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新闻网

房县新闻网

舌尖上的佳酿——房县黄酒“白马尿”的文化脉络

房县黄酒源远流长,房县地处神农架大山深处,县城周围是一方狭小的富饶盆地,一眼温泉水从城边的山根下汩汩涌出,滋养着肥沃的土地,形成一条清澈的清溪河穿城而过,这里气候温润,物产丰富,具有悠久的酿酒、饮酒的传统。民间口耳相传的酿酒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蒙昧时代,有文字记载以来房县黄酒就被称为“帝封皇酒”。西周时期(公元前827年)丞相尹吉甫将房陵(今房县)“白茅”(黄酒)敬献给周宣王姬靖,周王尝后十分喜爱,随封为“封疆御酒”,使“白茅”成为周天子恩赐笼络诸侯、维持王权的不二法器。

房县黄酒是用当地特产的小曲、当地出产的糯米和当地优质的矿泉水、地下水,在当地独特的气候条件下酿制而成的粮食酒。房县黄酒入口甘甜,酒香浓郁、绵长,现代科学研究发现,房县黄酒富含人体必需的八种氨基酸和十五种对人体有益的无机盐以及丰富的铁、铜、锌、磷、硒、镁等微量元素,有通经养颜,养脾扶肝,舒筋活血、提神、御寒、增进食欲、健体强身、延年益寿之功效。千百年来,房县人不论贫富贵贱,人人爱饮黄酒,家家会酿黄酒,黄酒成为房县人居家过生活不可或缺的平常物,但是房县黄酒兴盛时期还是在唐朝。唐嗣圣元年(公元684年)武则天僭位后,唐中宗李显被废贬黜房州(今房县),随行匠人中有一叫蒋福的酿酒师,不断改进酿酒方法,不仅使房县黄酒更加纯正味儿美,同时还总结出高档酒的酿造方法。原来一般人家做酒是将出窝的甜米酒兑两三倍凉水封存,使其继续发酵成为大众化的黄酒,然后以此类推将还未充分发酵的糟头反复兑水发酵二至三次,直至酒淡如水后,将酒糟喂猪。而经过改进的酿造方法是将出窝的甜米酒逼出淡白微黄色的酒液盛如罐中,经过几次叠酒发酵,储存一段时间后,称之为洑汁儿,酒呈淡黄色,这样的酒口感甘醇、绵长,时称这种洑汁儿酒叫“白马尿”。据说庐陵王李显被流放到房州后,武则天对这个儿子放心不下,常派使臣来“探看”庐陵王,一是怕庐陵王纨绔颓废,二是怕他被歹人蛊惑挑拨,谋反起事。每逢使臣莅临,庐陵王都亲自以上好的“白马尿”相待,给朝廷使臣留下愉快美妙的印象,使臣复命武曌皇帝时无不溢美之词:庐陵王偏处鄙远,吃的是山野菜,饮的是“白马尿”。并呈上庐陵王敬献的“白马尿”,武则天饮后龙心大悦,说:如此佳酿甘霖被以俗名可惜,以后此酒就叫“御封皇酒”!从此这“白马尿”就改名了,但是在民间人们还是习惯称之为“白马尿”。不仅是皇帝武则天和历代的封建士大夫,甚至一直到现如今的精英阶层都认为将房县黄酒称之为“白马尿”是对房县黄酒调侃、贬损和污名化,其实不然。房县黄酒在周朝时叫“白茅”(祭祀时用以缩酒——过滤酒的什物),后来历代统治者都将房县作为流放地,先后有秦朝吕不韦的族人和西汉五位王侯贬黜房县,之后历代都有王侯将相流放到房县,随着外来口音的介入——特别是两晋、五胡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民族的大融合,语音变化更加复杂多样,汉语中融进了大量的北方少数民族语音习惯和特有的读音,(比如:汉代把印度叫身毒,班固著《汉书 张骞传》:“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在古代把现在的土耳其叫突厥等等)隋唐后房县黄酒的读音逐渐由原来的“白茅”演化成为“白马尿”。元、明以后随着西方蒸馏酒的传入,为区别白酒,房县的“御封皇酒”的俗名才改为房县黄酒,但是在董酒、爱饮酒的房县人及普通民众还是将房县黄酒昵称为“白马尿”,一点也没有调侃、贬损房县黄酒的意思,就像懂咖啡、爱喝咖啡的人喜欢世界知名品牌巴西的“鸟屎咖啡”一样,“白马尿”已经成为爱喝房县黄酒的普罗大众心目中的知名品牌。(作者系十堰防范办阎勇)


(责任编辑:林敏)

  • 房县新闻网微信

  • 今日房县网微信

  • 云上房县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