐京(在今陕西),灭殷以后,又建立了东都,称为洛邑(在今河南)。周初,为了便于统治,召公奭(音失)长驻西都镐京,统治西方诸侯,周公旦长驻东都洛邑,统治东方诸侯。即分陕而治(即今河南省陕县)为分界。具体地说,以西周时河南陕县为界,周公、召公分陕而治,产生在陕以东的今河南南阳、鄂西北(襄阳、枝江以东地区的)诗歌归入周南,以河南陕县以西,岐山之阳,汉水流域上游的汉中、安康、商洛等地为召南。

房县古为彭国,毗邻庸、蜀、微、卢、濮,是参与武王伐纣的“八国”有功之国,属“二南”之地。

此外,房县地处汉水中上游,秦巴武当交汇,鄂、渝、陕毗邻,承东启西的十堰市及其房县地处汉水中上游,房县地处周公、召公所分“陕塬”之正南方,其毗邻地域以东属“周南”,以西属“召南”,房县界于“二南”交汇地。

《关雎》是《周南》中的一首,而《周南》是《国风》的一部分。“周南”产生于江汉一带,从字面上理解“江”是长江,“汉”是汉水,而房县恰在长江之北、汉水之南的江汉之间。房县是《诗经·国风·周南》的发源地之一,是没有疑问的。

当代著名学者钱穆指出,余观《诗》与《楚辞》于“江汉”、“江湘”每每连举,此多不得专指长江言。如“江汉浮浮”、“江汉之浒”以及“滔滔江汉,南国之纪”,大率多指汉不指江(钱穆《古史地理论丛》)。这个结论说明,房县乃至整个渝东、陕南、鄂西北都是《诗经》的发源地之一。

  尹吉甫在房县推广《诗经》文化

自1985年起,坚持20多年搜集、挖整民歌2000多首、百万余字的房县门古寺镇干部张兴成,专程录制了门古寺镇草池村一组60多岁的村民邓发鼎唱的“姐儿歌”:“关关雎鸠往前走,在河之洲求配偶,窈窕淑女洗衣服,君子好逑往拢绣,姐儿见了低下头……”门古寺镇高塘村民间歌师胡启龙,不论走到哪儿,都爱唱几句《诗经》中的有关民歌,以显示自己有文化。

房县一些乡镇的乡民们,不仅唱《诗经》民歌,还用《诗经》里的《蓼莪》民歌来哀悼已去世的父母。

袁正洪潜心研究认为,尹吉甫作为《诗经》的采风者、编纂者,应该是古老的房陵文化孕育了他;反之,也可认为是尹吉甫在房县最早推广了《诗经》文化。

袁正洪通过多年对尹吉甫的研究,已收集挖整相关资料百余万字,填补和补写了我国文学史上尹吉甫及《诗经》研究的相关空白,引起专家学者广泛关注。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民间文学教研室主任陈连山博士说:“我在全国各地都采风过,但在房县门古寺镇采风发现这里民间文化积淀深厚,传统的民间文化保存完整。特别是诗经民歌、长篇叙事歌等,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一是要看现有搜集整理的资料,还要深入民间去感受一下。同时要做好传统民俗节日的调查,好好学习,拜民众为师,发扬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为传统文化的复兴做贡献。”

中国诗经学会会长、河北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夏传才表示:“尹吉甫采邑在房县,其后裔世居于此,以房县为籍里,调查的材料可考可信。河北南皮县、山西平遥县的吉甫墓都是纪念墓,四川泸州之说系误传。”

2010年5月14日至16日,夏传才专程来到房县,考察房县与诗经的历史渊源。他通过走访有关人士、现场考察古迹、召开座谈会后认为,尹吉甫是房陵人,是周宣王朝的重臣,曾担任太师职务。

“古老的《诗经》与房县有着密切的关系,希望大力开发《诗经》这一文化资源,发展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建设。”夏传才说,《诗经》是中华文化的元典。“《诗经》与希腊史诗、莎士比亚戏剧,并称为世界古代三大文学杰作。《诗经》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尹吉甫与屈原有“师承关系”

