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新闻网

房县新闻网

别了!柴老大

● 任高

我家住在鄂西北房县的一个小山村,历史上农村居家过日子,就是男人上山砍柴,女人烧柴做饭,这是男女必需的重要活计。

几千年来,农家一早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柴太重要了,占了老大的地位。“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心发慌。”人人都要吃饭,饭要用柴火煮熟,再巧的媳妇,没有柴火,也不能把生米做成熟饭。在农村,不光做饭要烧柴,煮猪食要用柴,取暖要用柴,还有扎猪圈、沤火粪、盖茅草棚都得用柴杆及茅草。在那个年代,不光农村烧柴做饭,就是城里人,一般居民也要上山砍柴供灶门做饭,只是有钱人家在街上掏钱买柴烧。

我粗略地估算一下,按一户五口之家,一个月烧柴(包括庄稼秸杆)500斤左右,一个村200户计算,一个月就需柴10万斤左右,那么一个乡镇,一个县呢?一年得耗去多少柴火?真叫一个天文数字。

远古时期有巢氏取木筑巢,让人类在夜晚的露天旷野里找到了居宿;燧人氏钻木取火,让人类从生食的习性转入熟食,从此人区别于动物,催生了文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农村往往以农户房前屋后柴垛子大小多少,当作一个家庭勤劳富庶的象征,要是哪位姑娘找婆家,媒婆会介绍道:“柴垛子好几个,柴水两便,娃子又勤快,嫁过去准享福。”农村还有一句谚语:“养女穿花鞋,养儿烧干柴。”好像男子汉上山砍柴是天经地义的事。

往昔,只要农村出生的人,都砍过柴。砍柴的事我也记忆犹新。当年在农村幼小读书时,每逢寒暑假期,就跟着大人到十里外的山坡上去砍柴,早晨天不亮就吃饭,大人扛着两头有铁牙子尖头的千担,小孩子就扛着小木尖头的千担,腰系一根绳索,别上镰刀或砍刀,急匆匆向柴山出发,想砍湿柴近一点,砍干柴就远一点,一般来回都是数十里地,根据自己体力决定砍多少,然后捆扎好,用千担插在柴捆的中腰,上轻下重,然后再砍个木打杵就可以挑着柴担往回走了。小孩子不用打杵用磨磨肩跟着大人走。一百多斤重的担子压上大人肩头,就像往肉里咬啃,挤压得两肩红肿,为了一家老小,再苦再难也得忍着受着,累了放下担子歇会,饿了找个山泉水处,趴下身子咕咚一气喝个饱。有首民谣说的好:“扛上千担上山坡,饱肚子去空肚子饿,三步两打杵,汗水似瓢泼,一天一挑柴,不黑不回肩磨破。”要想不跑远山到近处砍柴,只能割那斑茅蔸、黄狗毛草。每到秋冬,草变黄枯,草尖上长出又尖又硬的“狗毛针”。这种草好烧又有火劲,但是用刀割它时,只要人身挨着它,那毛针就会扎进衣服,刺到皮肤。所以砍柴人苦,烧柴的妇女也难,每到砍柴人回家后,弄不好还得在阶沿前选个亮处,为男人挑那手上腿上扎的刺,到了晚上又挑灯给男人逢补在柴坡上挂破的衣服。也难怪农村有人形容道:“世上活路三道狠,砍柴、上树、搭田埂。”

岁月不老,青山变老。老得千疮百孔,老得荒山光秃。随着靠烧柴吃饭的人越来越多,砍柴的路越走越远,近山砍光了,直逼远山,小树小柴砍光了,就砍粗柴大树,因此出现了大量的荒山、秃子山。每到秋冬季节,庄稼收上岸,砍柴的队伍就大量的涌上山径小道、公路,有肩挑的,自行车驮的,板车拉的,还有拖拉机拉的,浩浩荡荡。再多的山林也禁不住如此的砍伐。就这样砍啊拉啊,把山上的植被破坏了,生态失衡了,俗谚说:“山上开荒山下遭殃。”所以往年在家乡,小水灾不断,大水患隔几十年就有一次。

我一生记得洪水为患的最大两次,一次是在1958年8月,全县洪水咆哮,大水进了县城西门,冲毁和淹没了大量的土地和房屋,损失惨重。再一次就是1975年8月8日,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极为严重,超历史上任何一年的水患,经多年才恢复过来。虽然政府也采取了很多积极的措施,诸如改造“老虎灶”为节柴灶,大力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等,但有一个用什么能源取代柴火做饭的根本问题没解决,人们也只是望山兴叹,望柴兴叹而已。

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一阵温暖和煦的春风,吹遍了祖国的城乡大地,给农民带来了朝夕相盼的好时光,先县城后农村的推广倡导用煤代柴,逐渐发展到现在用液化气和电来取代柴做饭,这个悄悄的嬗变,也算是农村一场“厨房革命”。现在不光在城郊建有多个液化气站,乡间也建有液化气站。改用气和电后,每家的电用炊具一应俱全,还安有排气扇,做饭又干净,又便捷,火劲足,做的饭菜能保持色香味美的形态。液化气用完了,打个电话就有人上门来接送罐子,男人们再也不愁上山砍柴了,女人们也不再灶下一把火,灶上一把铲的忙活。今年在春节后,我又回了一趟老家,我和乡亲们又谈到砍柴烧柴做饭的事,他们笑言一答:“那只是往时的记忆,砍柴刀,拨火棍早就进了博物馆。”

有人说:中国人爱做梦,国有国之梦,农家有农家梦,男人有男人的梦,女人也有女人的梦。国家梦是实现人民富裕,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梦;农家梦是实现富裕、民主、和谐、美丽的新农村,迈上小康路,过上幸福的日子;另外,男人也有男人的梦,那就是放下砍柴刀,不上山砍柴了;女人也有女人的梦,那就是丢下拨火棍,不再烟熏火燎“烂眼猫了”。中国历经几千年文明史,不想砍柴烧柴的梦,也做了几千年,现在终于梦想成真了。中国进入了新时代,农村人也可以大声说:别了!柴老大!


(责任编辑:林敏)

  • 房县新闻网微信

  • 今日房县网微信

  • 云上房县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