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新闻网

房县新闻网

【家规家风故事】谭氏木工 家传千秋

作者:余策星

房县有两处谭家湾,一个是西边上军店的半道上的谭家湾。一个是南山桥上乡大河谭家湾,这里谭家湾因为山峡河陡,湾分大小,变成了大谭家湾和小谭家湾。

这两处谭家湾都是一个由“言”、“西”、“早”组成的“谭”姓,但派别却截然不同。西边的谭家湾的谱别是《七言句》“思文德学子可宗、世启荣华锡善中、懋兆家声严泽绪、辉兴永昭正昌隆。”共计二十八代。

而南山谭家湾的家谱却是《四言绝》:“世哲永征、家发长守、道学祥明、光乾宇厚、亲成祖德。”合计二十代。

到了近代,西南两谭,在某一次祠堂会中,以南边谭大老爷主持开祠仪式,提出联宗,这样南山的“道”字派与西边的“世”字辈并列一辈,互相交往。

西边谭家湾,根据今年72岁的谭荣志先生提供的信息说:“唐朝武则天贬她亲儿子李显到房县来,房州是有州无城,堂堂一个王爷连府衙都没有,更没有城廓。虎毒不食子,武则天便从汉中、江汉一带广集民间工匠,在房州建城。建造庐陵王宫殿、庐陵王城、梳妆台。其中谭姓一支大木工匠队被迁到房州军店月明山一带居住。”

初到房州,谭氏木工便以汉中、江汉一带民居建筑特点,翻盖民房,一般采用燕子楼式的五柱落脚,干打垒四墙壁两列架三间房式的门面建筑。

在建庐陵王府时,谭氏先祖专程去洛阳王府,画图回来呈与庐陵王审批,当时庐陵王李显被贬于此,当地官员对他曾“傲不为礼”,而且自己的生活都“供给不丰”、手头窘迫,无钱建王宫。幸好房州刺史崔炫炯看不过眼,从府库中发出粮款建造王府。庐陵王府一建起,庐陵王李显和他夫人韦皇后搬入府中居住。这时的李显又为韦皇后修建了一座飞檐斗拱的梳妆台,以供自己和韦后二人作寝室之用。

庐陵王城建起,消息传到洛阳,大周皇帝武则天很高兴,便拨出内币发往房州,以作修城之费。李显有了资金来源,便在城北又修建一座高大雄伟的“望北楼”,每逢一早一晚李显便携带韦氏登楼北望,焚香一注,暗祝母亲身体健康,许愿若能再登皇位,一定要恢复大唐朝号。

谭家木工班在谭家湾定居下来后,木工师傅为了生活,到处给需要做木工的家户建房、做家俱。他们历朝历代的木工脚步遍及房县、均县、郧县、兴山、巴东、四川一带,有很多在做工地招赘为婿或自办产业。

到了明洪武年间,谭氏木匠赶上了武当山修庙宇。房县也开始修建显圣殿、大温泉、观音洞、县城内的钟鼓楼。这时,世世代代以木工为生的谭家木工第十四代传人谭思雄又在修建武当山时学会了木雕手艺。

房县钟鼓楼上的雕龙琢凤都出自谭氏木匠之手。再后来的“江西馆”、“老关庙”、“三峡馆”的木雕手艺都有谭木匠的手艺。

谭家湾的后人谭世栋在民国时期,自小觉得做木匠活累人不赚钱。他独自在茶马古道的军店镇老街上建房开杂货店,后来每次被土匪抢劫,他便弃了军店的铺面到房县城西关街“余永美协”大药房旁边买了三间铺面,照样开杂货店。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土匪多如牛毛,谭世栋转到西关,照样遭到土匪的抢劫和“奉军”的敲诈勒索。到最后,就连谭世栋常年会客装门面的一件纺绸长布衫叫土匪盘剥走了。

谭世栋离开了谭家湾,他培养了儿子在城里上了正式学堂,儿子、孙子都在新一代的学校当上了教书先生。

也许是遗传基因的作用,他的幺儿子谭荣志无师自通地重新拿起了木匠活,盖房、做家俱、雕龙琢凤。

到了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谭荣志的木雕工艺品“刘海戏蟾”、“东方朔”“寿星”、“观音”、“祖师爷”等工艺品,获得湖北省二轻局的《创新科技》一等奖,他本人也受到省长韩宁夫、省委书记关广富的接见。

谭荣志开发创作的“武当山龙头拐杖”被列入湖北省科技局“七五星火计划”二等奖。就连中央电视台也在“星火科技”栏目中向全国播放。

“谭氏木雕技艺”已被列为十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责任编辑:孙波)

  • 房县新闻网微信

  • 今日房县网微信

  • 云上房县客户端