袁正洪指出,周朝社会建立的采献诗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政治和民俗的民情及利弊,所以采献的诗歌,它必然是现实主义的,反映社会真实生活的。尹吉甫作为《诗经》的总编撰者,他忠实地执行了采诗献诗制的这一政策和原则,不为当权者隐恶,不虚美,所以我们看到《诗经》里,保留着大量的针贬时弊,或褒或刺的诗篇,作为总编撰者,尹吉甫的这一功绩不容忽视。

“嵩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维申及甫,维周之翰,四国于蕃,四方于宣……”

从创作者来看,尹吉甫是《诗经》里极少有署名的作者之一,《嵩高》、《烝民》等篇,明确有“吉甫作诵”的字眼,他的诗歌主要是歌颂和赞美周宣王的功绩,但对周宣王晚年疏远贤臣等过失,也作了善意批评,这种创作手法,正是后世所称的“美和刺”,美是赞美,刺是讽刺,而无论是赞美还是讽刺,都讲究一个“度”,这正是后人所总结出来的,温柔敦厚的诗教。可以说,尹吉甫的作品代表了《诗经》里一个重要文学传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蒋方指出,“从艺术的角度来谈,像《嵩高》、《烝民》,都是属于长篇的政治叙事诗,它无异是开创了一个诗人创作政治抒怀诗的先河,像后来杜甫的《北征》,像杜甫的《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样的长诗,虽然不是说和《诗经》有直接的联系,但是从传统上来讲,它们是有一个承继的。”

房县周边有一座地标性的大山——神农架,山后的房县生尹吉甫,山前秭归生屈原。且屈原先祖也是庸人,屈原在《离骚》开篇两句说:“帝高阳之苗裔兮,联皇考曰伯庸。”尹吉甫与屈原两人虽然相隔五百多年,但同生在民间歌谣非常丰富的文化环境。傅广典表示,由于屈原的《骚》是建立在《诗》发展了五百年的成果上,那么必定受到尹吉甫《诗》成果的影响,借助于尹吉甫诗学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说,尹吉甫与屈原是有着师承关系的两位伟大诗人。

  尹吉甫传说是珍贵文化遗产

为了更好传承《诗经》尹吉甫文化,培养尹吉甫传说及诗经歌曲传承人,房县县委、县政府对民间工作者队伍进行定期培训,培养民间文化传承人,开展诗经文化进校园、进机关活动,将诗经文化与学科教育、德育、校园文化建设融为一体,并将优秀民歌的相关知识纳入中小学课程。

2008年8月26日,在湖北长阳召开的“20年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上,袁正洪关于《诗经》尹吉甫文化的发言,专家们给予非物质文化遗产——尹吉甫传说以高度评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刘锡诚,称其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周青青教授在《房陵文化圈民歌的多元文化特征初探》中写到:“房陵地区的《诗经》民歌,不仅清楚地证实了湖北文化南北交融的地域性特征,又能使地域文化的学者较笼统的叙述”、“不论从地理位置、历代政治区划,还是人口构成上,房陵文化圈都表现出多元文化的特点。”

中国音乐学院副教授李月红慕名考察了尹吉甫宗庙,以及听刘大斌等民间老歌师唱诗经民歌后,激动说:“这些珍贵资料不仅是鄂西北房陵文化的宝贵文化遗产,而且对研究周太师尹吉甫及其诗经相关民歌也有着重要的价值。”

登高声自远,齐诵风雅颂。2010年8月6日,在房县隆重召开的“中国(房县)诗经文化节”,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出席,12300人齐声吟诵诗经名篇,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

目前,房县正招商引资兴建占地600亩,总投资5亿多元的中华诗经文化园。

以“风”、“雅”、“颂”为主题的中华诗经文化园,分为周市、阡陌农家、鹿鸣苑、上古城、湿地园、古战场、神话园等中华诗经文化分类园区。文化园定位国家4A级旅游区,年接待游客60万人次,有望成为房县打造诗经文化名城的一张品牌。

(责任编辑:林敏)

  • 房县新闻网微信

  • 今日房县网微信

  • 云上房县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